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照   禪
 
 
   

禪是現成的,禪的世界是無礙的;
而禪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法門,
    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佛陀依禪觀開悟成佛,佛教是依於禪觀修証, 
而開展出來的宗教。

自「釋尊拈花、迦葉微笑」的機緣後,
禪法的傳承,從西方到東土,從達摩到惠能,
惠能到五家七宗,乃至到宋代的文字禪、
看話禪、默照禪的發展,
禪法的生命,仍然是源遠流長的。
 
禪法的修持方法,也隨文化、地區、時代,
不斷應時應機而改變,所謂「如來禪-祖師禪-文字禪-
看話禪-默照禪」。縱然禪的修行方式有所改變,
但禪境的本質是不變的。

看話禪默照禪,是宋代臨濟宗曹洞宗
兩種不同的參禪方法。

臨濟宗人大慧宗杲,主張從公案中,提出某些語句,
作為話頭來參究,以掃蕩一切思量、知解,在語言文字、
邏輯推理之外,力求獲得真正的禪悟。利在激發創造思惟,
弊在導至過度妄想,他所創立的禪法被稱為『看話禪』。
 
曹洞宗人宏智正覺,主張無言無說、忘情默照;
默是為了照,默坐是形式;以默照、觀照來明心見性,
這種的觀行方法,稱為『默照禪』。
 
 
 
禪觀方法的默照禪
 
默照禪是曹洞宗宏智正覺所提倡的。
他的禪法是復古、淵源於達摩的「壁觀禪」。
 
一、宏智.正覺禪師與生存環境
 
宏智.正覺 (西元1091~1157 )又稱 天童.正覺
著有《從容錄》,是南宋初期對禪宗有影響力的大德

自宋高宗渡江南遷後,四處是流寇盜匪,百姓民生疲弊,
明州天童山之景德寺亦遭匪寇掠奪一空,住眾剩不到二百人,
宏智正覺禪師被禮請至此後,開田、修屋、募資重建,
逐漸使天童住眾增加到一千二百人。

他在「僧堂記」中記載道:
「建炎之未,人病亂離,湘漢江淮兵火燔掠,
尊宿叢林蕪沒十之八九,……予住山四年,十方來,
雲趨水赴,屋不能容……。」

所以,正覺禪師親自領眾作務,外出募化物資,
終於能安頓大眾:「窗牖床榻,深明嚴潔,
萬指食息超搖客興,謀始於紹興壬子之冬,
工畢於甲寅之春……。冬溫夏涼,晝香夜燈,
開盔而飯,洗足而坐。耕牧其間,警導以寂,
秋涵古井春人化機,淵兮用光。」

以上所描寫的景況,在爭戰連年,國力微弱的南宋來講,
天童山無異於是個小型天堂,住眾沒餓死,
反而能在一個安定的環境裡清心修行,
這其中當然是有一股力量在維繫人心;
從客觀的立場講,曹洞宗的默照禪在當時如此盛行,
是因為它正符合人心的需要 ─ 
一種渴望安寧、平和的內心祈求。默照禪有它的正面功效。
 
二、緣由
 
北宋末至南宋初,林下心態大多求速求簡,好走聰明捷徑,
腳下不肯紮實做功夫,不願接受動心忍性的磨練偏又自高自大,
以為根器高、慧力足……宏智才嚴肅且專精地,
教授一種紮實的工夫 ─ 從靜默而坐開始,守住本心,少說空說。

 
默照禪的內容
 
默與照
 
宏智正覺的「默照禪」其實是一種禪觀工夫,不是參禪的方法
它把達摩的「壁觀禪」與「迴心返照」相融合,
成為靜坐修定的工夫,不同於參禪開悟的入路

」指沉默專心坐禪;              
                「」是以智慧觀照本自清淨的靈知心性

宏智正覺強調,默與照是禪修不可缺少的兩個要件,
他說:「緘默忘言,本光自照」,

默是照的體 (本),
照是默的用,
兩者是體用合一;


並且,宏智正覺以「」代表心體
意指心思意念己被收伏,不再燥動

以「」表示作用,意謂此心有覺知之能
反照之能,有鑑察之能。可以說這是已入聖位的境界
作用神奇奧妙,值得眾人努力體取。
 
他在《默照銘》中說: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妙存默處,功忘照中。
      …默唯至言,照為普應。…照中失默,便見侵凌。
      …默中失照,渾成剩法。…如蜂採花,默照至得,
輸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頂透底。」

這句話是說,默中即有照,照體而現默,默照相即;
照中不能失默,默中不能沒有照,只有默照宛轉回互,
相輔相成,才能理事無礙;且默照理圓,
才能透頂透底,達到完全解脫。

 
四  借說
 
宏智正覺還把默照修持與體用學說結合起來,
提出了「四借」來指導學人禪修要路。

四借法:

1. 借功明位:

功,指用;位,指體;
這是透過現象界萬物的作用,以顯明其本體。

2.借位明功:以萬物的本體來說明其作用。

3.借借不借借:萬物的本體與作用,皆空寂無物。

4.全超不借借:超越前三項境界,
而一念不存(無念)的自由境界。
這也是默照禪修持的過程。
 

心空的目標
 
在唯心論與般若學的思想基礎上,
宏智.正覺以「心空」為默照禪追求的目標

「空」是心的特性,是法界、真如、佛性內在本質
也是自我修行的最高境界。

而「心空」,就是心地一切皆空、一切皆盡
也就是眾生的本來面目

他說:

「一切諸法,皆是心地上的妄想緣影,
    一切的現象、形相,都是心的產物。
    心是萬法的本體,也是解脫的樞紐,
    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一切皆空,
 一切皆盡,個是本來時節。」

如何達到「心空」的境界?
他說:「真實」。

宏智正覺提出兩個要點:

1. 參究「空劫前事」。

所謂「空劫前事」是指靜坐觀照,如何是空劫以前的自己。
在《正覺宏智禪師塔銘》上說:「蓋師初以宴坐入道,
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後誨人,專明空劫前事。」
 
宏智正覺以禪觀工夫指導弟子:
「學佛究宗家之妙,須清心潛神,默游內觀,澈見法源,
無芥蒂纖毫作障礎。廓然亡像,如水涵秋。
皎然瑩明,如月奪夜。正恁麼時,昭昭不昏,湛湛無垢,
本來如如,常寂常耀。其寂也,非斷滅所因。
其耀也,無影事所觸。虛白圓淨,曠劫不移,
不動不昧,能默能知。」

前半段話指導工夫,後半段話由作用掌握心體。
心體有兩種相狀:有時寂,有時耀。
寂時並非空無斷滅,生命的形態改變,
但生命的實質不變。耀時照萬物,能知諸事,
能知諸事,但不為塵垢所雜染。
 
以上大略是宏智正覺的默照禪觀工夫,
這套工夫當然是精深奧妙,所到達的定境亦為超絕。

不過,真正做得來的人不多,
大多數人都陷落入「昏沈」的茫昧狀態
既不「」也未「」,所以宏智禪師講了許多奇妙境界,
對眾徒弟而言,「心嚮往之」,但「實未能到」,
多半是中途困陷在枯槁禪寂中,能「」而不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