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650)
- Nov 28 Sat 2015 11:37
秋 風 詞
- Nov 28 Sat 2015 01:33
三個境界
- Nov 26 Thu 2015 23:34
生活中的禪
生 活 中 的 禪
在日本一首家傳戶曉的詩歌說道:
「過駿河者有二,一是富士,一是白隱。」
說明了白隱的修為,在人們的眼裡,是可以等同富士山一起相比擬的。
一個白隱禪師「天堂與地獄」的故事,有關心性和悟性…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
- Nov 26 Thu 2015 23:33
新地球的景象
- Nov 14 Sat 2015 10:55
藥病相治
- Nov 11 Wed 2015 11:30
一絲不掛
一 絲 不 掛
執著於「垢」,固然是一種牽掛,
執著於「淨」,不也是一種牽掛!
有人問趙州禪師:「一絲不掛如何?」
執著於「淨」,不也是一種牽掛!
有人問趙州禪師:「一絲不掛如何?」
趙州反問:「不掛什麼?」
答曰:「一絲。」
趙州回話:
- Nov 09 Mon 2015 16:36
嚴肅是一種病
嚴 肅 是 一 種 病
假如您曾經對我微笑,或只是輕輕的點頭招呼,我謝謝您,
因為您的笑容,使我的每一天都如有陽光相伴。謝謝您!
如果嚴肅真是一種病,現代人大部分是生病了,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作品以艱澀難讀著稱,
但是他的個性卻溫和幽默。
他的生活明朗、作品沉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特質交集,
因為您的笑容,使我的每一天都如有陽光相伴。謝謝您!
如果嚴肅真是一種病,現代人大部分是生病了,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作品以艱澀難讀著稱,
但是他的個性卻溫和幽默。
他的生活明朗、作品沉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特質交集,
- Nov 09 Mon 2015 00:12
成道者 和 叛逆者
成道者 和 叛逆者
叛逆者和成道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沒有成道而成為一個真正的叛逆者是可能的嗎?
沒有成道而成為一個叛逆者是可能的。
成道而沒有成為一個叛逆者也是可能的。
不過兩者都將會是半調子;某種非常根本的東西失去了。
- Nov 07 Sat 2015 00:56
生活必須被經歷,而非瞭解
- Nov 03 Tue 2015 21:08
生 命
生 命
生命……
佛菩薩本身的法身固然有無量的化身,但是當他用起來,
這無量的化身,每一個分身各有他獨立的功用、獨立的變化。
彼此獨立活動,那個不聽你這個的,這個也不聽那個的。
但是要合攏起來就是一個,分起來就各自為政。
初地証圓就可以收放自如了。
- Nov 02 Mon 2015 20:55
禪宗頓悟的宗教價值判斷
禪宗頓悟的宗教價值判斷
作 者: 莫錫坤
毫無疑問,頓悟是禪宗最核心的理念或旨歸。
佛教的目的是解脫煩惱,覺悟成佛。
而禪宗追求的是刹那見性、刹那覺悟,至少也得是即身成佛。
禪宗對覺悟的時間條件提出了更加嚴厲的要求。
照佛教傳統看,從煩惱至解脫、此岸至彼岸、眾生至佛地,
- Nov 02 Mon 2015 20:31
什麼是無常?
- Nov 02 Mon 2015 11:09
草木成佛
草 木 成 佛
日本的真觀禪師在中國學佛參禪,走遍中國的名山叢林。
20多年後,真觀禪師終於證得禪門自我,整裝回國,
在東都、奈良等地弘揚禪法。各地學者蜂擁而來參禪求道,
大家都爭相提出各種難題,要禪師解答。
20多年後,真觀禪師終於證得禪門自我,整裝回國,
在東都、奈良等地弘揚禪法。各地學者蜂擁而來參禪求道,
大家都爭相提出各種難題,要禪師解答。
面對種種問題,真觀禪師總是閉著眼睛,不予回答。
禪師不願和人議論禪門公案,認為大家對公安禪搬來說去,
並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禪師不願和人議論禪門公案,認為大家對公安禪搬來說去,
並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 Nov 02 Mon 2015 11:07
冰山理論
冰 山 理 論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Austria 1856-1939)最著名的主張是「冰山理論」,
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有意識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是露出水面上的尖頂,
而人的心理行為中,最大部分是沉潛在水面下巨大的底部,是肉眼看不見的。
正因為這個隱藏部分是看不見的,所以決定人的非理性行為。
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有意識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是露出水面上的尖頂,
而人的心理行為中,最大部分是沉潛在水面下巨大的底部,是肉眼看不見的。
正因為這個隱藏部分是看不見的,所以決定人的非理性行為。
冰山的一角 ─ 意識 (consciousness)、前意識 (preconsciousness)
- Nov 02 Mon 2015 11:06
有心為方便,無心為究竟
- Oct 22 Thu 2015 17:39
琴放匣中何不嗚?
琴放匣中何不嗚?
萬事萬物皆緣起,聲音也不例外。
《楞嚴經》卷4說:
「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
萬事萬物皆緣起,聲音也不例外。
《楞嚴經》卷4說:
「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本是形容學人開悟,需要自心清淨與師家指點的因緣和合。
蘇軾《題沈君琴》化用此語,表達了對聲音和合的體認: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本是形容學人開悟,需要自心清淨與師家指點的因緣和合。
蘇軾《題沈君琴》化用此語,表達了對聲音和合的體認: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 Oct 22 Thu 2015 17:37
確認死亡的正面意義
確認死亡的正面意義
果 煜 法師
雖人都心知肚明「有生即有死」,死亡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終結。
然以人們唯以「負面價值」來認定死亡故,死乃成為人人所避諱者,
誰也不願多去談它;所以死亡終成為千古習俗中所最禁忌者。
- Oct 22 Thu 2015 17:30
從死亡過程看修行
從死亡過程看修行
文: 唐 岐
人們走向死亡的方式有很多,死亡的過程又是如何?
學佛者在死亡時,與不學佛者又有什麼差別?
大家都不免會充滿好奇。
《瑜伽師地論》在「第二意地」這一章有著詳述。
- Oct 07 Wed 2015 16:21
如何是趙州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