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與佛教
 
                                                                                     作者: 鄧來送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又名 媚娘 (西元624-705年),享年81歲。
          她一生總攬朝政達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鑾寶殿,指揮滿朝文武長達21年
          在她執政期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內政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
          國力強盛,是個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
 
          在她晚年81歲,暮暮垂老,又肯接受宰相張柬之意見,鞠躬下臺,讓位與中宗,
          把政權奉還與唐室。她不以天下為私,就足以表現其無心篡唐。和平渡過政權更迭階段,
          傳唐朝天下延續到以後290年。既不用武力奪取別人天下,也不因緣時篡取唐朝江山。

         一個掌權者,要主持朝綱,治理國家,處理軍政大事,獨攬神州大權,沒有聰明、智慧、
         氣魄、膽略和強健的身體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封建社會,對於一個女人,就更為困難。
         這些與武則天長期堅持信佛有很大的關係。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尋,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由於參加唐朝建國有功,封為太原郡公、
         應國公、工部尚書,賜田300頃,黃金500斤。母親楊氏,出身於士族高門,頗有文化,
         家庭環境使她從小就習文練武。14歲就被唐太宗召入宮中當「才人」至27歲,擔任內侍工作,
         負責更衣和照顧皇帝起居。太宗九子李治,小她5歲,常在宮中出入,青梅竹馬,日久生愛,
         李治即位立高宗。為了給太宗追福,高宗將太宗的妃嬪加以剃度,讓她們從佛念經。
         就這樣武則天隨眾妃到感業寺當比丘尼。
 
          2年後他奉高宗之詔,第二次入宮,被封為「昭儀」,正三品,是妃嬪中較高的一等。
          33歲時她被高宗立為皇后,因高宗多病,武則天成了執政皇后。高宗死後太子中宗繼位,
          她成了皇太后。後因中宗昏庸無能,不久她廢了中宗,自己當上了女皇。
 
         武則天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家庭中,她從小受母親信仰的影響,自己也信奉佛教。
         唐代當時佛教在社會上已有著廣泛的影響,僧尼對唐初執行崇道抑佛的政策也有所不滿,
         這正是武則天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垂拱四年(688)四月,武則天暗示武承嗣等人偽造刻有
         「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所謂瑞石,詭稱獲於洛水,武則天把這塊瑞石稱為「天授聖圖」,
         封洛水神為「顯聖侯」,武則天也自封為「聖母神皇」。同年六月,又於汜水得所謂刻有
         《廣武銘》的瑞石,銘文暗示武則天是「化佛空中來」,當取代李唐為女主。

         其《廣武銘》載:
   發我銘者小人,讀我銘者聖君......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
         ......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時至。民庶盡安樂,方知文武熾。
        千秋不移宗,十八成君子。歌曰:非舊非新,交七為身,傍山之下,到出聖人。
        這裏已不是什麼暗示,而是十分露骨地向人們昭示,武媚娘當為天子,這是佛祖之意。
  在《大雲經》頒佈天下的第二年(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正式稱帝,
        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由於佛教為武則天立下汗馬功勞,所以她一反李唐皇帝「道在佛先」的排列,明確規定先佛後道。
        據《唐大詔令集》卷三載,天授二年(691),武則天下制:釋教「開革命之階......自今以後,
        釋教宜在道法之上,緇服(僧人)處黃冠(道士)之前。「長壽二年(693),武則天推翻自己從前的建議, 
        命舉子等罷習《道德經》。以後又取消「玄元皇帝」的封號,復稱「老君」。武則天執行了先佛
        後道的政策。武則天稱帝后,進一步利用佛教為鞏固和維護她的統治,不斷製造新的輿論。

       長壽二年(693),有僧人菩提流支譯出《寶雨經》10卷,經中講到,有東方日月光天子,乘五色雲
       來到佛所在的地方,佛為他授記,講他日後當在摩訶支那國,現女身為王,以佛法教化眾生,建立
       寺塔,供養沙門。據查,《寶雨經》到唐代共出現三譯,唐以前梁、陳時所譯的都沒有這段文字,
       因此很明顯這是唐譯本偽造,是專門為武則天登基製造輿論根據的。就在此經譯出這一年,武則天
       加尊號為「金輪神聖皇帝」。由此可見,武則天支持佛教發展,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目的
       的。武則天與佛教的關係密切,可從以下幾方面得知:

 (1) 交結僧人,厚禮相待

  跪拜神秀。神秀,俗稱李,汴州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後出家受具足戒。
       50歲時,前往黃梅雙峰山東山寺拜謁禪宗五世祖弘忍,求教佛法真諦,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6年,
       深為弘忍所器重,被稱為「神秀上座」。弘忍死後,神秀在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大開禪法,
       四海僧俗聞風而至,聲譽甚高。武則天久聞神秀盛名,於久視元年(700)派遣使者迎至洛陽。
       武則天用肩輿把神秀迎入太殿,「親加跪禮」,見面後首先問道:「所說之法,誰家宗旨?」
       神秀回答說:「蘄州東山(即雙峰山.東山寺)法門。」

       此後神秀往來於長安、洛陽兩京,受到朝野信徒的崇奉。
       當時神秀已90多歲,武則天對他十分敬重,神秀所在道場的一切需用,均由朝廷供給,十分豐厚。
       武則天除常召神秀,「時時問道」外,還敕命於神秀主法的當陽山設度門寺,在汴州神秀的老家
       置報恩寺,以旌其德。神龍二年,神秀死於洛陽天宮寺,朝廷賜諡「大通禪師」。

       大約在弘忍去世之後兩年(676),惠能到廣州法性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據《壇經》講: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幡動,一僧云風動。惠能云:‘非幡動風動,人心自動'」,印宗感到
       惠能「定非常人」,於是反執弟之禮,向惠能請求佛法真諦。惠能名聲遠播,武則天「敕書勸諭,
       征赴京城」,可是惠能「竟不奉詔」,謝絕了武則天的召請。武則天雖然沒有能請動高僧惠能,
       但仍以禮相待,賞賜甚豐,「送百衲袈裟及錢帛等供養。」

       聆聽法藏講經。法藏是華嚴宗的創立者,祖籍為康居國。祖父時始僑居長安,以康為姓。
       法藏17歲時,入太白山求法。後到雲華寺聽智儼宣講《華嚴經》,成為深深領會妙旨的門徒。
       智儼圓寂時,把法藏付託於弟子道成、薄塵,說他將會紹隆遺法。法藏28歲時,榮國夫人(楊氏)死,
       武則天為樹福田、剃度僧人,把自家的舊宅施捨作為太原寺。於是,道成、薄塵等高僧連狀薦舉,
       度法藏為僧,住持太原寺,得到武則天的許可。法藏這時還只是受了沙彌戒,武則天敕命他在太原寺
       講《華嚴經》,不久詔令京城十大德為法藏授具足戒,並把《華嚴經》中賢首菩薩的名字賜給他作
       稱號,人們由此常稱法藏為 ─ 賢首國師

       法藏所弘揚的華嚴宗,依靠武則天的支持,很快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宗派。
       相傳,有一次,武則天請法藏到東都洛陽,為她講解《華嚴經》。
       當法藏講到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佛教術語時,
       武則天聽後,茫然不解。法藏於是指著宮殿一角的金獅子作譬喻,講到一一毛頭各有金獅子,
       一一毛頭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重重無盡。武則天聽到這裏,豁然領解。
       法藏把他與武則天的問答對講集錄成文,文題就叫《金獅子章》。

       出宮迎義淨。義淨俗姓張,齊州(今山東曆城)人,14歲受沙彌戒。他于高宗鹹亨二年(671),
       從長安出發,遠赴印度,歷時25年,游經30余國。證聖元年(695),義淨返回洛陽,帶回梵本經、
       律、論近400部。武則天聽說繼玄奘之後又一位西行取經的高僧滿載而歸,親自來到洛陽城東門外
       迎接,垂問賞賜,禮遇甚厚。在武則天安排下,義淨一度參加大遍空寺「華嚴經譯場」,先後翻譯
       佛教經、律、論61部、239卷。

  (2) 建寺造像,廣積功德

       建寺造像的沉浮起落,與帝王個人的好惡、政治風雲的變幻是密切相關的。
       佛像雕塑,在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頂峰,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就是當時造像精品的代表之作。
       對武則天主持雕鑿的龍門奉先寺,古人曾稱:「正教東流七百餘載,佛龕功德唯此為最。」
       郭沫若也讚譽說:「一寺靈光號奉先。」奉先寺大像即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群中規模最大的
       造像。奉先寺大像的開鑿,同武則天有著密切的關係。武則天曾為大像的開鑿「助脂粉錢二萬貫」,
       並主持工程落成的「開光」儀式。

       有趣的是,那座盧舍那佛像,很有些像武則天本人。本來,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的報身佛,
       意思是光明普照,而且是華嚴宗的教主。值得注意的是,這座佛像的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
       莊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據考證,武則天
       「方額廣頤」,盧舍那大佛的頭部形狀和女性氣質,顯然有她的影子。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
       試圖以佛像來美化自己,進而把自己比作佛。武則天是因為《大雲經》把她說成是彌勒佛化身,
       格外欣賞,令全國各州和兩都都要建置大雲寺。武則天的這條諭令得到全面執行,據考古資料可知,
       遠在帕米爾的碎葉鎮和海南島,當時也都設置了大雲寺。

       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在武則天時成為她御用佛寺
       白馬寺在唐朝東都洛陽市郊。武則天派令她最寵信的僧人薛懷義住持該寺,薛懷義同時兼任新平道
       行軍總管。武則天常居東都,不時來到白馬寺拜佛,這裏幾乎成為武則天專用的宮廷寺院。
唐高宗
       時,為保存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曾在長安慈恩寺建起5層高的大雁塔。武則天稱帝后,她本人
       帶頭,朝中王公回應,施捨大量錢財,將大雁塔重加營建,增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下7層。
       大雁塔至今仍是西安的一大景觀。

       武則天也曾有恩香積寺。香積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祖庭,位於長安南郊神禾原,高宗時建造。
       唐代詩人王維在其著名的詩篇《過香積寺》中描繪說:「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幕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唐高宗和武則天曾分別向
       香積寺賞賜舍利和國寶。武則天晚年突出地表現在佛教上。據《通鑒》卷207載,她建築興泰宮
       等寺宇,「功費甚廣,百姓苦之。」

     (3) 組織譯經,親為作序
      
       武則天支持佛教,還表現在他親自參與組織了《華嚴經》的翻譯。
       《華嚴經》在東晉時曾有佛陀跋陀羅的60卷譯本,但這一本子並不完整。
       於是,武則天派人去於闐求取梵文的全本,組織力量進行翻譯,詔令著名譯經僧實叉難陀主持譯事,
       從695年開始,至699年完成,在武則天的一手經辦下,完成了《華嚴經》80卷譯本。中國佛教宗派
       之一的華嚴宗,就是依據此經,在武則天時創立的。當《華嚴經》譯成後,武則天又興致勃勃地親自
       作序。
       武則天在序文中,對薛懷義等僧人偽撰的《大雲經》和菩提流支等翻譯的《寶雨經》大為讚賞,
       對《華嚴經》這類「貝葉靈文」倍加稱頌。這裏順便交代一下,南印度沙門菩提流支于長壽二年
        (693)來到長安,在佛授記寺譯出《寶雨經》,其中有「菩薩殺害父母」等語,這無疑是在為武則天
       殺戮唐宗室作掩飾,因此博得了武則天的欣賞。
此外,武則天還撰有《大唐新譯聖教序》、
       《大周聖教序》,均是為佛經譯文寫的序。武則天為弘揚佛法,不辭勞苦,也實在是雅興不小。

       武則天時,隨著佛教的繁榮,僧官制度進一步得到健全。唐初沿襲隋制,天下僧尼隸屬鴻臚寺。
       武則天延載元年(694),今天下僧尼轉隸禮部祠部,祠部設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令史、
       書令史多人。寺有定數,每寺立有三綱,即上座、寺主、維那各一人,以德行知識高者充任。
       凡考試佛經剃度僧尼,由祠部發給牒文。僧人設有專門薄籍,三年一造。這些措施,無疑有利於
       僧尼隊伍的管理和穩定。

       總起來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早年走出唐宮步入寺宇,做了尼姑,緊接著又從
       佛門返回宮門,在奪位稱帝和強化統治過程中,更巧妙地利用了佛教說法。在她君臨天下後,
       則通過皇權大大地推動了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宮廷大為走紅。在武則天一統天下的日子裏,
       佛門與宮門是相通的。

       我國歷史上,以及民間故事中,出於武則天的特立獨行,和她的謀奪帝位成功,在大男人沙文主義
       下,不斷的被批判和醜化,不免扭曲了一般人心目中對武則天的形象。然而到了她的墓陵(乾陵),
       欣賞過她遺留下來的這一傑作之後,就會感覺到她是一位有抱負,有魄力,有雄圖壯志的了不起
       人物,不愧為中華民族最昌盛時代的一國之王;也不愧為可以在世界女權史上名垂千古的巾幗英雄。
       至於其微行細節,都是宮幃的常事,不必深究的。

       郭沫若對武則天,似乎特具興趣:除了把乾陵的環境整理,把埋於塵土中的石雕挖出復原,
       並由政府於1961年公佈乾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也曾計畫將藏有稀世文物珍品,
       包括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內的武則天墓予以開掘,公諸於世。但終因工程技術上有困難而未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