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 度 佛 教 】
自佛陀以來,至部派佛教、大乘中觀、瑜伽派等次第衍出,
印度佛教之概況,分述如次:
<一> 原始佛教:
瞿曇佛陀於西元前四六三年在迦毘羅衛城、倫比尼(即今尼泊爾邊境)誕生,
自三十五歲悟道,至西元前三八三年入滅,其間對弟子之教示,於滅度之後,
由弟子們結集之;這一段時期之佛教,即稱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
佛陀的說法,最初乃以記憶或誦讀互相傳授,其後始以巴利語撰寫,
經中最古老的要數經集、法句經、如是語經、無問自說經等,
以上諸經及律,皆被承認為佛陀所說之法,至於是否雜有弟子的言論在內,
則無法判別,故一概冠以「原始佛教」之名稱。
原始佛教之思想立場,乃在現實生活中認識「苦」,了解苦之根源為無常變遷,
主張一切存在之物並無一主宰的我存在,而樹立「無我」之觀點。
無我的現象世界即由「緣起」而生,「十二因緣」則在說明緣起的道理,
總括以上所說,而有「四諦八正道」之教說。
教團不承認造成印度社會弊端之種姓制度,雖是賤民出身之比丘,
其出家受戒之戒臘(年資)高,一樣位於帝王出身的比丘之上首。
此外,教團亦經常為在家居士解說布施、五戒、生天論等法。
<二> 部派佛教:
佛陀入滅一百年頃,即西元前二八三年以後,
佛教教團分裂成革新之大眾部及保守之上座部兩個部派。
據北傳佛教資料記載,分裂原因係由於大天的提倡五事新說;
據南傳佛教資料錫蘭島史、大王統史記載,則謂由於跋耆族
之比丘倡導十事新說而造成分裂。大天為摩偷羅國出身之比丘,
於華氏城宣揚佛教。在阿育王所建之雞園寺提倡五事新說,
為保守派長老斥為妄語,僧團因此分裂為二。
所謂五事即指:
(1) 餘所誘(餘人污染衣),阿羅漢仍抵制不了天魔之誘惑,而偶有夢遺之現象。
(2) 無知(無明),阿羅漢等四果猶有「不染污無知」。
(3) 猶豫(疑),證四果之聖者,對於佛法諸諦尚有疑惑處,並非完全徹悟無疑。
(4) 他令入(他度),若干阿羅漢證果時,必須由他人(如佛陀)印證、提醒,
才能對聖道真正悟入。
(5) 道因聲故起(聖道言所顯),修行者若修習出世智慧之聖道,必須至誠唱念
「苦哉」之語,才能使聖道現起。
又所謂「大天五事」之說,或係後來從大眾部,分派獨立出來之一位同樣叫大天者,
所擴大影射大天之言行思想附會而成者,故若論佛教根本分裂之因,
當以十事非法較為恰當。當然,根本分裂並非當時立即發生,
而係稍後才逐漸形成者。
思想前進之比丘所主張之十事新說,對於保守派之長老而言,一時無法接受,
因此乃有十事非法之說,而造成教團中保守派及革新派壁壘分明之對峙。
西元前二八○至二三○年頃,革新派之比丘成立另一派系,可謂分裂由此開始。
因為加入此派者多,故又稱為「大眾部」;
相對而言,長老上座們之保守派即稱「上座部」。
(一)上座部:此一部派認為阿羅漢即佛,亦即持有「由於修行而證得羅漢果者
如佛一般」之看法。此派於佛陀入滅後三世紀,亦即西元前
一八三至八三年頃,分裂為本上座部與說一切有部(略稱有部)
兩個部派。本上座部派遷往喜馬拉雅山,被稱為雪山部。
說一切有部以迦濕彌羅為根據地,發展成一大勢力。
有部之下又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法上、賢冑、正量、
密林山住四部。其次,佛陀入滅後三世紀,有部又分裂出化地部,
再從化地部分出法藏部;佛陀入滅三世紀末自有部又分出飲光部;
佛陀入滅四世紀又自有部分出經量部(說轉部)。
故原來的有部即稱為根本說一切有部,而上座部本末一共成立
十一個部派。根本說一切有部之特徵,不同於根本上座部之重視
經與律,而特別重視論部。曾編輯大毘婆沙論、發智論、六足論
等龐大論書,主張我空法有、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強調一切存在
之物皆為實在,故被稱為「說一切有」。
(二)大眾部: 此部派認為佛陀乃是一種人格之超越者,而加以崇拜。
主張佛的肉身異於常人,常人即使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
於現世亦無法與佛相等。
大眾部於佛陀入滅後二世紀又分出一說、說世出及雞胤等三部。
陸續又分出多聞部、說假部二派。繼之,又分制多山、西山住、
北山住三個部派,本末一共成立九個部派。大眾部革新之風氣極盛,
由於對佛陀懷有很深的敬意,故促使大乘佛教產生,
並形成其勢力範圍。
<三> 菩薩團:
與部派佛教平行之大乘佛教,產生於西元以後。
在此之前,即有在家信眾組成之集團,亦即菩薩團。
菩薩團於阿育王之治世(268 B.C.~232 B.C.)前後開始,
即以印度各地之佛塔(梵 stupa,奉祀佛陀遺骨之塔)為中心而團結成者,
由於禮拜佛塔,而對佛陀產生堅定之信仰,深得宗教之法樂。
相對於比丘之僧伽而自稱「菩薩團」。
「團」本為商人之組織,因菩薩團中多數為都市之工商業者,故以團稱名。
此一佛塔信仰團體即發展成後來的大乘佛教教團。
<四> 大乘佛教:
佛塔信仰之菩薩團,除禮拜佛塔外,更進一步編集屬於他們的經典,
首先有完成於西元前後之般若經,其次有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
無量壽經等,分別為菩薩團所輯成。
此種大同團結之精神,成為大乘佛教之根本精神。
大乘佛教之思想立場為「空」。
所謂「空」,原指「什麼都沒有」或「什麼都沒有之狀態」,
亦即認為於此現象世界中,沒有任何可以執著之物,
所以除非能抓住能生存之東西,否則就不能說是真正存在。
就存在本身而言,仍須透過眼前之事象方能把握,此外別無他途。
故般若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此理。色,
即指有形之物質,意謂一般存在之現象。
法華經中除主張「一佛乘」之說,另又舉出「二乘作佛」之思想。
所謂「二乘」乃聲聞、緣覺,亦即指傳統教團中之比丘。
二乘作佛,概謂教團中之比丘們皆應歸於菩薩道。
法華經又主張「久遠實成之佛」(即指久遠以前就存在,並且擁有
無量壽命之佛),無量壽經則說「無量壽命之佛」。
兩者同樣說明其存在之根本,源於有永遠不滅之生命,即稱為佛。
般若經之空,乃就哲學立場而言,而此處所說之空則自宗教觀點來看。
維摩經以戲劇結構來強調菩薩道精神之偉大,遠超過比丘之立場。
華嚴經則出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大世界觀。
其中不論任何說法,皆以大乘之名而擴大人生觀及宇宙觀,此即其立論根據。
大乘佛教之中、後期,大論師輩出,並有龐大論書著作出現,
美術、建築等方面亦大受影響。不久,傳至西域、中國、日本,
而產生獨特之大乘佛教文化。
後期之大乘佛教,由於受到印度教之密教性格,以及印度土著信仰
之強烈影響,乃呈現顯著之密教化,以致逐漸衰落,回教徒入侵印度後,
佛教亦隨之滅亡。
(一)中觀派:中期之大乘佛教分為中觀派與瑜伽派兩大派。
中觀派以龍樹「中論」為根柢宣揚般若空觀。
中論之說法為覺悟一切之存在皆源自緣起性(相互依存之關係),
不主張「無」,亦不主張「有」,而主張真空中道之正觀。
(二)瑜伽派:係以彌勒為開祖之學派。相傳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
辯中邊論頌、現觀莊嚴論等書即為彌勒所撰。
以般若空之思想為本,以瑜伽行(調息,攝心,令之與正理相應
之修行)為基礎,建立唯識說(一切存在皆由心識之變現,
主張唯有心識才是實在的),一方面由於自性清淨而有
「如來藏緣起」之思想。
無著為此派第二祖,著顯揚聖教論頌、攝大乘論,
及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等書,而確立瑜伽派。
其弟世親著唯識三十論頌、唯識二十論頌、攝大乘論釋等書,
宣揚瑜伽唯識之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