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 和 老莊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3672-2181728143.jpg&width=570&height=342)
佛學研究網訊裡,胡適曾說:
「中國禪,與其說來自於印度的瑜珈或禪那,
毋寧說是對瑜珈或禪那的一種革命與再造。」
鈴木大拙曾說:
「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
他認為中國人把禪解作頓悟,是一種創見,
也足證中國人不願囫圇吞棗似的吸收印度佛學,他說:
「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像力,創造了禪,
使他們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中國禪,與其說來自於印度的瑜珈或禪那,
毋寧說是對瑜珈或禪那的一種革命與再造。」
鈴木大拙曾說:
「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
他認為中國人把禪解作頓悟,是一種創見,
也足證中國人不願囫圇吞棗似的吸收印度佛學,他說:
「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像力,創造了禪,
使他們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禪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學的推動,
由於大乘佛學的推動使老莊的透徹見解,
以禪的方式上獲得了復興和發展。
Thomas Merton 曾說:
「唐代的禪師,
才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
可以說,禪師們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
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
至於禪和莊子的關係,鈴木大拙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說:
「禪師的最明顯的特質是在於強調內心的自證。
這種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是如出一轍的。」
「坐忘」兩字的原意,可以說是坐於忘,
或沉入於忘的境界。這個忘的範圍很廣,
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
有一次,顏回告訴孔子說他的功夫大有進步,
已忘了仁義,孔子認為他還不夠深刻。
過了幾天,他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
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贊許。
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
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反問顏回,顏回解釋說:
「墮肢體,黜聰明,離開去知,
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或沉入於忘的境界。這個忘的範圍很廣,
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
有一次,顏回告訴孔子說他的功夫大有進步,
已忘了仁義,孔子認為他還不夠深刻。
過了幾天,他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
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贊許。
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
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反問顏回,顏回解釋說:
「墮肢體,黜聰明,離開去知,
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心齋」見於莊子人間世中,孔子和顏回的一段對話,
據說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
認為他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諫,
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
孔子告訴他要「心齋」說:
「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朝徹」是道家修練的一種境界,
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問女偊,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大了,
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
女偊告訴他這是得了道的功效。
那人又問女偊:他是否可以學道呢?
女偊坦白的說他不是學道的材料;
接著便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他說: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
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問女偊,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大了,
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
女偊告訴他這是得了道的功效。
那人又問女偊:他是否可以學道呢?
女偊坦白的說他不是學道的材料;
接著便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他說: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
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我們不能否認禪師們都是佛家,
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的偏愛,
卻影響了他們在佛學中,
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旨趣,
而作特殊的發展。
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的偏愛,
卻影響了他們在佛學中,
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旨趣,
而作特殊的發展。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