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理論 (424)
- May 27 Fri 2016 16:02
從生活中領悟禪
- May 26 Thu 2016 16:46
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德山是四川劍南人,俗姓周,早年出家,博覽律藏,
精通《金剛經》,時人稱為「周金剛」。
周金剛聽說南方禪學興盛,大為不平道:
- May 24 Tue 2016 10:30
禪的非凡特質:體驗
- May 19 Thu 2016 12:53
般若 ─ 禪宗的根本心髓
- May 08 Sun 2016 00:57
覺察的本身 ─就是解脫的行動
- Apr 27 Wed 2016 23:25
入得禪門來
入 得 禪 門 來
作 者: 鈴木大拙


在著手詳細闡釋禪學以前,讓我先回答批評者,
經常提出幾個關於禪的本質的問題。
經常提出幾個關於禪的本質的問題。
禪像大部分的佛教教法一樣,
是一種高度知性和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嗎?
是一種高度知性和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嗎?
我曾說我們在禪裏頭看到,所有東方哲學的具體化,
- Apr 17 Sun 2016 22:50
自性見
- Apr 16 Sat 2016 00:34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 Apr 14 Thu 2016 23:14
全色是見;全聲是聞
- Apr 12 Tue 2016 10:44
中國禪宗成熟階段淺論
中國禪宗成熟階段淺論
作者 : 汪 同 元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最重要宗派,
佛學史家一般將禪宗發展史分為兩個階段,
以五祖弘忍為分界點,此前為預備階段,其後為發展階段。
如此劃分,筆者認為過於籠統,也欠確切,
客觀上低估甚至抹煞了五祖弘忍之前的列位祖師,
- Apr 09 Sat 2016 02:14
見聞覺知與見性
見聞覺知 與 見性
所謂「見性」,是見到了心的「清淨覺性」,心的本來面目。
《楞嚴經》的「七處徵心」與「八還辯見」這二章,
對「明心見性」過程之本末推究,說得甚為詳述。
今就「七處徵心之一隅來探討所謂「見性」。
《楞嚴經》在「七處徵心」的過程中,阿難尊者以心推度尋找,
把這能推度的心,定位為「我的心」。
佛陀當下指正說:「此是妄心非清淨真心」。阿難很驚訝的說:
- Apr 06 Wed 2016 21:17
來者無所來,去者無所至
- Apr 05 Tue 2016 23:10
心與物、心與心
心與物、心與心

和莊子哲學截然不同,禪不是解放而是解脫,
不是知而是悟,不是思辨的豁達,而是心態的自由。
莊子是從精神,和肉體的相對分裂出發,
禪則是從始至終,徹裏徹外的否定相對,
不但否定精神和肉體的相對分裂,
而且特別的肯定心與物、心與心的絕對同一。
心與物的絕對同一,是禪的心態之重要基礎,
- Apr 04 Mon 2016 14:51
從禪的觀點看淨土
從禪的觀點看淨土
關於這個題目,我主要為處理一個問題:
「學禪的人,能不能生淨土?」
「學禪的人,當生何方淨土?」
因有些學禪的人,經常會疑惑:
「修淨土法門者,於臨命終時,
「修淨土法門者,於臨命終時,
以念彌陀聖號,而期待往生西方淨土,
如我們學禪者,臨命終時要作什麼呢?
- Apr 03 Sun 2016 23:46
禪的智慧與人生境界
- Apr 02 Sat 2016 14:37
作意 、 不作意
作意 、 不作意
果 煜 法師
或問:「豈不謂:心不在焉,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又唯識亦云:「作意,乃一切識現起時,所不可缺少之緣。」
汝何以謂:必待作意之心,皆放下後;
才能自現起真如心之妙用?
答曰:如耳根圓通中所謂: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以及「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 Apr 02 Sat 2016 14:25
耳根圓通
耳 根 圓 通
果 煜 法師

「聲銷無響,汝說無聞。
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
鐘聲更擊,汝云何知? 」
在經典中,佛陀為了向阿難證明耳根是圓通的,所以做了一些實驗:
首先他請羅侯羅敲鐘,然後問大眾:有聲音嗎?阿難答曰:有聲音。
- Apr 01 Fri 2016 10:42
無所得的修證
須菩提是佛十大弟解空第一,善知空性,
《金剛經》中是以佛和須菩提師資酬唱的方式,
深入淺出地來闡明金剛般若性空的道理。
在對四果修證的問題上,佛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金剛經》中是以佛和須菩提師資酬唱的方式,
深入淺出地來闡明金剛般若性空的道理。
在對四果修證的問題上,佛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 Mar 29 Tue 2016 17:01
一悟而永恆
一 悟 而 永 恆
作者: 董群
作者: 董群

頓悟所獲得的解脫,是永恆性的,不會喪失,
不會再回到原來的迷失狀態,
劉禹錫把惠能的這種思想表述為:
「一言頓悟,不踐初地。」
所謂初地,是大乘菩薩修行的十地階位的最初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