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中得活,枯木生花

 


 1 遣除一念不生的境界
 
《圓覺經》指出圓覺妙心是恒常、光明、圓滿的,但有些修行者,
卻將一念不生的清淨境界當作大道,這就是認賊為子。

《圓覺經》非常注意對認清淨境界為道、未得謂得等禪病的破除,
經中指出,將來的眾生不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雖多生多世勤苦修行,永遠不會成佛,不能證得果位。

因為清淨境界、空境界、光明境界,都是“ 我 ”所變現的,
而“ 我 ”則由“ 業 ”所變,“ 業 ”由“ 心 ”所變,
 “ 心 ”由一念無明所變。
 
如果把“ 我 ”所變現的清淨認作是成佛的境界,
認為自己有所證悟有所成就,就是凡夫。
認為一念不生的清淨境界就是道,正是業力的根本。

 
《圓覺經》認為要達到清淨覺地,必須要“ 身心寂滅 ”。
這是一種勝妙境界,但如果執著於此,則會成為弊病,
因此禪宗對之同樣予以遣除:
 如今人多是得個身心寂滅、前後際斷以為「一念萬年去,休去歇去,
似古廟裏香爐去,冷湫湫地去
」便為究竟。
殊不知卻被此勝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見不能現前,
神通光明不得發露。
 
《圓覺經.清淨慧章》:“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
指出一般眾生被自己的知識、觀念、見解障礙住了,
所以不能認識自己的本心。

而見了道的菩薩之所以還沒有成佛,
是因為他擔心自己的清淨境界失掉了,
始終還停留在覺悟的境界裏。
 
禪宗也認為只有上根大智,才能真正脫離生死:
《圓覺》曰:「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故知脫生死于言下,自非上根大智,何以臻此?

2 破除 “ 未得謂得 ” 的增上慢
 
《圓覺經.淨諸業障章》指出,“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
是佛家所忌的增上慢。禪宗認為,這種增上慢甚至可以在
隨緣的表悟中體現出來。

圓悟指出: “ 有般底人道:
「本來無一星事,但只遇茶吃茶,遇飯吃飯。」
此是大妄語,謂之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原來不曾參得透。
見人說心說性說玄說妙,便道「只是狂言,本來無事」,
可謂一盲引眾盲 ”。 
 
雲門則設“ 三病 ”來破除禪病,說佛法修行容易犯三種弊病,
即“ 未到走作 ”、“ 已到住著 ”、 “ 透脫無依 ” 《五家宗旨纂要》卷下。

      “ 未到走作 ” : 指修行未達悟境,仍停滯於相對分別的迷妄中
           “ 已到住著 ” : 指已達悟境,然因執著悟境,以致不得自由自在
   “ 透脫無依 ” : 指自以為已達悟境,而得不依於一物之自由
 
對《圓覺經.淨諸業障章》所批評的“ 增長我見 ”禪病,
禪宗也大力破除,指出:
 
     生輕薄想,增長我見,如來說為可憐憫者。」
 
                       「末世眾生,希望成道,毋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心憤憤口悱悱,品藻當代,淩鑠先德。」

                                 「守寂湛之性,便為至寶,懷在胸中,終日昭昭靈靈,雜知雜解,
                        自擔負我亦有見處,曾得宗師印證,惟只增長我見。」
  
 
《圓覺經.淨諸業障章》指出:

 動念之與息念,皆歸迷悶」,
不但動念錯誤,滅絕念頭同樣錯誤。

禪宗主張死中得活,枯木生花,反對斷滅頑空
反對“ 不識玄旨,徒勞念淨 ” 《信心銘》所指的窒息生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