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理論 (424)
- Nov 23 Sat 2013 01:51
狂勞花相,顛倒知見
- Nov 23 Sat 2013 01:39
歸於中心
歸 於 中 心
靜靜地坐著,什麼事都不做;
當春天來臨,草木自然生長。
靜心 只是存在,什麼事都不做 ─
沒有行動、沒有思想、沒有情緒,
你就只是存在,那是一種純粹的喜樂。
當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這個喜樂是來自那裡呢?
沒有行動、沒有思想、沒有情緒,
你就只是存在,那是一種純粹的喜樂。
當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這個喜樂是來自那裡呢?
- Oct 29 Tue 2013 22:40
圓融互攝
圓 融 互 攝
─ 溈仰宗禪詩 ─
香嚴擊竹悟詩,表達了豐富深邃的開悟體驗,
溈山印可,仰山則繼續予以勘驗。
香嚴作了“去年貧未是貧”偈後,仰山仍然不予認可,
說他只領會了“如來禪”,還沒有領會“祖師禪”,
香嚴遂又作一頌:
- Oct 29 Tue 2013 16:43
理覺 與 事修
理覺 與 事修
唐岐偶思
一切有情皆具有圓滿覺性,這個「覺性」遍滿十方法界,
常住不滅,只是眾生被無明妄想覆蓋了這個覺性,
才會失去了圓滿的智慧,與不思議的神通力。
「覺」是覺醒了這個本具的圓滿「覺性」;
一切有情本來具足的覺性,我們稱為「本覺」,
- Oct 29 Tue 2013 13:34
默 照 禪
默 照 禪
禪是現成的,禪的世界是無礙的;
而禪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法門,
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佛陀依禪觀開悟成佛,佛教是依於禪觀修証,
而開展出來的宗教。
自「釋尊拈花、迦葉微笑」的機緣後,
禪法的傳承,從西方到東土,從達摩到惠能,
- Oct 29 Tue 2013 02:52
死中得活,枯木生花
死中得活,枯木生花
1 遣除一念不生的境界
《圓覺經》指出圓覺妙心是恒常、光明、圓滿的,但有些修行者,
卻將一念不生的清淨境界當作大道,這就是認賊為子。
《圓覺經》非常注意對認清淨境界為道、未得謂得等禪病的破除,
經中指出,將來的眾生不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卻將一念不生的清淨境界當作大道,這就是認賊為子。
《圓覺經》非常注意對認清淨境界為道、未得謂得等禪病的破除,
經中指出,將來的眾生不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雖多生多世勤苦修行,永遠不會成佛,不能證得果位。
- Oct 29 Tue 2013 02:23
心與物、心與心
心與物、心與心
和莊子哲學截然不同,禪不是解放而是解脫,
不是知而是悟,不是思辨的豁達,而是心態的自由。
莊子是從精神,和肉體的相對分裂出發,
禪則是從始至終,徹裏徹外的否定相對,
不但否定精神和肉體的相對分裂,
而且特別的肯定心與物、心與心的絕對同一。
- Oct 29 Tue 2013 01:36
隻手之聲
隻 手 之 聲
間宮跟一位師傅學習時,
師傅要他解釋一下一隻手鼓掌的聲音。
儘管間宮對此非常用功,但是,
一天,他的師傅對他說:
「你還不夠用功,你太執著於食物、財富,
一些事物 — 和那個聲音。
如果你死了,那才會更好些。」
- Oct 28 Mon 2013 15:56
石頭希遷禪師的人生禪
石頭和尚的人生禪
石頭和尚系唐代禪宗高僧,
俗家名陳希遷。
他十二歲時到廣東曹溪參謁六祖惠能大師,後大師圓寂,
他又依囑“尋思去”,歸於青原行思門下,得師真傳。
天寶元年受請住持湖南衡山南嶽寺,寺東有石狀如台,
他在石上結庵,並自號“石頭”。廣德二年,
- Oct 28 Mon 2013 12:12
靜心需要技巧嗎?
靜心需要技巧嗎?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
「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六祖聞之曰: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 繫縛。」
因示一偈曰:
- Oct 28 Mon 2013 11:44
看 話 頭
看 話 頭
聖 一 老和尚
看話頭時,向一念未生以前看一切話之頭,
看一切念之頭,看一切法之頭,全副精神看下去,
照顧話頭,妄想便遠離,執亦遠離,妄想執著遠離,
第六七識便轉過來,那時便是如來一切智、
一切種智、無師智、自然智,自然現前。
便見到如來智慧德相,
見到如來智慧德相俗稱明心見性,與佛相齊,
- Oct 28 Mon 2013 11:42
無言童子
無 言 童 子
裴休相公有一次在法會上問看經僧:
「你看的是什麼經?」
僧人說:「《無言童子經》。」
裴體問:「這部經有幾卷?」
看經僧說:「兩卷。」
裴休說:「既然是無言,
為什麼還有兩卷經?」
為什麼還有兩卷經?」
- Oct 28 Mon 2013 11:37
捨 離
- Oct 27 Sun 2013 21:32
心物一體論
心 物 一 體 論
在法眼宗人看來,一般的人都是把心與物割裂開來,
不能從物上見心(本心),若能從物上見心,心物打成一片,
就不會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問題了
不能從物上見心(本心),若能從物上見心,心物打成一片,
就不會有「心外有法」和「心法不周」的問題了
禪宗人常論心與法的關係,「法」乃含外界事物
和佛法等多重含義。心與外物、心與佛法的關係如何,
是佛教心性論的重大問題,心與外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心與佛法是主體與修持成佛的關係,
- Oct 27 Sun 2013 13:06
默照禪
- Oct 27 Sun 2013 03:28
理覺 與 事修
「理覺」與「事修」
文: 唐 岐
一切有情皆具有圓滿覺性,
這個「覺性」遍滿十方法界,常住不滅,
只是眾生被無明妄想覆蓋了這個覺性,
才會失去了圓滿的智慧,與不思議的神通力。
「覺」是覺醒了這個本具的圓滿「覺性」;
一切有情本來具足的覺性,我們稱為「本覺」,
- Oct 25 Fri 2013 16:42
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
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唐 裴休 集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
師云:得者莫測其數。何故?
道在心悟,豈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
道在心悟,豈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
問:如何是佛?
師云:即心是,無心是道。
但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
但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