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物 一 體 論

在法眼宗人看來,一般的人都是把心與物割裂開來,
不能從物上見心(本心),若能從物上見心,心物打成一片,
就不會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問題了
禪宗人常論心與法的關係,
「法」乃含外界事物和佛法等多重含義。
心與外物、心與佛法的關係如何,是佛教心性論的重大問題,
心與外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心與佛法是主體與修持成佛的關係,
二者都直接涉及心性的性質和功能問題。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
【黃蘗.希運禪師】
僧問:「心既本來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
師云:「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儘是化門接物度生邊事。
設使菩提、真如寶際解脫法身,
直至十地、四果聖位,儘是度門,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re & Now
生命是永恆的現在,當然;
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樣式,不同的情況 ,
但是我們一直都存在,
一直都在此時此地 ─ 永遠永遠。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 — 主體的顯現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壇經.般若品第二》
“ 禪 ”不是“ 禪那 ”(dhydna)。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個空之間的交流 ─ 金剛經
為什麼一個佛或一個菩薩,
需要講經說道?
你在說什麼?你所說的是關於什麼談話?
它從來沒有發生過。
沒有人曾經說過任何東西,
也沒有人曾經聽到過任何東西。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在心間,不在天邊
禪,與其說是宗教,
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禪,與其說是信仰,
不如說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 醒

於現觀中覺醒了什麼呢?
覺醒是相應於般若慧,
覺醒了菩提本自清淨。
本自具足,本是無法可修,
所以只是莫要污染,
不須刻意去修持。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 客 不 如 歸 家
在中國佛教諸派中,
禪宗是一個最奇詭而又最富創造性的宗派。
它不依固定的經論,沒有複雜的思想體系,
也沒有神秘的宗教儀式;即是說,它要剪除一切不必要的枝葉,
採用「一躍而入、直截了當」的手段,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 用 是 道
繼 平 法師

禪宗歷代祖師在教化弟子時,都採用因機施教的方法,
根據弟子的不同根性,採用方便靈活的接引方式。
這些祖師都反對死板教條的修證方式,
主張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證道,
從而擺脫了刻板修道方式對禪子思想的束縛。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 口 吸 盡 西 江 水
我曾經談過貫穿醒、夢與深睡的觀照,
然而觀照在每一種情境都可能存在,
包括當下你所處的覺知狀態。
現在我要運用「直指」的方法,
試著引導你進入這樣的狀態。
我並不是要將你導入一種不同的覺知或是
某種不凡的境界,我只是要指出那個早已存在的,
某種於你自己的自然覺知狀態。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與萬法為侶者?
作 者: 熊 兆 程
龐居士於唐貞元年初,謁石頭和尚,
乃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石頭和尚以手掩其口,而豁然有省。
後參馬祖,問曰: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心現性之禪法

[提要]:禪宗所說的「 明心見性」大多被理解為:
迴光返照,明瞭自己的內在心性。
本文通過對敦煌版《壇經》的解讀,揭示了:
若要認識自家心性,唯有通過自家心地上覺性如來,
此大放光明的功用的展現來體認。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當 下 就 是 一 切

禪的整個要點,它的觀念,它的態度,就包含在當下。
如果你可以保持在當下,智慧之門會自行開啟。
在許多的方法中,同一件事一直被提到:
當下包含一切 - 整個宇宙 - 過去、現在和未來。
當下就是一切。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作 者 : 解空 法師
【公案原文】:
師(洞山)參溈山,
問曰:「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
某甲未究其微。」
溈曰:「我這裏也有,只是罕遇其人。」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空 ─ 只能進入,無法創造
空就是你的本性!
你無法創造空。
創造出來的空不是空;
它只是你的創造。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禪的觀點看淨土
果 煜 法 師
關於這個題目,我主要為處理一個問題:
「學禪的人,能不能生淨土?」
或「學禪的人,當生何方淨土?」
因有些學禪的人,經常會疑惑:
「修淨土法門者,於臨命終時,以念彌陀聖號,
而期待往生西方淨土。如我們學禪者,
臨命終時要作什麼呢?將往生到那裏去呢?」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
文 / 聖嚴法師
牛頭法融的《心銘》中,有這樣的兩句話。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
從這兩句話可以理解到,靜坐不等於參禪,
靜修不等於學佛,打坐未必能開悟。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般若無知、無不知
宗鏡錄說:
般若無知者,
是一論之宏綱,宗鏡之大体。
般若無知的釐清與認明,是:
修証上重要的一大指標。
般若是智用,無知是智体。
然而般若怎麼會是無知呢?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 話 頭
撰文: 虛雲 老和尚
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
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
萬法皆從心起,心是萬法之頭。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 凱
馬祖、道一禪師
將佛性為眾生「皆有」,
往「皆是」的普泛化的方面發展,
從而使其心性思想,更具有日常生活化,
乃至「人化」的特色。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