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 醒 與 超 然
作者 : 淨慧
太虛大師曾說“ 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 ”,
而禪的特質又是什麼呢?
中國禪宗特別是四祖開創的禪風形成了祖師禪,
可以說中國禪的特質就是祖師禪。
祖師禪的特點,是把禪修的生活與日用事融為一體,
所謂日用事,即今人所說的生活,當時禪宗僧團通過農耕生活,
農禪並重,以農養禪,走出了禪宗的一條路,
也走出了中國佛教的一條路。
這是祖師禪的一個標誌性特徵,
也是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一個最大區別。
從此,“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傳統從未中斷過,
也由此引發出搬柴運水無不是道的禪修方式,
在種種勞動場面中展現了無限禪機。
而禪的特質又是什麼呢?
中國禪宗特別是四祖開創的禪風形成了祖師禪,
可以說中國禪的特質就是祖師禪。
祖師禪的特點,是把禪修的生活與日用事融為一體,
所謂日用事,即今人所說的生活,當時禪宗僧團通過農耕生活,
農禪並重,以農養禪,走出了禪宗的一條路,
也走出了中國佛教的一條路。
這是祖師禪的一個標誌性特徵,
也是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一個最大區別。
從此,“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傳統從未中斷過,
也由此引發出搬柴運水無不是道的禪修方式,
在種種勞動場面中展現了無限禪機。
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在提到中國禪宗的特色時說,
禪宗的要義有四點:
禪宗的要義有四點:
一、第一義不可說;
二、究竟無得;
三、佛法無多子;
四、擔水砍柴,無非妙道。
所謂“ 第一義不可說 ”,就是內證的境界只可體驗,不可言說;
究竟的真理不可思量,不可言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只有通過自己親自去做,才會有親切的體會和受用。
究竟的真理不可思量,不可言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只有通過自己親自去做,才會有親切的體會和受用。
所謂“ 究竟無得 ”,有得就有侷限,就有執著;
只有無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
為什麼說無得,因為“ 菩提自性,本自清淨 ”,不假外求。
好比一個人久客他鄉,而今回到家裏,
肯定不會坐在家中再去想家,找家。
家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精神生命的家園,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
家在哪裡呢?
家就在當下,家就在你每時每刻的觀照與感覺中。
這就是“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也就是禪宗的“ 究竟無得 ”。
只有無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
為什麼說無得,因為“ 菩提自性,本自清淨 ”,不假外求。
好比一個人久客他鄉,而今回到家裏,
肯定不會坐在家中再去想家,找家。
家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精神生命的家園,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
家在哪裡呢?
家就在當下,家就在你每時每刻的觀照與感覺中。
這就是“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也就是禪宗的“ 究竟無得 ”。
所謂“ 佛法無多子 ”就是佛法沒有說別的,就只講了一件事 —
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除此沒有第二件事。
禪宗則更徹底 —“ 達摩西來一字無 ”,一件事也沒有。
為什麼呢?一切都是你本有的,只要指出你本有的東西,
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 佛法無多子 ”這句話是臨濟義玄禪師說的,
他剛開始在黃檗禪師座下參學多年,卻無所悟入,
後來黃檗指示他去大愚禪師那裏參學;經過大愚的指點,
臨濟言下大悟,當時感歎:“ 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
這也就是說,佛法的根本要義,
只要機緣成熟一點就破,沒有多餘的話。
至於“ 擔水砍柴,無非妙道 ”。這是禪宗特有的精神,
它把禪機和佛法完全融入生活當中,
一切日常生活都是參禪悟道的好因緣。
唐朝龐居士有首偈語說“ 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 ”,
運水搬柴就是靈明不昧、亙古長存,清清朗朗的明澈之心的作用。
如果我們能夠把日常生活,和靈明不昧的一念心,
融為一體、打成一片,那時你才覺得這件事就那麼簡單;
也才曉得,不但是黃檗佛法無多子,
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也無多子啊!
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除此沒有第二件事。
禪宗則更徹底 —“ 達摩西來一字無 ”,一件事也沒有。
為什麼呢?一切都是你本有的,只要指出你本有的東西,
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 佛法無多子 ”這句話是臨濟義玄禪師說的,
他剛開始在黃檗禪師座下參學多年,卻無所悟入,
後來黃檗指示他去大愚禪師那裏參學;經過大愚的指點,
臨濟言下大悟,當時感歎:“ 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
這也就是說,佛法的根本要義,
只要機緣成熟一點就破,沒有多餘的話。
至於“ 擔水砍柴,無非妙道 ”。這是禪宗特有的精神,
它把禪機和佛法完全融入生活當中,
一切日常生活都是參禪悟道的好因緣。
唐朝龐居士有首偈語說“ 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 ”,
運水搬柴就是靈明不昧、亙古長存,清清朗朗的明澈之心的作用。
如果我們能夠把日常生活,和靈明不昧的一念心,
融為一體、打成一片,那時你才覺得這件事就那麼簡單;
也才曉得,不但是黃檗佛法無多子,
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也無多子啊!
禪宗的四個特點,
最後歸結到“ 砍柴擔水,無非妙道 ”,
就是說,開悟、禪機一定不能脫離生活;
脫離了生活,佛法一點用處也沒有。
這四點就是禪宗的本色,尤其第四點,
正是禪不離人生日用的親切處。
最後歸結到“ 砍柴擔水,無非妙道 ”,
就是說,開悟、禪機一定不能脫離生活;
脫離了生活,佛法一點用處也沒有。
這四點就是禪宗的本色,尤其第四點,
正是禪不離人生日用的親切處。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