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理論 (424)
- Dec 29 Tue 2015 00:07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 行 禪 師
- Dec 21 Mon 2015 06:43
本來現成
本 來 現 成
作者: 吳 言 生
「一切現成」側重本心的遍在性,
「本來現成」側重本心的自足性,
在禪宗語錄中也叫「本來成現」。
在禪宗語錄中也叫「本來成現」。
「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
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 Dec 21 Mon 2015 06:36
空 ─ 只能進入,無法創造
- Dec 20 Sun 2015 22:45
修禪是減法,而非加法
修禪是減法,而非加法
果 煜 法師
修行佛法,乃是減法,而非加法。
而一般人卻都是用加法的觀念來修行,所以才會問:
「我們當如何修學,才能有次第、有效率?」
我回答說:「像一棵樹,你要將之砍倒,豈必遵行什麼次第呢?
只要逐漸將它砍倒就對了。這又不是蓋房子,必第一層樓蓋完了,
才能蓋第二層樓。等一層層樓皆蓋完了,才成就也?」
只要逐漸將它砍倒就對了。這又不是蓋房子,必第一層樓蓋完了,
才能蓋第二層樓。等一層層樓皆蓋完了,才成就也?」
- Dec 13 Sun 2015 02:44
當 下
當 下
頭腦不是處在過去就是在未來,
它無法在當下,要它在當下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它無法在當下,要它在當下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當你在當下時,頭腦就不存在,因為頭腦意謂著思維。
請問在當下怎麼思考?
你可以去想過去,因為過去已是記憶的一部分,
- Dec 08 Tue 2015 22:46
禪悟:轉向我們的本性
禪悟:轉向我們的本性
作者: Jack Cornfield
王 賜 賢 【心象攝影 】
禪宗公案參究「我們到底是誰?」「拖著臭皮囊行走的是誰?」或
「父母未生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這些問題迫使我們返觀我們體內的意識。
「父母未生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這些問題迫使我們返觀我們體內的意識。
- Dec 08 Tue 2015 22:45
野鴨子又飛過去了嗎?
野鴨子又飛過去了嗎?
有一天,百丈.懷海禪師與他的師父馬祖.道一禪師在屋外,
不經意間,看見一群野鴨子飛過去。
「牠們飛到哪裡去啊?」馬祖問,
「牠們己經飛走了,師父!」百丈回答。 (心迷逐物)
突然馬祖捏住百丈的鼻子扭轉,百丈痛得大叫:「啊!啊!」
- Dec 08 Tue 2015 22:43
理覺 與 事修
理覺 與 事修
唐岐 偶思
一切有情皆具有圓滿覺性,這個「覺性」遍滿十方法界,
常住不滅,只是眾生被無明妄想覆蓋了這個覺性,
才會失去了圓滿的智慧,與不思議的神通力。
「覺」是覺醒了這個本具的圓滿「覺性」;
一切有情本來具足的覺性,我們稱為「本覺」,
- Nov 27 Fri 2015 00:40
心物一體論
心 物 一 體 論
在法眼宗人看來,一般的人都是把心與物割裂開來,
不能從物上見心(本心),若能從物上見心,心物打成一片,
就不會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問題了
不能從物上見心(本心),若能從物上見心,心物打成一片,
就不會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問題了
禪宗人常論心與法的關係,
「法」乃含外界事物和佛法等多重含義。
心與外物、心與佛法的關係如何,是佛教心性論的重大問題,
心與外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心與佛法是主體與修持成佛的關係,
二者都直接涉及心性的性質和功能問題。
「法」乃含外界事物和佛法等多重含義。
心與外物、心與佛法的關係如何,是佛教心性論的重大問題,
心與外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心與佛法是主體與修持成佛的關係,
二者都直接涉及心性的性質和功能問題。
- Nov 18 Wed 2015 07:21
觸目菩提
觸 目 菩 提
《星雲禪話》
唐朝的石霜.慶諸禪師是江西省清江縣人,俗姓陳,
十三歲時禮紹鑾法師出家。曾跟溈山靈祐禪師學習,
十三歲時禮紹鑾法師出家。曾跟溈山靈祐禪師學習,
並擔任米頭一職,後來石霜慶諸禪師來到潭州(湖南長沙)道吾山,
追隨道吾圓智禪師學習。
有一天,他向道吾圓智禪師請法問道:
- Nov 14 Sat 2015 00:35
一盞明燈
一 盞 明 燈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都有一盞明燈。
有些亮著,有些蓋滿了灰塵。
可是不管是亮著,還是蓋滿灰塵,
這盞明燈,永遠都在。
這盞明燈,永遠都在。
我們是佛弟子,
不管是何宗何派,學的都是佛陀傳下的法。
- Nov 11 Wed 2015 20:04
禪修者的心路歷程
- Nov 11 Wed 2015 11:07
就在這個地方,這個!
就在這個地方,這個!
這個頭腦就是門 — 就是這個頭腦。
不論它漫遊到哪裡,不論它在想什麼、沉思什麼、夢想什麼,
就這個頭腦、就這個片刻,就是門。
這是一個非常革命性的方法,
因為我們從來不認為一般的頭腦就是門,
我們以為要某種超級頭腦,要像佛陀或耶穌的頭腦才能夠進入,
我們以為他們有某種超人的頭腦。
- Nov 07 Sat 2015 14:30
報身非相,遍一切處
報身非相,遍一切處
作者 : 淨 因 法師
悉達多太子出家學道,苦修六年後沒有結果,
便來到菩提樹下靜坐思,悟道成佛。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見到相好光明的佛陀,心中充滿好奇。
為了弄清佛陀的真實身份,他恭敬地向佛陀請教:
「你是天界的神祇嗎?」
- Nov 06 Fri 2015 16:11
道不屬修 ─ 『海印三昧』
- Nov 04 Wed 2015 19:28
宗派偏執
- Oct 31 Sat 2015 12:01
漫談「真空與邪見空」
緣起性空的「般若空觀」是佛法修証的核心;
聲聞緣覺依之而証涅槃,菩薩乘依之能夠圓滿六波羅蜜。
般若空義可以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法畢竟空」
的法義得到勝解,但是要體証般若,
就不是從單純的從法義理解所能相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