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6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禪    意    人   生

               
                                                   
                                 
                          禪堂中死一般的寂靜,

                                                         寂靜得似乎空無一人!



       
只有守關的老禪師心中清楚,參加這次閉關的四十名法師,       
       今天已經到了最後一關 — 破生死關。       

       生死觀亦稱「情欲關」,情欲不斷,生死難了,       
       但願這些法師今天能不出意外,順利過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辟支佛、十二緣起

          

             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簡稱,又音譯作缽羅翳迦佛陀,
                  或簡稱辟支迦佛、辟支等。

                  指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進而出生在無佛之世,因性好寂靜,或行頭陀,
                  無師友教導,而以智慧獨自悟道,通說為觀察十二因緣,進而得到證悟
                  而解脫生死、證果之人。所以亦稱為「獨覺」(新譯)或「緣覺」(舊譯)。
 
                  但漢傳佛教天台宗區分「獨覺」和「緣覺」:出生於沒有佛的時候的開悟得道者,
                  稱為獨覺,而出生於有佛之世,觀察思惟十二因緣得道證悟者,稱為緣覺。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亡後還聽得到聲音

                                  



 
                  鬼月常傳出各種靈異之說,人往生了,還能聽到聲音,
                   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很「靈異」?

                  處理過無數遺體的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趙可式
                  曾對著一具因插管急救雙眼圓睜、臉孔扭曲的榮民遺體,說了兩個半小時的話,
                  老伯伯似乎聽到了,竟闔上眼、閉嘴微笑,露出安祥的表情。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悟  Enlightenment   
 

                                                出品者: 英皇電影

   
        

             


 

                               觀賞影片前請先關閉左側音樂播放的音量。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起信論》與禪宗的開悟論

                           
 
 

       《起信論》:「除滅無明,見本法身。」
        佛教開悟論所探討的,正是除滅無明以明心見性的方法與途徑。
       《起信論》指出:
       「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
           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
 
       眾生的自性清淨心,因「無明」之風的吹動而生起「識」的波浪,「心」與「無明」本身
       都沒有形相,它們之間互不分離。但是,「心」的本性是寂然不動的, 「無明」消失了,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涅槃經》與禪宗的境界論 

                   
 

《涅槃經》的境界論以超越為特性,
表徵著悟者獨特的生命體驗:

「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
……無有動搖。……非行非滅。 ……非有非無,非覺非觀。
……不可睹見,無有相貌。……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說。」

禪宗的境界論,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外無戒,又何戒哉!






    嵩岳.元圭禪師,伊闕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
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隸閒居寺,習毗尼無懈。
後謁安國師,頓悟玄旨,遂卜廬于岳之龐塢。
 
一日,有異人峨冠褲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師睹其形貌,奇偉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
彼曰:「師寧識我邪?」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經 典 的 結 集
 
                                                                     文章來源:佛教大學

                                                 
 
 

             佛陀一代教說,透過集眾會誦的方式,經大眾審定認可後,
             有系統的編輯成書,垂為典則,稱之為「結集」。

             依佛陀的遺教,佛涅槃後,當以戒為師,以法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傳續,
             所謂三藏結集,乃為佛涅槃後第一件大事。佛陀說法,因時應地,隨機開導,
             並無一定的形式,而且是以口口傳誦來記憶。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在 - 那就夠了!

            
 
                                                                    每天我都以為你要把我送走,

                                                             因為我沒有做任何值得留在這裡的事。
 


                                        沒有人需要做任何事!
                                        你被允許留在這裡不是因為你值得,
                                        而是因為我有太多東西要給予,而我必須給出去!

                                        所以要把那種想法完全拋棄。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祖禪》簡介及評價
 
                                                                       作者:賴永海

                               
 


       中國佛教自會昌毀佛後,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各宗均呈頹勢,唯禪學南宗一枝獨秀。
       而自唐末五代之後,又「一花開五葉」,出現了五祖分燈。
 
       慧能門下,有二大弟子。一是南嶽懷讓,二是青原行思。南嶽懷讓,開發出馬祖道一;
       青原行思,開發出石頭希遷。馬祖道一,石頭希遷,各坐道場,廣開弘化。馬祖道一,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告須菩提:

       「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昔在燃灯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一個識在輪迴嗎?
 
                                                                        ─ 嗏帝比丘的邪見 ─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
       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
       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武則天與佛教
 
                                                                                     作者: 鄧來送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又名 媚娘 (西元624-705年),享年81歲。
          她一生總攬朝政達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鑾寶殿,指揮滿朝文武長達21年
          在她執政期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內政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
          國力強盛,是個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
 
          在她晚年81歲,暮暮垂老,又肯接受宰相張柬之意見,鞠躬下臺,讓位與中宗,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禪宗中追尋生命的意義 
 
                                                                                   作者: 劉子超   

                                                    

 
 
   從小在暴力文化中成長的一位美國人,卻在東方的禪中入定,在禪宗中追尋生命的意義。
 
        比爾.波特美國當代漢學家、翻譯家。他將大量的中國古代佛教典籍和詩歌翻譯成英文,
        在歐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從1972年起,他長期生活在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經常在中國大陸
        旅行,寫作介紹中國風土人文的作品。20世紀80年代末,他來到中國尋找隱士文化的傳統與
        歷史蹤跡,探訪了散居於各地的隱修者,寫成《空谷幽蘭》一書。2006年,他出版了探尋中國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哲學中的 “是”
 
                                                                                      作者:林曉輝

                             
 
  
  以往我們認為,世界上有三大哲學體系:希臘哲學、印度哲學和中國哲學,它們存在著根本性上的不同,太虛有一段話可以作為這一認識的代表:“從本體論—宇宙觀來說,西洋哲學講有形的、可測量的、拒攝的和合成的,中國哲學講氣的、難捉摸的、感應的和裂生的,印度哲學講神的、不可思議的、變化的和幻想的”。筆者注意到,在這三大哲學中,古希臘哲學和印度哲學同屬於印歐語系,而且印度和希臘在人種上又同屬於古雅利安族,從本質上講,印歐語系的人們應該具有相同的生存方式,擁有共同的語言,對宇宙萬象的認識、把握,無論是方法還是結論,必然有相通之處,甚至是相同的。
 
  在印歐語系中,動詞“to be”是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它發揮著與絕大多數語言截然不同的多種功能,其所引發的形而上學問題在西方哲學史上,自巴門尼德至存在主義者,歷來都舉足輕重。筆者迷惑于希臘哲學以“是”哲學及其邏輯推理為特徵,同為印歐語系的佛教哲學為什麼無“是”?是否印歐文明由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類型組成?或換句話說,印歐文明可分為“是”哲學和無“是”哲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金克木先生曾指出梵文中存在係詞現象以及這一現象與“存在”詞源關係:“梵語及其同族語中,‘是’和‘有’是同一個詞”,意味著梵文存在著“是”,並且其“是”與“to be”具一樣的功能。其實,希臘哲學是eimi的學問,印度哲學是sat的學問,也即希臘哲學和印度哲學同是“是”的哲學,只是由於我國古聖翻譯的結果,才造成印度哲學和佛教哲學無“是”。我們從下面的資料中還可以看出佛經中到處存在著“是”。
 
  古印度哲學的主流傳統是出於as的sat,它具有“有”、“真”、“善”之義。早在西元前1500年的吠陀時期,吠陀哲學家就創立了兩個重要的哲學觀念:sat和asat,明顯與“是”有關。在著名的、最古老的哲學詩“無有歌”:“nasad asin no sad astitadanim”,譯為:那時(泰初)既沒有“有”,又沒有“無”。這裏的“有”、“無”是源於as的“sat(是)”、“asat(非是)”,從這接下去用一連串的asti(as的過去式)來論述宇宙的起源,說明這時已經把as當作一個特殊的“什麼”來追究。再有,我們熟悉的一句:“無(asat)既非有,有(sat)也非有”,“無”指現象界的“在”者,“有”指超驗界的本體。如果聯想到西方哲學“to be”具有是、有、在之義,從這一角度來理解、翻譯這一句古梵文中的“有”和“無”,把“非有”改譯為“不在”、“不是”,則這句話可改譯為:“‘在’者不是,‘是’者不在”—這是巴門尼德哲學的主要論點。非常明顯,吠陀哲學家開創了古印度的“是”論。
 
  《奧義書》:“ 天地始成時,此世間有具人形之我(atman),彼環願四周,除自己外不見他,彼云:‘aham asmi(我是/有我)’,即我是存在的”,“在太初時,只有‘有(sat)’是唯一無二”,都是用as而來的sat、asmi。而且,“我是”是存在語句,明’顯屬於哲學命題,而“我”還揭示奧義書哲學就已經是“主體我”哲學階段。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禪、茶、竹 ─ 黃檗“三絕”

                                          
 
 
 
                                      遊歷黃檗,尋古訪幽。
                                      雖不見古刹紅牆綠瓦,不見驛道經幡香客,得其禪道悠遠不俗。
 
                                      據考證,唐大中時,有個名叫希運的和尚,
                                      從家鄉福建福清黃檗山雲遊到江西,
                                      先在奉新百丈山學法,約於西元835年到鷲峰寺參禪,
                                      將鷲峰一帶的山嶺改名為黃檗山,將住持的“鷲峰寺”改稱為
                                      黃檗寺,以寓思鄉之情,爾後,法嗣義玄創臨濟宗,
                                      成為中國佛教“五家七宗”之一。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佛教的興起
                     
                                                      

 
  
     佛教產生於西元前6至5世紀的古印度。
       它在印度的發展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階段。
       至於印度近代佛教的復興,當是19世時由斯里蘭卡回流人的。
  
 大乘佛教興起的思想根源
  
       眾所周知,佛教分為小乘、大乘。“乘”一般釋為“運載”、“車輛”。小乘是小的交通工具,
       如羊車、鹿車,只能載自己;大乘是大的交通工具,如牛車、象車,不僅可以運載自己,
       還可兼載他人。若詳細點講,二者的區別不僅表現在理論上,也表現在實踐上。從理論上看,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參 禪 的 入 門 方 便

                                              

 
  很多學佛的人,想通過參禪的方法衝破凡聖關,了脫生死累,轉凡成聖,
       成為無掛無礙的見道人,證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脫。但是對於參禪怎樣用心、
       怎樣體會、怎樣實踐、怎樣參究、怎樣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經祖語裏
       去找現成的答案是很難的。

       即使有所闡發,也大都是些否定的話。
       真是承言者喪,逐句者迷,向上一著沒有你插嘴處,問者給三十棒。
       禪師們主張不論禪定解脫,只須自見本性,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凡落言詮皆是錯誤,不疑語句是大危險。起心即乖,動念即錯。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十   地   菩   薩

          



                           「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麼要稱做十地呢?
                           「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
                                    菩薩以地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
                                    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1 歡喜地:初地的菩薩,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說法四十九年,
                    未曾說著一字?
          
                                 撰文:   元音老人



   (1)法身無相,不說而說

      
有言說的法皆是假法。法身實相,是無相的。
      真說法者,不說而說故。
 
      佛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
      化身是佛應眾生機緣而顯現的應身,是我們大家都能看得見的
      色身、肉身。化身說法是用嘴巴講、用口說,或是寫出經文,
      通過語言文字的表達來說法,這些都是有相的。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