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支佛、十二緣起
辟支佛
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簡稱,又音譯作缽羅翳迦佛陀,
或簡稱辟支迦佛、辟支等。
指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進而出生在無佛之世,因性好寂靜,或行頭陀,
無師友教導,而以智慧獨自悟道,通說為觀察十二因緣,進而得到證悟
而解脫生死、證果之人。所以亦稱為「獨覺」(新譯)或「緣覺」(舊譯)。
或簡稱辟支迦佛、辟支等。
指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進而出生在無佛之世,因性好寂靜,或行頭陀,
無師友教導,而以智慧獨自悟道,通說為觀察十二因緣,進而得到證悟
而解脫生死、證果之人。所以亦稱為「獨覺」(新譯)或「緣覺」(舊譯)。
但漢傳佛教天台宗區分「獨覺」和「緣覺」:出生於沒有佛的時候的開悟得道者,
稱為獨覺,而出生於有佛之世,觀察思惟十二因緣得道證悟者,稱為緣覺。
稱為獨覺,而出生於有佛之世,觀察思惟十二因緣得道證悟者,稱為緣覺。
大乘佛教認為,辟支佛是緣覺乘(乘是載運的意思,載運修行的人,從迷到悟的方法與過程)
的最高果位,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緣覺乘(沒有聽聞佛陀教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等法理而覺悟)和
聲聞乘(直接聽聞佛陀教說,思惟修證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覺悟),合稱為「二乘」,
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薩乘,總稱為「三乘佛教」。
而再加上一般世間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人乘、天乘,統稱為「五乘共法」,
是載運眾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說的五乘,指的就是:
(1)人乘(2)天乘(3)聲聞乘(4)緣覺乘(5)菩薩乘。
的最高果位,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緣覺乘(沒有聽聞佛陀教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等法理而覺悟)和
聲聞乘(直接聽聞佛陀教說,思惟修證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覺悟),合稱為「二乘」,
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薩乘,總稱為「三乘佛教」。
而再加上一般世間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人乘、天乘,統稱為「五乘共法」,
是載運眾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說的五乘,指的就是:
(1)人乘(2)天乘(3)聲聞乘(4)緣覺乘(5)菩薩乘。
且進一步認為,並不是每一位修行佛法者的覺悟解脫都是成佛,因為成為一位
正等正覺開創佛法傳統的教主,需要在修菩薩行時修行六度波羅蜜,累積聲聞、
緣覺所沒有的智慧、福德、和能力(如雜阿含所提唯有如來成就的「如來十力」)
才能成為一代教主。
正等正覺開創佛法傳統的教主,需要在修菩薩行時修行六度波羅蜜,累積聲聞、
緣覺所沒有的智慧、福德、和能力(如雜阿含所提唯有如來成就的「如來十力」)
才能成為一代教主。
依照部派佛教的看法,辟支佛與阿羅漢,都是究竟解脫,也就無需再修行成佛。
但大乘佛教依照《法華經》的教義,認為所有的修行者終將成佛,
辟支佛與阿羅漢的覺悟尚不究竟,所以只要他們繼續修菩薩行,
終將也會成為正等正覺的佛。
但大乘佛教依照《法華經》的教義,認為所有的修行者終將成佛,
辟支佛與阿羅漢的覺悟尚不究竟,所以只要他們繼續修菩薩行,
終將也會成為正等正覺的佛。
而現今原始佛教之研究,則於經典提出,二乘的區分方法有明確的錯誤,
依阿含經的記載,阿羅漢所思惟修證的四諦,內容實為十二緣起,而後世不解,
以為有修十二緣起的緣覺與四聖諦的聲聞乘,為佛教發展與大乘化後所產生的
重大錯誤之一。
依阿含經的記載,阿羅漢所思惟修證的四諦,內容實為十二緣起,而後世不解,
以為有修十二緣起的緣覺與四聖諦的聲聞乘,為佛教發展與大乘化後所產生的
重大錯誤之一。
轉載自 ─ 维基百科
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
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生死的由來,佛教說為「十二緣起」,即: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循環相續的結果。
也就是說,有情眾生由於一念「無明」,因而造作各種「行」為,
因此產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成形,
藉著六入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而後生起「愛」染欲望,
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
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於是就在「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
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循環之下,
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
互為因緣,因此稱為「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係,當中「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因,
依此二因而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在世的果;
再由現在世的「愛」、「取」、「有」再次種下未來世「生」、「老死」的果,
由此產生三世之間「惑、業、苦」的因果輪迴關係,稱為「三世二重因果」。
列表如下:
依此二因而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在世的果;
再由現在世的「愛」、「取」、「有」再次種下未來世「生」、「老死」的果,
由此產生三世之間「惑、業、苦」的因果輪迴關係,稱為「三世二重因果」。
列表如下:
從上表可知,十二因緣就像一條鏈子,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生命緊緊串連在一起;
又像一座城牆,人為城牆所困,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
人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是由於貪、瞋、癡煩惱的牽引,所以不容易出離
十二因緣的流轉。
因此,若欲脫離三世輪迴,得到解脫之道,只有泯滅生死根本的「無明煩惱」,
唯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
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
苦惱滅」,如此才能究竟解脫。
以上的流程稱之為「還滅緣起」,反之,稱為「流轉緣起」。
十法界當中的緣覺聖者雖然生不逢佛世,但能夠從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現象
了悟「非生非滅」的真理,因此稱為「緣覺」。
又像一座城牆,人為城牆所困,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
人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是由於貪、瞋、癡煩惱的牽引,所以不容易出離
十二因緣的流轉。
因此,若欲脫離三世輪迴,得到解脫之道,只有泯滅生死根本的「無明煩惱」,
唯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
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
苦惱滅」,如此才能究竟解脫。
以上的流程稱之為「還滅緣起」,反之,稱為「流轉緣起」。
十法界當中的緣覺聖者雖然生不逢佛世,但能夠從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現象
了悟「非生非滅」的真理,因此稱為「緣覺」。
《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因為思惟十二因緣的真理,而開悟證果,而後因為悲憫眾生
「不解十二因緣法,流轉生死,無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識行本,於今世至後世,
從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之中,求出甚難」,故以方便宣說此甚深難解之法,
令眾生共趨於正覺解脫。
「不解十二因緣法,流轉生死,無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識行本,於今世至後世,
從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之中,求出甚難」,故以方便宣說此甚深難解之法,
令眾生共趨於正覺解脫。
十二因緣是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
一般的生命起源說法是直線的,
依佛教的因緣法來看,生命是「無始無終」,是圓形的。
一個人除非能夠證悟解脫,否則一期生命結束,死亡的只是肉體,
生命將隨著業識繼續流轉,就像果樹的種子,永遠相續相生;
又像薪盡火傳,賡續不斷;也像水和冰一樣,互相溶合,互為冰水。
所以,在三世相續的生命中,儘管我們的身體有五趣六道之別,生命主體卻是一個。
有些不明生命現象的人認為「死亡就是消滅」,這就是不明因果的「斷滅論」。
一般的生命起源說法是直線的,
依佛教的因緣法來看,生命是「無始無終」,是圓形的。
一個人除非能夠證悟解脫,否則一期生命結束,死亡的只是肉體,
生命將隨著業識繼續流轉,就像果樹的種子,永遠相續相生;
又像薪盡火傳,賡續不斷;也像水和冰一樣,互相溶合,互為冰水。
所以,在三世相續的生命中,儘管我們的身體有五趣六道之別,生命主體卻是一個。
有些不明生命現象的人認為「死亡就是消滅」,這就是不明因果的「斷滅論」。
《中阿含經》卷十〈習相應品〉說,了解十二因緣流轉帶給生命的諸多苦惱,
便能有信;習信,便有正思惟;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
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
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這段話可說是道盡了「十二因緣」法的價值所在。
便能有信;習信,便有正思惟;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
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
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這段話可說是道盡了「十二因緣」法的價值所在。
上文轉載自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3238&cid=147&page=10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