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 坐   與   禪 定
 
 作者: 徐恒志  
 


 
 
靜坐一法,
佛法叫坐禪,也可叫禪定。

禪定的種類很多,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的世間禪;
有六妙門、十六特勝等的世出世間禪;
有九想,八背舍、九次第定等的出世間禪,
以及自性禪,一切行禪,清淨淨禪等的出世間上上禪,
已如前述。總的說來,有深禪定,方有實智慧;
有實智慧,才能自覺覺他,以至達到覺行究竟圓滿的境地。
 
《大智度論》卷十七說:

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眾生為事,何以故坐林澤,
靜默山間,獨善其身,棄舍眾生?

答曰:菩薩身雖離眾生,心常不舍。
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
譬如服藥,將身權息眾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
菩薩宴寂,亦複如是。”

又說:“菩薩因此發大慈悲心,欲以常樂涅盤利益眾生。
此常樂涅盤,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
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不能為用,
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
 
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
得禪定則實智慧生。以是故,菩薩雖離眾生,
遠在靜處,求得禪定,以禪定清淨故,智慧亦淨。
譬如油炷淨故,其明亦淨。

以是故,欲得淨智慧者,行此禪定。
復次,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
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禪定。禪定名攝諸亂心。
亂心輕飄,甚於鴻毛;馳散不停,駛過疾風;
不可制止,劇於獼猴;暫現轉滅,甚於掣電。
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禪不定。
 
《釋禪波羅密》卷一,讚歎禪定的重要說:
“如菩薩發心為修禪故,一切家業內外皆捨,
不惜身命,寂然閒居,無所慳吝,是名大捨。

復次,菩薩為修禪故,身心不動,關閉六情,
惡無從入,名大持戒。

復次,菩薩為修禪故,難忍能忍,謂一切榮辱,皆能安忍,
設為眾惡來加,恐障三昧,不生嗔惱,名為忍辱。
復次,菩薩為修禪故,一心專精進,設身疲苦,終不退息,
如鑽火之喻,常坐不臥,攝諸亂意,未嘗放逸;
設複經年無證,亦不退沒,是為難行之事,即是大精進也。

故知修禪因緣,雖不作意別行四度,四度自成。
復次,菩薩固修禪定,具足般若波羅密者,菩薩修禪,
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智慧勇發,如石中泉。
 
《六妙法門》第一,將數、隨、止、觀、還、淨的
六種修定妙法所能出生的各種禪定,分別解釋如下:

一者依數為妙門

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盤,是人必定得三乘道。
何以故?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依不實。
雖無粗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細煩惱。
知已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三乘涅盤故。
……數為妙門,意在於此也。

二者隨為妙門者

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
 
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
五隨諸身行,六心愛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
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
……是故深觀棄舍,不著非想,能得涅盤。
隨為妙門,意在此也。

三者止為妙門者

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
一者地輪三昧,即未到地;
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
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
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
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
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盤。止為妙門,意在此也。
 
四者觀為妙門者

行者因修觀故,能出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
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
超越三昧、煉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
得滅受想,即入涅盤。觀為妙門,意在此也。

五者還為妙門者

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析,返本還原,是時即便出生空、
無相、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
因此得入涅盤。還為妙門,意在此也。
 
六者淨為妙門者

行者若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禪也。
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盤。若是菩薩,入鐵輪位,
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禪、
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
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淨禪。
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淨為妙門,意在此也。”
 
 
靜坐的最上乘境界,在乎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頓悟心性,本來清淨,既無一法可取,也無一法可捨;
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雖了了覺知,卻無著無住。

假使我們能默契這一根本,自得根塵脫落,解脫自在;
隨緣應用,縱橫無礙,不同於沉空守寂。

唐慧海禪師《頓悟入道要門論》說:

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禪,禪定即得。《禪門經云》:
求佛聖智,要即禪定。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
 
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
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
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
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
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又說:“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
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
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
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
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
“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
亦名了了見性也。
 
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
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又唐圭峰大師說:
“真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
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
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
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
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
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
 
唐六祖惠能大師說:
“善知識,何名坐禪?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

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
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菩薩戒經》云:
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
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