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理論 (424)
- Sep 21 Sat 2013 14:15
覺 醒 與 超 然
- Sep 21 Sat 2013 14:03
禪是一盞燈
- Sep 20 Fri 2013 17:16
學佛無難,但觀自在
- Sep 20 Fri 2013 16:54
論祖師禪
論 祖 師 禪
吳立民
祖師禪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離言絕思,是般若的最高境界。
因其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故有別於如來禪獨立城為祖師禪系。
修祖師禪的重要方法是看話頭、起疑情,離四句,絕百非。
檢視歷史上南北之爭的公案,可以發現各有其開宗立說的內在理路。
神會對弘揚南禪固有貢獻,但其一味主張頓悟禪風,
也埋下了禪宗衰頹的種子。
因其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故有別於如來禪獨立城為祖師禪系。
修祖師禪的重要方法是看話頭、起疑情,離四句,絕百非。
檢視歷史上南北之爭的公案,可以發現各有其開宗立說的內在理路。
神會對弘揚南禪固有貢獻,但其一味主張頓悟禪風,
也埋下了禪宗衰頹的種子。
- Sep 20 Fri 2013 16:46
道不用脩,但莫汙染
- Sep 20 Fri 2013 00:55
禪境 ─ 悟才能到
如何才能達到解脫呢?
禪是否達到了?
禪是否達到了?
當我們說我們生活著,意義是謂我們生活於這個二元的與對立的世界。
因此,從這個世界解脫,可能會被人認為是離開這個世界,或者,如果可能,
用什麼方法把它否定。
因此,從這個世界解脫,可能會被人認為是離開這個世界,或者,如果可能,
用什麼方法把它否定。
- Sep 19 Thu 2013 21:18
默照禪
默 照 禪
禪是現成的,禪的世界是無礙的;
而禪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法門,
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佛陀依禪觀開悟成佛,佛教是依於禪觀修証,
而開展出來的宗教。
自「釋尊拈花、迦葉微笑」的機緣後,
禪法的傳承,從西方到東土,從達摩到惠能,
- Sep 19 Thu 2013 20:59
見聞覺知 與 見性
所謂「見性」:
是指體驗到了心的「清淨覺性」,
心的本來面目。
《楞嚴經》的「七處徵心」與「八還辯見」這二章,
對「明心見性」過程之本末推究,說得甚為詳述。
今就「七處徵心之一隅來探討所謂「見性」。
對「明心見性」過程之本末推究,說得甚為詳述。
今就「七處徵心之一隅來探討所謂「見性」。
- Sep 19 Thu 2013 16:00
死人與活漢
- Sep 14 Sat 2013 12:17
說不盡的 “ 祖師西來意 ”
- Sep 11 Wed 2013 13:44
充滿的空:佛教的靈魂
- Aug 09 Fri 2013 12:27
承 擔
承 擔

有一位心地非常謙虛的主管,
某天,突然跑來向我遞辭呈。
我大吃一驚,因為他是一位完全以部屬為重的人,
以每年公司分紅為例,他總是將自己的一份轉給部屬。
失去他,將會是一個公司的大損失,
每年的考績都顯示他很受部屬的支持。
某天,突然跑來向我遞辭呈。
我大吃一驚,因為他是一位完全以部屬為重的人,
以每年公司分紅為例,他總是將自己的一份轉給部屬。
失去他,將會是一個公司的大損失,
每年的考績都顯示他很受部屬的支持。
- Aug 05 Mon 2013 21:46
空觀的岐路
空 觀 的 岐 路
文: 唐 岐
「空觀」是空無自性的般若觀察,由於觀察的過程,
不離止觀,所以「空觀」也是所謂「止觀修習」。
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
談到「修無分別智」中的「空觀」有種種錯誤的「邪見」。
這些「邪見」在現今也很常見,慨略歸結如下:
不離止觀,所以「空觀」也是所謂「止觀修習」。
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
談到「修無分別智」中的「空觀」有種種錯誤的「邪見」。
這些「邪見」在現今也很常見,慨略歸結如下:
- Jul 25 Thu 2013 22:31
窮本不有,何處存心?
- Jul 18 Thu 2013 00:30
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 禪 的 先 決 條 件
虛雲和尚講述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
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
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
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
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
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
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
- Jul 15 Mon 2013 01:22
法眼宗 ─ 心物一體論
在法眼宗人看來,一般的人都是把心與物割裂開來,
不能從物上見心(本心),若能從物上見心,
心物打成一片,就不會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問題了。
不能從物上見心(本心),若能從物上見心,
心物打成一片,就不會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問題了。
禪宗人常論心與法的關係,「法」乃含外界事物和佛法等多重含義。
心與外物、心與佛法的關係 如何,是佛教心性論的重大問題,
心與外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心與佛法是主體與修持成佛的 關係,
心與外物、心與佛法的關係 如何,是佛教心性論的重大問題,
心與外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心與佛法是主體與修持成佛的 關係,
- Jul 11 Thu 2013 00:36
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溈山.靈佑禪師上堂:
「夫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
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夫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
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 Jun 24 Mon 2013 01:30
悟道路上的十種歧途
悟道路上的十種歧途
作者 : 達 照 法 師
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種是我們很容易誤會的,
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這兩者混為一談,這定、慧為什麼會分不清楚呢?
因為在我們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境界,
一種思想上的感受,一種境界當中的感受。
其實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中最高的感受就是不感受,也就是三昧正定,
叫作不受一切受,是名正受。但是在我們修行當中,特別是修心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