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理論 (4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全世界都在關心禪,
因為它是東方文化的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而禪在傳入中國後的大興,
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大智慧,
成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種佛學思想。

太虛大師曾說: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  身  四  智
 



壽州智通禪師者,安豐人也。
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
 
禮拜六祖,求解其義。

祖曰: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解釋】

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
謂一與一切,其體用相融而不二

即謂一與多可以等同,用以說明法界緣起現象間之相即關係
此乃華嚴天台等圓教所立之圓融無礙之極理。
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中,謂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          案
 
成  觀  法 師
 
 
 
 
禪法  又稱為「無上法」,也稱為「正法眼藏」,
無上甚深之法,為最上上根器人所修學者。

有緣在此與各位談談關於六祖大師的法寶壇經,
這是禪宗學人所必修的課程。這部經我曾講過兩次,
在莊嚴寺亦曾以英文講過,目前在臺灣的道場也正在講。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悟前悟後心境略說
 
王 驤 陸    居士
 


 
 眾生佛性本體,與佛不二,惟無慧照力,
隨業流轉,是名曰迷。

迷覺□若三途,性相則不二也。
是以迷在心,覺亦在心,
惟心不可得,迷覺同成為幻。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禪  和  老莊



 
 
佛學研究網訊裡,胡適曾說:

中國禪,與其說來自於印度的瑜珈禪那
           毋寧說是對瑜珈或禪那的一種革命再造。」


鈴木大拙曾說:

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   管   打  




只管打坐」的禪法,
是日本曹洞宗道元禪師所提倡;
道元禪師傳承於中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師如淨禪師

中國曹洞宗的禪法是「默照禪
而非「只管打坐」;
兩者之間的方便,有些許的不同。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肯 個 甚 麼 ?
 
 
 

婺州智者寺全肯禪師,
天臺德韶國師之法嗣。

初參德韶國師,
國師問:「汝名甚麼?」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個不忙的!

 
 
 
禪避免討論或辯論,
因為這在我們費了許多麻煩之後,
什麼結果都沒有。禪並不輕視哲學,
或驅使我們做哲學思考的東西,
但禪的任務是要我們知道:
 
哲學思考,
並不能窮盡人類追求最終之物的願望。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師


 
 
  汝州(今河南臨汝)風穴.延沼禪師,南院慧顒禪師之法嗣,
俗姓劉,餘杭人。延沼禪師自幼即懷出世之志,厭葷腥。
在父母的要求下,曾一度學習儒家經典,參加進士考試,但是一舉不中。

於是便依本州開元寺智恭禪師落發出家、受具足戒,並研習天臺止觀。
但是,經過幾年的學習,他感覺到,自己大事未了,心地未明,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話禪  與  默照禪




默照禪的代表人物,
是活躍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
曹洞宗的法嗣 ─ 宏智正覺禪師。

宏智正覺是汝州香山寺枯木法成的弟子,
受丹霞子淳影響很大。
法成與子淳都提倡坐禪,子淳常教導僧眾
“ 把今時事放盡去,向枯木堂中冷坐去”。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默   照   禪
 
 
   

禪是現成的,禪的世界是無礙的;
而禪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法門,
    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佛陀依禪觀開悟成佛,佛教是依於禪觀修証, 
而開展出來的宗教。

自「釋尊拈花、迦葉微笑」的機緣後,
禪法的傳承,從西方到東土,從達摩到惠能,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現成」法眼宗 

 
 
 
  玄沙師備
 
  雪峰.義存禪師門下得法者共五十六人,除雲門.文偃為最上首外,
       玄沙.師備也是很突出的禪師,後來的“法眼宗”,即是師備再傳的結果。
 
  師備本與義存是師兄弟的關係,曾從同師剃度。
       後義存得法,在雪峰弘法,師備又協助義存化導,從而又轉在雪峰門下。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 禪 宜 觀 心
                              
撰文:   元音老人

    


    參禪貴實踐,要真參實悟,才能得到受用。
       所謂真參,就是要在不落言詮尋思擬議處用功;
       所謂實悟,必須悟在無所得處

       所以六祖大師說:“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似一物即不中,
       豈有死執一法能參禪!然而溈山靈祐禪師卻說;
      “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話頭、看話頭

   
 
 
    虛雲和尚開示錄:
 
     什麼叫「話頭」?


         所謂話頭就是
一念未生之際,就是 未說話之前
         如念《阿彌陀佛》此句聖號,未念之前就是話頭
   一念才生,已是
「話尾」。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學佛無難,但觀自在
 
        元音老人主講
        
   
 
 
      學佛      並不困難

   因為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
   只是大家不識,追逐外境執取色相,忘記自己本來面目而造業受報
   沉淪六道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禪宗頓悟的宗教價值判斷 
 
 作者: 莫錫坤   



 
「頓悟」是禪宗最核心的理念或旨歸。
佛教的目的是:解脫煩惱,覺悟成佛。

而禪宗追求的是刹那見性、刹那覺悟,至少也得是即身成佛。
禪宗對覺悟的時間條件提出了更加嚴厲的要求。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 物 一 體 論

 

               

    法眼宗人看來,一般的人都是把心與物割裂開來,
      不能從物上見心(本心)若能從物上見心,心物打成一片
      就不會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問題了。
 
      禪宗人常論心與法的關係,「」乃含外界事物佛法等多重含義。
      心與外物、心與佛法的關係如何,是佛教心性論的重大問題,
      外界主體客體的關係,佛法主體修持成佛的關係,
      二者都直接涉及心性的性質和功能問題。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          性
 
作者:方立天
 


 
慧遠曾就法性問題,向鳩摩羅什討教,
鳩摩羅什回答,並批評了慧遠的觀點。
 
《大智度論》有這樣的記載: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蘊皆空的禪思

 

 
                      「五蘊皆空」的般若觀照,深切影響了禪宗思想,
                      使禪宗思想沐浴著空明的意趣。禪宗對「五蘊皆空」有著透徹的體證。

                      慧能警示說,「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壇經.頓漸品》
                      用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就會感受到浮沫般的色蘊虛無,水泡般的受蘊不有,
                      陽焰般的想蘊非實,芭蕉般的行蘊空虛,幻化般的識蘊無依。
                      《大莊嚴經》、《雜阿含經》等以沫、泡、焰、蕉、幻喻五陰。
                      唐慧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