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17723660-md.jpg    


《楞嚴經》

     「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   

聞性者: 

即今聞性。具三真實。文殊簡出。現證可知。
觀音入門。圓通立驗。非從行得。不墮有為。
豈假功成。本來如是。
 
釋曰: 
 
此是直說。如今一切眾生。日用現行。聞性三真實之理。
一圓真實。二通真實。三常真實。 

 

一  圓真實者:
 
以聞性遍一切處。十方聲塵。應時無有前後。
以同時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
如水起波。波不離水。以聲處全聞。聞外無法。
即是本聞。自具圓通之性。非待證聖方有斯事。
 
 
故法華經偈云: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瑕穢。
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
 
又云:
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二  通真實者: 

且眼根見性。雖即洞然。能觀前而不觀後。
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起。
若意知根。所緣不定。念念遷移故。
 
五根所不齊。唯耳根圓通無礙。
聽響之際。任隔礙而遠近俱聞。
妙應之時。無揀擇而大小咸備。 

 故高城和尚歌云: 

應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
十方鐘鼓。一時鳴。靈光運運。常相續。
則處凡身而不減。居聖體而非增。
常現常通。塵勞不能匿其神彩。
非間非斷。天魔不能挫其威光。
不壞緣生之耳根。圓具一靈之妙性。
 
 
三  常真實者:
 
音聲性動靜者。動靜是音聲之體。
性於聞中似有似無。若無聲時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以聞性常在。
若聞性隨聲塵滅。則前聲滅時。後聲不合更聞。
 
故知: 

聲塵自無。聞性非滅。
聲塵自有。聞性非生。
 
又非唯聞性無生。返觀聲塵亦無生滅。
以從緣而起。自體全無。

如華嚴論云: 

一切諸法。猶如谷響。
 
楞嚴疏鈔云: 

如谷中無聲。無聲即無響。
法界中皆無聲。一切聲皆是妄心。
妄心不動時。皆無妄想。
以有差別心執受。即有聲。

四大。如枯木。即本無聲。皆緣執故。
諸大菩薩。不以音聲聽法。是知聲塵本無。
皆因執有。情消執喪。萬法本虛。

有無既虛。生滅何有?
則知我性與如來性無異。
一切世間法即是佛法故。 

 經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如憍陳那。因聲悟道。妙音密圓。 
 
古釋云: 

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諦理。
推能聞及所聞。皆是自心。
心即是本覺光明。圓照法界。
始覺智心。亦圓照法界。
 
即是因聲得悟。一切眾生。依此觀亦得解脫。
 
若聞聲可意不可意生憎愛。便被聲縛。
但觀心海中。是聲出處。以心海。元無有相。
心雖含聲。聲亦無相。 

無相。即於一切聲中而得解脫。
故知無法不心。無心不法。如是明達。
則於一切諸法。不合不散。無縛無脫矣。

以迷本聞故。隨聲流轉故。 
 
文殊云: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又云: 

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如今以聲為聞。背心循境。
豈不是倒聞之機。
 
若能旋聲塵之有流。復本聞之無妄。
則是返聞自性。得本歸原。
內滅翳根。外消塵境。能所既脫。
本覺道成。寂照圓通。真實如是。
 
所以佛告阿難: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
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是以若了聞性。即成正覺。
 於是心境雙融。動靜俱泯。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144921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