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650)
- Dec 13 Tue 2011 18:46
廿四個孩子的爸爸
- Dec 05 Mon 2011 01:47
靜止的流水
靜 止 的 流 水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他事物而迷失。
想像這種感覺 ─ 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裏,當下,有什麼呢?
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裏的外殼裏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這兩樣東西也叫做「名」和「色」。
「名」,意思是指沒有「色」或形體。所有的念頭和感覺,或受、想、行、識四種
精神上的蘊,都是「名」,它們沒有形體。當眼睛見到形體時,那個形體叫做「色」,
而那時的覺知叫做「名」。它們總稱為「名」和「色」,簡單地說就是身和心。
想像這種感覺 ─ 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裏,當下,有什麼呢?
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裏的外殼裏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這兩樣東西也叫做「名」和「色」。
「名」,意思是指沒有「色」或形體。所有的念頭和感覺,或受、想、行、識四種
精神上的蘊,都是「名」,它們沒有形體。當眼睛見到形體時,那個形體叫做「色」,
而那時的覺知叫做「名」。它們總稱為「名」和「色」,簡單地說就是身和心。
- Dec 05 Mon 2011 01:40
你為什麼要成佛?
你為什麼要成佛?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 國師 ”。
有一天,肅宗問他:“ 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有一天,肅宗問他:“ 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
“ 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下看見殿外空中的一片雲了嗎?
能否讓侍衛把它摘下來放在大殿裏?”
“ 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下看見殿外空中的一片雲了嗎?
能否讓侍衛把它摘下來放在大殿裏?”
“ 當然不能!”
- Nov 30 Wed 2011 00:12
“ 一切現成 ” 法眼宗
「一切現成」法眼宗


玄沙.師備禪師
雪峰義存禪師門下得法者共五十六人,除雲門文偃為最上首外,玄沙師備也是很突出的禪師,
後來的“法眼宗”,即是師備再傳的結果。
後來的“法眼宗”,即是師備再傳的結果。
師備本與義存是師兄弟的關係,曾從同師剃度。後義存得法,在雪峰弘法,師備又協助義存化導,
從而又轉在雪峰門下。
從而又轉在雪峰門下。
- Nov 27 Sun 2011 16:32
論祖師禪
論 祖 師 禪
吳立民
祖師禪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離言絕思,是般若的最高境界。
因其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故有別於如來禪獨立城為祖師禪系。
修祖師禪的重要方法是看話頭、起疑情,離四句,絕百非。
檢視歷史上南北之爭的公案,可以發現各有其開宗立說的內在理路。
神會對弘揚南禪固有貢獻,但其一味主張頓悟禪風,
也埋下了禪宗衰頹的種子。
而宗密對禪宗南北、頓漸之爭進行的調和圓融,
對中國禪宗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考察現代的鈴木大拙和胡適之爭,也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因其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故有別於如來禪獨立城為祖師禪系。
修祖師禪的重要方法是看話頭、起疑情,離四句,絕百非。
檢視歷史上南北之爭的公案,可以發現各有其開宗立說的內在理路。
神會對弘揚南禪固有貢獻,但其一味主張頓悟禪風,
也埋下了禪宗衰頹的種子。
而宗密對禪宗南北、頓漸之爭進行的調和圓融,
對中國禪宗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考察現代的鈴木大拙和胡適之爭,也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 Nov 24 Thu 2011 00:46
靈魂轉世的奧秘(2)
靈魂轉世的奧秘
所有這些都已經發展成完整的學科了。
正如同兩個人可以只用一支麥克風,這兩個聲音會使用相同的工具。
常一個人要開始說話時,另一個人就停上說話。
當身體的感官可以這樣地被使用時,沒有身體的靈魂也就可以溝通了。
這就是這個世界所知道的一切有關天人和惡鬼如何變得可以溝通的方式。
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知道這一類的事情。
所有這些都已經發展成完整的學科了。
一旦一門學科進展了,事情就會變得容易了解。
然後這些東西就能夠以全面的了解來使用。
當這類事件在過去發生的時候,就可以從事件中攫取許多科學的原則。
比如說,如果很意外地突然有天人的靈魂進入某人,
那麼藉由研究這個事件,關於這樣的情況會導致這樣的現象的特定理論就會進展。
那麼如果可以再創造出這樣的情況,那麼這些靈魂就會再度進入。
- Nov 16 Wed 2011 01:50
只有狹小的頭腦是一貫的
只有狹小的頭腦是一貫的


生命是正反兩極交互運作行進的,所以它不合乎邏輯。
邏輯意味著反面是真正的反面,
而生命總是暗示反面就作它自身之內。
在生命中,反面並不是真正的反面,它是補充因素。
沒有它,什麼都不可能。
比方說:因為有死亡生命才存在。
- Nov 14 Mon 2011 14:10
以科學的譬喻來看佛法
以科學的譬喻來看佛法
作者: 林崇安


一、總說眾生的心靈世界
在三界中輪回的眾生,從心靈世界這一面來看,每一眾生猶如一「精神質點」。
以一太陽系內的眾生為例,地球上的幾十億人類便是幾十億個獨立的「精神質點」,
另有更多的昆蟲、螞蟻等等,加上肉眼看不到的天神、餓鬼、地獄的眾生,
每一眾生也都各是一「精神質點」。這些「精神質點」在「業煩惱力」的束縛下,
以一太陽系內的眾生為例,地球上的幾十億人類便是幾十億個獨立的「精神質點」,
另有更多的昆蟲、螞蟻等等,加上肉眼看不到的天神、餓鬼、地獄的眾生,
每一眾生也都各是一「精神質點」。這些「精神質點」在「業煩惱力」的束縛下,
- Nov 14 Mon 2011 13:53
闡陀的疑惑
闡 陀 的 疑 惑
林崇安教授 ( 內觀雜誌61期 )


一、前言
當年印度的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出家時,是由車匿一人在深夜駕車送行。
車匿,或叫做闡陀。六年後,悉達多太子成佛,稱做釋迦牟尼佛。
再過六年多,闡陀也跟隨著佛陀出家修行。
車匿,或叫做闡陀。六年後,悉達多太子成佛,稱做釋迦牟尼佛。
再過六年多,闡陀也跟隨著佛陀出家修行。
- Nov 10 Thu 2011 13:02
王維山水詩中的禪意理趣
王維山水詩中的禪意理趣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盛唐時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
李白因其詩超拔出塵,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而被稱為「詩仙」;
杜甫詩沉鬱頓挫,以現實主義手法感時傷懷,憂國憂民,有聖賢之風,
後人尊其為「詩聖」;王維在中國詩歌史上贏得了「詩佛」稱號,
顯而易見,其詩歌創作跟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苑咸在《酬王維》中稱王維是「當代詩匠,又精禪理。」
杜甫詩沉鬱頓挫,以現實主義手法感時傷懷,憂國憂民,有聖賢之風,
後人尊其為「詩聖」;王維在中國詩歌史上贏得了「詩佛」稱號,
顯而易見,其詩歌創作跟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苑咸在《酬王維》中稱王維是「當代詩匠,又精禪理。」
- Nov 06 Sun 2011 23:39
禪修班開課
- Oct 31 Mon 2011 00:18
《心經》說什麼?
《心經》說什麼?
香光莊嚴雜誌 105 期
法藏法師解釋本經經題,以「般若」為所詮之法,「心」字是能詮之喻,
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說明這部經是統攝概括整部《大般若經》,
在般若經類中,它最為尊勝,是一切般若的樞紐。
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說明這部經是統攝概括整部《大般若經》,
在般若經類中,它最為尊勝,是一切般若的樞紐。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姚秦鳩摩羅什譯出《心經》,
- Oct 24 Mon 2011 18:15
修行日誌
修 行 日 誌
黃武宗 醫師 (100 /10 /2)

黃武宗 醫師 (100 /10 /2)

今晨如往常一般睜開著眼靜坐,
忽然進入了一種狀態(6:46-9:00),
有一個動力(念)讓自己起身去拿紙筆記下這些覺受,
即使停停寫寫,這狀態始終如一未曾減損。
忽然進入了一種狀態(6:46-9:00),
有一個動力(念)讓自己起身去拿紙筆記下這些覺受,
即使停停寫寫,這狀態始終如一未曾減損。
- Oct 24 Mon 2011 15:44
心即是業
心 即 是 業

《宗鏡錄》曰:
「 雖然心即是業,業即是心,既從心生,還從心受。
如何現今消其妄業,報答曰: ‘ 但了無作,自然業空 ’?
所以云若了無作惡業,一生成佛。」
又曰:「 雖有作業,而無作者,即是如來秘密之教。
又凡作業,悉是自心橫計外法,還自對治,妄取成業。
- Oct 23 Sun 2011 11:18
法螺妙音
- Oct 21 Fri 2011 16:42
頭腦的解藥
頭 腦 的 解 藥


到日本去問問那些禪修者,他們花了三、四十年的功夫,
才首次經驗到頓悟—satori,
即使是剎那間的頓悟都得下這麼多的功夫。
頓悟是剎那間發生的,卻需要長時間的準備。
就像是煮開水一樣:你在某個既定的溫度下煮水,
- Oct 21 Fri 2011 16:17
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
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


神並不是真的是宗教探索的中心 — 死亡才是。
沒有死亡,根本就不會有宗教。
是死亡讓人追尋、探求,想要超越世間,超越死亡。
死亡包圍著我們,就如同海洋環繞小島般。
小島可能隨時被淹沒。
- Oct 18 Tue 2011 15:01
虛空打破明心地 — 禪的境界
虛空打破明心地
— 禪的境界
— 禪的境界
-宣化上人 -


四禪的境界
參禪的過程好象讀書一樣,由小學進中學,進大學,進研究所,
經過這四個階段才能獲得博士學位。參禪這個法門,亦複如是,
分為四個步驟,也就是四禪的境界。簡略述之如下:
經過這四個階段才能獲得博士學位。參禪這個法門,亦複如是,
分為四個步驟,也就是四禪的境界。簡略述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