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6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祖師禪的根本心髓
 
 作者: 胡春業  
 
biwako_0027.jpg    


一、    祖師禪的心印是般若
 
中華禪宗是自開山祖師達摩以來,以弘傳祖師禪
為特色的一個佛教宗派。祖師禪為明心見性之禪

中國佛教的特質在
而禪的特質及其精髓在於般若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         悟  

 


   是透過自身的空性覺知心念的方法。

禪宗行者相信,當我們概念性地去思考某事
我們便切斷了本身真正本質的關連


  以禪的觀點來看,唯有藉由超越我們對萬物的既定看法,
  及體驗其『如來』或本性,我們才能確實明瞭一件事物、
  一項經驗或領悟的真面貎。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

 
父子關係
 
    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憍薩羅國的悉達多太子,以十九年的時間思索存在的
    根本問題,歷經磨鍊,最後終於在伽耶山菩提樹下,從金剛座起身,決定依各人
    不同的根性氣質,對有緣眾生分享他的領悟,追求人生自在的解脫之道。

    佛陀依照先前的承諾到了王舍城,把自己的心得告訴了老朋友頻婆娑羅王,
    王法喜充滿,皈依佛陀。
    阿闍世王子是頻婆娑羅王的心肝寶貝,他一向我行我素,對爸爸的法喜充滿並不認同,
    他比較喜歡佛陀弟子提婆達多的超能力表現。他認為神通的表現纔能將權力發揮到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小乘佛教
                 
                     慧    廣    法師                
 
                    



大乘佛教的經典,可能像奉行原始佛法者所說的,
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大乘佛教裡面的一些佛菩薩,
也不見於原始經典 ── 四阿含經。

那麼大乘佛教,是不是佛法呢?
如果不是佛法,那過去祖師的修行證道,像禪宗,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見性與著相之別

 

元音老人   講述


  
                                                          

                  
佛     性
         
不在別處,                                        
                 就是現在我們一念覺處的 離念靈知;
                         
見不能及、見要離見、見無所見,那就是佛性。


   當妄念都放下、一點不起的時候,也不是沒有知覺,還是了了分明。
   這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我們的佛性。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印  度  佛  教 】


   


       自佛陀以來,至部派佛教、大乘中觀、瑜伽派等次第衍出,
       印度佛教之概況,分述如次:


     <一>  原始佛教:

       瞿曇佛陀於西元前四六三年在迦毘羅衛城、倫比尼(即今尼泊爾邊境)誕生,
       自三十五歲悟道,至西元前三八三年入滅,其間對弟子之教示,於滅度之後,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   法   答   問
 
王 驤 陸  居士 
 
   



 
問:人何故而應當學佛?                                    

      答:為了生死故,應明此一大事因緣故,                   
此是正宗,亦名正法。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
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慧能弟子 ─ 玄策,游方至河朔,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特點 
  
 
                                                  slide0019.jpg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
                     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
                     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
                     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
                     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
 
                     所以,佛涅般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
                     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知識、智慧、瞭解

                           
                              


 
                                            知識、智慧、和瞭解之間有什麼不同?


                                     有很大的差別,那個差別並不是數量的,而是品質的差別。
                                     知識是一種相信,知識是別人的經驗,而不是你自己的經驗。

                                     他們說有神,而你相信它,那就是知識。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層次與境界




     在宇宙中來說是第一因,並非第二因。

佛並不是有誰來創造他,不能有人來創造他,
不能有人教他的,若有人教他,他就是第二因,
就不是絕對至高無上的一個靈體了。
 
佛住常寂光淨土,時空統一,
於是,「眾生」就度盡了。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     法     三     難

                                                                              撰文:   元音老人

                                  4502251-lg.jpg  
 
 
        本來我們一切眾生,都有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無漏智性,一切眾生都有。
        只是我們都迷住外相、追逐外相而忘失了本來。我們只要回頭就行了。
        所以我常說,學佛成道沒有難處。因為本來一切具足,都有佛性,
        不是我們沒有佛性,佛性不是修出來的。

        學道人要成道,根本處在悟。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生命是一種體驗

 
演唱者: Snatam Kaur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孤獨  單獨




 
成為孤獨完全和成為單獨不一樣。

不只是不一樣,而且根本就是相反。
孤獨和單獨之間的距離,遙遠如天空和地球一般;
兩者之間的距離,是無窮無盡的。

成為孤獨的意味著一個負面的狀態:

你在渴望別人,
你在渴望同伴,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        與       不淨

錄自  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

6446787-md.jpg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
          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
          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
        「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
        「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是不肯承當

007_1_1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高沙彌,

藥山惟儼禪師之法嗣,俗姓及籍貫不詳。
  
初參藥山禪師。

藥山禪師問:“ 甚處來?”
    高沙彌道:“ 南嶽來。”

藥山禪師問:“ 何處去?”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繼  平  法師
 
003_1_12  
 

無論吃飯睡覺,
乃至日常生活中種種行為,
皆為修行,皆成功德,
皆是隨緣度化。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觀察者 與 參與者
 
一  行  禪師
 
 


對今天的物理學家來說,
心靈所認識的對象,同心靈本身是不能分開的。

科學家再也不可能用完全的客觀態度來觀察事物。
他們的心同對像無法割裂開來。約翰.維勒
(John Wheeler)
建議我們用「參與者」這個字眼來代替「觀察者」。

因為假如有「觀察者」,主體和客觀之間,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面没有别人,

 

只有你自己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黃蘗斷際禪師  【宛凌錄 】

                               
 
 
師(黃蘗禪師)謂休(裴休)曰: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
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
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