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悟:轉向我們的本性 
                                                                  
作者: Jack  Cornfield 

                                                                        
                                                                         王 賜 賢       【心象攝影 】
 
 
                            禪宗公案參究「我們到底是誰?」「拖著臭皮囊行走的是誰?」或
                            「父母未生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這些問題迫使我們返觀我們體內的意識。
                            阿姜查要求我們努力「成為那個知」。
                            藏傳老師指導學生內觀,看看是誰或什麼東西在「」。
                            泰國森林高僧阿姜曼,告訴他的學生們,要仿佛從前額中央的「第三只眼」,
                            來觀看所有的經驗。在每次實修中,我們轉向意識並安住於意識本身。
 
                            就像我們在電影院裏,我們不管播放的是浪漫劇、冒險劇,喜劇還是悲劇。
                            然後,他提醒我們要轉頭去尋找那影像的源頭。轉頭一看,我們第一次認識到,
                            整部戲則是由一束光線投射到螢幕上而產生的。在電影中,清晰而閃耀的光
                            呈現各種各樣的顏色,但其本質是純粹不變的。 
 
                            某些時候,也有電影放映的間隙,節奏有點慢,甚至令人厭煩。
                            我們可能在座位上轉動,注意到周圍的人吃爆米花,此刻才猛然記得自己是在電影院。
                            以同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自己念頭的間隙,以及整個自我意識的間隙。

                            我們大部分時候極易沉浸眼前的念頭和問題中,迷失自我,我們的理智不斷上演
                            有關自我的戲劇,在靈光閃現的瞬間我們感受到周遭經驗中有空靈的間隙,頓時
                            放下我執。 「這些間隙,」邱陽.創巴仁波切說,「是非常好的消息。」
                            它們的存在提醒我們讓心永遠安住於意識,這樣的心靈自由是可能的。
 
                            我們並不要求特別的冥想環境或像薩拉姆那樣的瀕死經驗。
                            或許學校某個男孩突然注意到一束陽光照亮了灰塵,他已不再是費力學數學
                            的五年級學生。當他感覺到歷歷在目的神秘性時,將會心一笑,他的整幢大廈
                            和小學生的故事都被封存在靜止自由的覺性大海中。或許某個走在大街上的婦女,
                            思念著一個遙遠的朋友,有一刻,她忘記了自己的差事,感受永恆以及生命的
                            微妙。在爭論時,我們停止,發笑,放下和沉默。這些靈光閃爍的時刻都提供了
                            自由的滋味。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開始觀照是「誰在覺知」時,我們可能會像尋找水的魚
                            一樣感到困惑。我們發現,沒有什麼是堅實的,沒有人在感知。
                            這是一個美妙的發現。覺知是無色相的;它非有非無,不來不去;
                            而是只有一個清晰的「知」空間,意識的虛空,它是空無的,同時又是知的。

                            當你拿著這本書,意識在讀文字,並思索意識的本質。轉身過來問,是誰在閱讀。
                            起初你的回答可能是:「我感覺不到任何東西,它只是一片虛空。」
                            留駐這個「知」,這個空無的開放性。學會信任它,它是沒有限制的意識,
                            
                                     
它能反映一切,但又不被影響。

 
                            如果你經常做這種參究,可以逐漸培養出區分生命事件經驗和「知」之意識的能力。
                            你要學會安住於這個「知」,沉著,在任何情況中,縱使困難或困惑,也要安心下來。
                            這個安住,完全不同於我孩童就知道的病態的疏離。我年幼時出於恐懼,分裂我的經驗,   
                            通過我作為旁觀者的微妙距離,保護自己。當我們真正安住於覺知時,我們的經驗是
                            開放親切的,不設防的。

                                    
  有了它,慈悲心會生起,
                             我們會覺知到心與生命的自然聯繫。

 
                             禪修者瑪麗亞,是當地醫院急診室的護士。
                             關於她如何學會使用安住於覺知的藝術,她是這樣描述的:

                                「有時候不太忙,而我的心漫遊在紛紛妄念裏,這時我可以自找工作做,
                                    檢查病人或做書面工作。有時,我們可能會碰到一大批意外事故、
                                    心臟病發作、哮喘的患者。我做我的工作,但也覺知整個事發狀況。


                                    我學會了開放性覺知
                                    那情形好像我的心變得寬闊而寂靜專注當下感知所感
                                    而同時又不執著於它。我想,這就像是運動員說的流暢狀態

                                    我在工作當中, 做一切正確的事情,但某部分的我,
                                    只是看著這一切,保持沉默。」
 
                                「這些日子裏,這個情況出現較多,不僅僅出現在工作中。
                                    當我禪坐時,這種覺知變得更強烈。我與兒子有過一次大吵,這當中,
                                    我能感覺到身體緊繃,還有自認為看法是多麼正確。只要感覺,我放鬆下來,
                                    轉移到意識虛空中,事情就開闊了。那時我是在說不,但還能感受到‘不’
                                    背後潛藏的那股強大的愛,感受到這些只是我們的角色,我們必須演好角色,
                                    但這背後是無盡的虛空,一切都是圓滿的。」
 

                             當我們學會安住於覺知關注寂靜就會同時出現。
                             它會聆聽下一步的事,也會覺知整個事發狀況,這裏面有寬闊的虛空
                             以及萬物相互聯結的愛。當其中有足夠空間時,我們的整個生命,
                             可以既領會這個情勢又感到自在。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舞蹈,
                             我們悠游於美妙的旋律中,但不執著於它


                             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可以接納,
                             放鬆身心,並返回到意識的空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