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的觀點看淨土

 

1411982689.jpg  

 

關於這個題目,我主要為處理一個問題:

 「學禪的人,能不能生淨土?」 
「學禪的人,當生何方淨土?」
 
因有些學禪的人,經常會疑惑:
「修淨土法門者,於臨命終時,
以念彌陀聖號,而期待往生西方淨土, 
如我們學禪者,臨命終時要作什麼呢?
 
 
將往生到那裏去呢?如果你想:
「我都沒有念佛,便不能往生淨土。
那下輩子要去那裏,便全無把握矣!」
 
如果這問題的答案,真是如此的話,我敢擔保:
你愈學禪,愈手腳發涼。因為誰有把握,這一生一定能開悟。
其實開悟還不夠,而且要證得不受後有,
才能了卻這問題。
 
以我的觀點,卻回答曰:

「學禪的人即使未開悟,  
    還是能夠往生淨土的!」
 
為什麼呢?
 
 
淨土與天國的差別
 
從環境殊勝、資生受用、人際關係、
天壽無疆等還不能顯現出淨土的殊勝。
很多人講到淨土,不管是西方的極樂世界,還是東方的琉璃淨土,
大部分是從外境的殊勝講起的:
 
首先看環境殊勝:如《阿彌陀經》所謂的:黃金為地,七寶為池。
反正淨土,外在的環境絕對非常殊勝,而沒有任何的嫌雜,或危難。
 
資生受用:以食衣住行來講,也是非常殊勝的。想吃時,食物就來;
生下來時,就帶有天衣。想到什麼地方去,有神足通。
所以食衣住行,都優裕安適。至於人際關係,乃諸上善人共聚一堂。
最後就壽命而言,也是天壽無疆的。
 
上述種種,其實並不能顯現出淨土的特勝。為什麼呢?
因為如一個人能往生天道,前述種種天福,皆能受用也。
故必從「不退轉」的修行漸次,才能凸顯出淨土的殊勝。
 
故淨土最殊勝的,是什麼呢?乃「不退轉」也。
這也就說:一個佛弟子之所以發願往生淨土者,
乃是為修行,而非為享受。
 
記得好幾年前,有位居士已病得很重了;
於是親友們就勸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當我去慰訪他時,他卻說:「以我這一生所修的福德,
應不夠資格去那邊的!」於是我乃開示曰:
「到西方極樂世界,卻不是為享福爾,而是為修學佛法也。
如你誠心想學,一個好的老師,就會接納你!」
他聽了心裏比較坦然,所以很快就往生了。
云何佛弟子,需往生極樂世界,才方便修學佛法呢?
最重要的是:那邊能證得「不退轉」位。
 
我們在娑婆世界,雖然也很發心,也想修學。
但是娑婆世界的逆緣很多:
有的是來自外在的環境,比如:天災、人禍、颱風、地震…,
哪時候要死,都不知道哩!有的是因資生受用的辛苦,
因為要吃飯,就得忙碌工作,
而花掉很多時間;甚至為了顧衣食,還造了很多惡業。
在人際關係上亦然,經常是弱肉強食,爾詐我虞。
所以在娑婆世界,逆緣很多;
故真修行而有成就者,唯鳳毛麟角而已!
 
若在極樂世界,因經典上已給我們最大的承諾:
就是能證得不退轉。

故于修行上,擔保有進無退,遲早會到達終點的。
下面我們再看「云何能不退轉?」 
非往生至淨土,即能證「不退轉」條件:
外有佛菩薩的說法及諸善道友的勸勉提攜
 
內有求覺向道的願心與行持
 
雖經典上已承諾:往生淨土就能證得不退轉,甚至一生補處。
但是否到極樂世界後,就可以無所事事地守株待兔,
以證得不退轉呢?我認為不是這樣!
 
因為能證得不退轉,有它內外的條件。
外乃有佛菩薩說法,及諸善道友的勸勉提攜。
剛才已講到,就資生受用而言,淨土與天國其實是差不多的。
在「淨土三經」中,各位如仔細看,乃謂:淨土的資生受用,
與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是一樣的;但淨土卻有佛菩薩說法。
 
也因有佛菩薩說法,那地方才能稱為「淨土」。
既有佛菩薩說法,故感召而來的,
也是修學向道之諸上善人。以上是外在的條件。
 
內在呢?如果自己沒有道心,雖具足外在的條件,也是枉然。
故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道心,要有求知求覺的願力與行持。
這也就說,我認為往生淨土最重要條件,
是「發菩提心」─即努力修學佛法的意願。
 
內院與外院間,竟以何為界?

以業力和願力為界。
 
我們都知道:在兜率天中,有內院和外院。
內院是彌勒淨土,外院是一般的天道。
然內、外院之間,究竟有什麼界限呢?
 
用一般人的想法:也許如楚漢對峙時,乃以鴻溝為界。
甚至如東西德間,有柏林圍牆為界。其實天人都有神足通,
故即使有鴻溝、柏林圍牆的存在,
甚至喜馬拉雅山或臺灣海峽之類,都阻隔不了天人的來往。
 
故內院與外院間,乃以願心和業力為界。
就像在人間,雖有很多寺院;但有些人一輩子也進不去,
是寺院限制他嗎?不是,乃為沒有修學佛法的願心爾!
反之,沒有縱欲的習性,那些五光十色、紙醉金迷之地,
對我們來說也是界限哩!
 
所以,若有修學佛法的願心;于往生時,
因願力所持,自然感應到內院。
反之,沒有修學佛法的願心,就往生到外院。
外院雖能夠享天福,但天福享盡後,
就墮落了。而內院,因能修學佛法,才能不退轉也。
 
是以《阿彌陀經》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其中「福德」,是指人天的福業;
而「善根」,是指學佛的願心與行持。 
因此,在《阿彌陀經》上有曰: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句話中的「善根與福德」,當分別申論:
 
「福德」是指天道的福報,因為一定要有天道的福報,
才能往生天國。這在六道輪回的理論中,本來就是很明確的。
既淨土的資生受用,與天國類同;
則也要有升天的福德,才能往生淨土。
 
至於「善根」,則是指修學佛法的願心,和對應的行持。
這也是說,乃以修學佛法的願心與對應行持的高低,
來決定一個人能否往生淨土?
甚至往生淨土時,其品位的高低,也是以此而確認的。
 
往生淨土的條件
 
故欲往生淨土者,得從發「菩提心」,而積聚福德與智慧的資糧。
云何修福德?佈施、持戒、禪定。
 
關於以佈施、持戒、禪定來修福,在經論裏是很明確的記載。
但在世間中,卻以佈施為尚–出錢出力。事實上,
持戒的福德乃比佈施還高。我們知道,持戒主要有兩種戒:
一種稱為「止持」,一種稱為「作持」。
止持,就是壞事不能做,作持就是好事盡力做。
所以,佈施只算是作持的一部分而已。
 
云何禪定,也是修福德?
有的人想:因佈施對別人有好處,所以是修福德;
同理,持戒也對別人有好處,故是修福德。
那禪定,為什麼也是修福德呢?
 
我過去曾參過「什麼是福德?」結論,只有一個重點:
就是和諧,才是福。並不是佔有,就是福:
如果得到的,自己卻不喜歡,那怎能算福呢?
甚至自己雖沒有!也不覺得缺憾,又何非福呢?
所以真正的福,不是有或沒有,
而是能不能跟內外的境界,達成統一和諧。
 
故一個人如禪定修得好,即能達成身心的統一和諧、
內外的統一和諧。這種福德,當然比佈施、持戒,高明很多。
因此,雖佈施、持戒也能升天,
但只能升到欲界天;而修禪定者,才能升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也。
 
云何修智慧?聞思修,或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思惟、
法次法向─也就是依法奉行之意。
 
至於云何修智慧?大家已聽得很多了!簡單講,就是聞思修。
或如原始佛教所說的「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
也就是要把所聽到的佛法,付諸實踐。而能慢慢地由淺入深,
以至於能證初果、二果、三果等。
 
這與淨土宗常強調的「信、願、行」,竟有何不同呢?
 
因此,講到這地方,從發菩提心而積聚福德、智慧的資糧者,
與其他宗派的修法,都是一樣的。因為佛教從原始佛法下來,
雖發展出不同的宗派;但乃從共通的基礎而發展出來的。
故我們不能抹煞共通的基礎,而只強調宗派的殊勝。這樣各宗派間,
就會彼此矛盾而不可通融。於是乎,我們從這共通的基礎,
再回頭看淨土宗所強調的「信、願、行」,竟有何偏差呢?
 
淨土宗強調的信,是信阿彌陀佛。
但廣義的信,是信三寶;不只信佛,也要信法和信僧。
以若只信佛,而不信法;則與外道無別爾!
又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者,竟何所求?
若非為修行,而是為享樂,則絕去不成也。
 
其次信者,外在是信三寶,內在則要信自己。
如果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修行,則三寶雖好,也提不起修學的意願。
而在淨土宗裏,對自己卻無信心也。
 
第二願者,乃是修學佛法的意願,而非願往生淨土爾!
第三行者,只有願心還不夠,還要根據這願心,一步步去實踐。
而實踐的方法,即是從發菩提心,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思惟、
法次法向等。通謂:學佛有信、解、行、證。
故行者,乃從解到證,皆包括在內也。
 
自力與他力
 
雖很多人皆謂:學禪唯靠自力,而淨宗則靠他力。
其實從「緣起中道」來看「自他」,皆是「邊見」而已!
 
修淨土法門的人,也許會說:
「我們的行,卻是指:以念佛名號,靠他力而往生淨土。」
於是乎,我們得再分析「自力與他力」之間。
 
很多人喜歡用二分法,認為禪是自力的,純粹靠自己的力量,
去修行、證果。而淨土法門乃相反,卻是靠佛菩薩的慈悲、
願力、攝受,而能往生淨土。
 
何謂「聲聞乘」呢?
何謂禪法的點撥、棒喝與印證呢?
故自力中,處處還不離他力的加持!
 
事實上,如果我們進一步去分析「自力與他力」的修持法門,
卻沒有這麼嚴格的界限:
 
首先看原始佛教,我們認為原始佛教,乃是以自力為主的修行法門。
但云何原始佛教的弟子,卻稱為「聲聞乘」呢?所謂「聲聞乘」者,
乃是因聽佛說法,而能入道之意。故這已經有他力的成分矣! 
同樣,很多修禪開悟者,是在善知識的點撥、棒喝下,而開悟的。
甚至開悟後,也得靠善知識來印證。所以,禪法云何無他力的成分?
 
故從中觀的角度來看,唱自力與他力,其實都是邊見!
如果自力就行,則我們也不需要皈依三寶,不需要深入經教了。
 
反過來說,若一切靠他力,云何有「三生九品」的差別呢?
若一切靠他力,則外道也應往生淨土?
所以他力中,其實還靠自力去行持。
反過來說,如果像淨土法門說的:一切都是靠他力。
則云何有「三生九品」的差別呢?
 
諸位知道,在《觀無量壽經》裏有謂:
修淨土法門而往生極樂世界者,會有三生、九品的差別。
這些差別,是為什麼呢?
是為佛菩薩的恩典不等,高興給這個人上品,就得上品;
不高興給那人上品,就得中、下品嗎?當然不是!
以上、中、下品,皆是靠自己修出來的。
 
如一切靠他力,則佛菩薩不會因為你念佛名號,
才讓你往生淨土;不會因為你皈依三寶,才讓你往生淨土。
故應一切凡夫外道,皆能往生淨土。
然淨土宗者,當不可能這麼說!因此,再怎麼分析,
於他力法門中,絕對有自力的成分。故就自力行持的功夫而言,
就連帶有「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的問題。
 
從帶業往生看諸方淨土
 
記得多年以前,在佛教的雜誌裏,曾有一番論戰。
因為有一方主張:要消業,才能往生。而另一方卻認為:
帶業即能往生。主張消業往生者的理由是:
當要消業,才能往生淨土。

不然,若業障很重的人,都能往生淨土,即違背因果也。
而肯定帶業往生者的理由是:只要靠著佛菩薩的恩德,
就能帶業往生。其實,我的看法皆非如此。
 
首先說,為何不是消業往生呢?在「十二因緣」裏乃謂:
因愛取有,才感得生死。這「有」,即是指「業」也;
故有業,才有生死。如果業消了,反而沒有生死矣!
既沒有生死,當就不可能「往生」也。
於是乃「帶業往生」,才合乎佛理。然之所以能「帶業往生」者,
卻非因于佛菩薩的慈悲、恩德。何以故?
 
因六道輪回本來就是「帶業往生」的嘛!
 
因在六道輪回中,每個人本來就是帶業往生的。
   故修天道之業者,就帶著天道的業,而往生天道。
修的是人道的業者,就帶著人道的業,而往生人道。
   修的是三惡道的業者,就帶著三惡道的業,而往生三惡道。
   修的是淨土的業者,就帶著淨土的業,而往生淨土中。
 
所以事實上,不管你學不學佛,修不修淨土法門,
乃都是帶業往生也!而非修淨土法門者,才能帶業往生。 
或謂:我們所謂的「帶業往生」,是狹指往生「淨土」而已! 
於是下面再從「帶業往生」的理論,來看往生之諸方淨土:
 
其實,在《阿含經》裏,早就傳述有淨土法門了:
雖一個修行者,如證得阿羅漢果,即能不受後有而不再往生。
但如只證得三果,固然不能不受後有;
卻能往生於色界四禪的淨居天中。
在淨居天裏,他會繼續修學佛法,直到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在淨居天中,即是「不退轉」地也。
 
但是這樣的淨土,對大部分的眾生而言,
未免會因「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而生退心。
因為,一般的人不只對證得阿羅漢果全無把握,
對證得三果其實也很渺茫。
 
於是後來的大乘佛教,便轉述不同層次的淨土,
以滿足不同根器眾生之需要。
如《維摩詰經》中,有「不動如來」的妙喜國。如《彌勒三經》中,
有兜率天的彌勒內院。如《藥師經》中,有東方琉璃淨土。
 
因見性而不動,因見性而歡喜也
 
如果我們進一步去瞭解:
為什麼是「不動如來」和「妙喜國」呢?
依我的理解:現象雖是無常、變化的,但性卻是不動的。
故一個人如見性了,心即能寂然不動也。
以見法歡喜,故稱為「妙喜」也。
這見性,對禪宗而言是開悟了;在原始佛教,則是「證初果」也。
因證初果而斷三結、得正見。
 
是以從「帶業往生」的理論,來看諸方淨土。
則可謂:若證三果者,則能往生「淨居天」的淨土。
若已見性或證初果者,則能往生「不動如來」之淨土。
至於定慧不足,但修得「十善業」者,
則能往生兜率天之彌勒淨土也。
 
因此我對淨土的分類,不是以方位的東西南北來作分類,
而是以修行的層次而作分類。因為東西南北,在浩瀚的太空中,
並無實質的意義。至於修行的層次,
那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因此一個已發菩提心,已修學佛法者,理論上都會往生淨土的;
除非已證四果而不受後有。
 
用個比喻:就像大專聯考的分發。
 
因此,一個已發菩提心、願修學佛法的人,理論上都會往生淨土的。
因為前已再三申論:淨土最殊勝處,乃為有佛菩薩說法也。
故發菩提心而意願修學佛法者,即會往生到有佛菩薩說法之處。
就算一生行持不力,而福慧不全;乃只會往生到較低層次的淨土,
而非不能往生淨土也。
 
至於能往生到什麼層次的淨土?
就看所修智慧與福德的高低而來決定。
這我常用「大專聯考的分發」來作比喻:分數考得高,
當然就能分發到第一流的大學;分數普通者,就只能分發到一般的大學;
如分數考得很低,那就不用指望了。
 
不可能分數考得很低,結果卻分發到台大。
但如一個人分數雖考得很高,
卻願意屈就到一般的大學,這可以嗎?可以的!
所以真正的發願,不是高攀淨土;
而是願意倒駕慈航,再回娑婆世界,教化眾生。
 
學佛的人,基本上就要相信因果:智慧、福德因緣不足,
即不能往生到高層次的淨土;這是因果本然也。
故如謂「只要靠著佛菩薩的恩德,雖福慧不足,
猶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中。」便是外道知見爾!
 
故我於〈火焰化紅蓮〉中乃謂「具信願為往生之條件,
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云何具信願,為往生淨土之條件?
因為具信願者,是指已有修學佛法的信願。
這是往生淨土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至於能往生何層次的淨土?
就依我們所修的福德智慧,而來決定。
 
是以學禪者,不必擔心「如未見性,也不生淨土」不就兩頭皆空嗎?
 
既一個已發菩提心,已修學佛法者,理論上都會往生淨土;
則云何學禪者,會不往生淨土呢?因為學禪者,修學佛法的意願,
其實還比單修淨土法門者還高哩!
 
只是已見性者和未見性者,所能往生的淨土不同爾!
如開悟了,當能往生到上品的淨土中;
而未開悟者,只能往生於中、下品的淨土也。
 
 
 
果  煜  法 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