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 性 與 神 通
撰文: 元音老人
見性與神通二者之間有根本和枝末的區別。
在修法過程中,悟和通是有先後之分的。
真正通曉佛法的修道人都以明心見性為先驅,而後才能開發神通。
因為一切神通都是佛性本具有的,只因習染深厚,遮蓋了,
而發不出來。就像陽光被烏雲所遮一樣,只要將烏雲驅散,
陽光就會即時大放。要消除我們的習氣,
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有力量。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 種 從 緣 起
臨安府(今杭州市)上竺圓智證悟法師,
俗姓林,台州人,本習天臺,依台蓮仙法師修行。
有一天,證悟法師向白蓮法師問起具變之道。
(理具事變,體同用異。
具是就體而言,變是就相、用而言)。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 這 個 是
《 普 賢 菩 薩 問:》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 聽 水 無 聲
唐朝大川普濟禪師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作有許多禪詩,
頗能引人入於禪境,所以多為後人所誦吟,如: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只為轉分明。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性 與 大悲心
唐 岐 偶 思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說:
「 諸菩薩道,以大悲為本,為諸眾生。」
菩薩要成就佛道,就必須行菩薩道,利樂有情來圓滿佛道;
而利樂有情則以「大悲心」為根本。
「大悲心」相似於世間的「慈悲心」。
「慈悲心」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根本,
乃至於中國儒家、墨家也講求「慈悲」;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畫 竹 子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佛法三大體系
大乘佛法深廣淵博,浩瀚無際,三藏十二部經典,
的確令人有望洋興嘆之感,但是將大乘佛法提綱挈領,
不外乎有三大思想體系:
一、虛妄唯識系 。
二、真常唯心系 。
三、性空唯名系 。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捨 離 心
黃蘗禪師 【傳心法要】
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
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
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
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
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禪 的 定 義
普通一般對於佛法的概念,是由因到果的,就是從因位漸次修習
以至證果成佛,是一種漸修的方法。
禪宗的概念不是這樣,他是一種直截了當的“ 直示佛果 ”的方法,
所謂“ 見則便見,擬議即差 ”。其實,“ 果已證到 ”,則“ 因 ”
同時便被解決了,所以叫做頓悟禪。
頓悟禪的定義是:“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為什麼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任何活動都是靜心
這就是奧秘:「解除自動化」。
如果我們能夠解除我們行動的自動化,
那麼整個生活都會變成一種靜心,
那麼任何很小的事情,像洗澡、吃東西、
或是跟朋友聊天等等都變成靜心。
靜心是一種品質,它可以被帶到任何事情上面,
它並不是一項特定的行為。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非禪宗所獨有的
作者 : 演 培 法師
一、禪非禪宗獨有
中國一般學佛者,或社會的知識群,一聽到禪這字,立即想到禪宗,
以為禪是禪宗所獨有的,其實禪是通於大小乘及凡夫外道所共修的,
不特不可看成禪宗專有,亦不得視為純佛教的。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性 與 大悲心
唐岐偶思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說:
「 諸菩薩道,以大悲為本,為諸眾生。」
菩薩要成就佛道,就必須行菩薩道,利樂有情來圓滿佛道;
而利樂有情則以「大悲心」為根本。
「大悲心」相似於世間的「慈悲心」。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聖兩忘,情盡體露
袁州仰山南塔光湧禪師,仰山慧寂禪師之法嗣,
俗姓章,豫章豐城人。
剛出生時,神光照庭,
馬皆驚鳴,因起名光湧。
光湧禪師少時長得非常英俊聰敏,
依仰山.慧寂禪師剃度出家。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宗所傳的究竟是什麼?
美麗的傳說
關於禪宗的起源,有一個很美的傳說:
有一次,佛祖釋迦牟尼於靈鷲山應邀登座為大眾說法,
但他只是拿著一枝花向眾人遍示,卻一言不發。當大眾困惑不解之際,
有一位名叫摩訶迦葉的尊者發出會心的微笑。佛祖於是對眾人說:
「我有照見真理的法眼,體證涅槃的妙心,證悟最後實相的法門,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於心無事,於事無心
撰文: 元音老人
宗下所謂:「於心無事,於事無心! 」終日忙碌,而心中無事;
心中無事,而不妨終日忙碌是也。
假如做事時被事做了去,那就不行,要趕快拉回來,放下來,
勤於覺照,精於鍛煉;假如自覺力量不夠,那就要多打坐。
為什麼呢?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空 的 妙 諦
唐 岐 偶 思
佛法的「空」,
無法用一個比喻就能作完整的形容,
也無法在單方面作詳細的描述。
龍樹菩薩的《中論》,
對「空」的闡述,相當的完整又詳細。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迷失 與 覺悟
吳 言 生
由於分別意識的生起:
世人逐物迷己,
失去了本來的家園。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僧不在明白裏
趙州.從諗 禪師示眾云: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
老僧不在明白裏,是汝還護惜也無? 」
一日趙州上堂開示大眾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這二句是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中開頭語。
《信心銘》云: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色空相即的般若空觀
般若空觀「五蘊皆空」旨在破除我執,
並進一步破除法執。但破有易沉空,
因此《大般若經》從煩惱、菩提不二的角度,
強調五蘊即真智,這實際上已經蘊含著色空不二的命題。
《心經》作為《大般若經》的提綱,
五蘊即真智,也是應有的潛在涵義。
在般若空觀的「五蘊皆空」義之後,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 : 淨慧
太虛大師曾說“ 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 ”,
而禪的特質又是什麼呢?
中國禪宗特別是四祖開創的禪風形成了祖師禪,
可以說中國禪的特質就是祖師禪。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