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溈山.靈佑禪師上堂:
「夫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
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夫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
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
須教汝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汝修行趨向。
從聞入理,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
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
須教汝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汝修行趨向。
從聞入理,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
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這段上堂法語,可作宗門禪經讀,亦可通于諸家禪道。
為初參人搭扶梯,為已悟者立高標。尋思一過定獲分曉。
為初參人搭扶梯,為已悟者立高標。尋思一過定獲分曉。
溈山說「道人之心」:
在「視聽尋常」與一般同,
在「情不附物」與一般異,
並無奧妙,只要質直些!
在「視聽尋常」與一般同,
在「情不附物」與一般異,
並無奧妙,只要質直些!
溈山說「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這句話倒卻有傳承的。
百丈大師曾說:「從苗辨地,從濁辨清。……見水濁,說水濁過患;
水若清,都無可說;說,卻濁它水。」
惡覺、情見、想習之事,嬈人不靜,是濁邊事;
只要「視聽尋常情不附物」,「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
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水若清,都無可說;說,卻濁它水。」
惡覺、情見、想習之事,嬈人不靜,是濁邊事;
只要「視聽尋常情不附物」,「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
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這段法語,不只是禪法真傳,亦為教門通途,
「藉教悟宗」、「領宗得意」乃達磨六祖門下之大事。
關於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溈山答的「修與不修是兩頭語」的話;
也即是百丈說的「只如今鑒覺,但不依住一切有無諸法,世間出世間法;
亦不作不依住知解,亦不依住無知解」,也即是《金剛般若經》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
「藉教悟宗」、「領宗得意」乃達磨六祖門下之大事。
關於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溈山答的「修與不修是兩頭語」的話;
也即是百丈說的「只如今鑒覺,但不依住一切有無諸法,世間出世間法;
亦不作不依住知解,亦不依住無知解」,也即是《金剛般若經》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
百丈曾說「但割斷兩頭句,割斷有句不有句,割斷無句不無句,兩頭跡不現,
兩頭捉汝不著,量數管汝不得」,這正是不遺失時節,明頭來明頭打,
暗頭來暗頭打,空慧及時現起,即是隨緣得本,對於「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
須教汝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汝修行趨向」。
兩頭捉汝不著,量數管汝不得」,這正是不遺失時節,明頭來明頭打,
暗頭來暗頭打,空慧及時現起,即是隨緣得本,對於「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
須教汝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汝修行趨向」。
此中「淨除現業流識」一語,最為吃緊!禪門諸家照顧念頭,莫不於此勵力。
創入悟境力求相續,提持功行力求不斷,現業流識直下即為本明空慧,
自然淨除其「濁邊過患」,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惹新殃」即是悟後之修。
創入悟境力求相續,提持功行力求不斷,現業流識直下即為本明空慧,
自然淨除其「濁邊過患」,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惹新殃」即是悟後之修。
溈山道「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這正是宗門「尋思」的確解,「頓悟」的確解。尋思,思的是什麼?
頓悟,悟的是什麼?把這四句話和前面答仰山的「以思無思之妙」
一段話結合起來看,也會教人有會心處。
這正是宗門「尋思」的確解,「頓悟」的確解。尋思,思的是什麼?
頓悟,悟的是什麼?把這四句話和前面答仰山的「以思無思之妙」
一段話結合起來看,也會教人有會心處。
同出身于百丈門下,黃檗、臨濟教人斷絕思路以「逼拶」為法門,
而溈山、仰山卻好整以暇,教人尋思,頓悟所到的同是:
「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悟後為人處,在臨濟則行棒行喝,而溈山則說,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
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
而溈山、仰山卻好整以暇,教人尋思,頓悟所到的同是:
「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悟後為人處,在臨濟則行棒行喝,而溈山則說,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
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話是多麼簡要,多麼親切,
「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都是從「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中流出家常話,若晴空一片白雲,
秋夜一輪明月,描繪出一幅「如如佛」的肖像。
「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都是從「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中流出家常話,若晴空一片白雲,
秋夜一輪明月,描繪出一幅「如如佛」的肖像。
馬祖有偈云:「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細究溈山此篇上堂法語,真是馬祖這首偈的好注腳了也。
溈山尚有一則「無心是道」的公案,最能發明「思盡還原」之旨。
細究溈山此篇上堂法語,真是馬祖這首偈的好注腳了也。
溈山尚有一則「無心是道」的公案,最能發明「思盡還原」之旨。
僧問:「如何是道?」
師曰:「無心是道。」
曰:「某甲不會。」
師曰:「會取不會的好。」
曰:「如何是不會的?」
師曰:「只汝是,不是別人。」
復曰:「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
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
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汙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
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汙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