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真空與邪見空」

轉載自【唐岐偶思】

   


緣起性空的「般若空觀」是佛法修証的核心;
聲聞緣覺依之而証涅槃,菩薩乘依之能夠圓滿六波羅蜜。
般若空義可以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法畢竟空」
的法義得到勝解,但是要體証般若,
就不是從單純的從法義理解所能相應了。
 
在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六度乃互相依持,少了其中一項,就無法圓滿六波羅蜜;
比如不持戒,不修禪定,卻想要求証「般若實相」,
就猶如煮沙飯,了不可得了;如《大智度論》說:

「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
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
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

就是要先具足「善根」。「善根」指善良敦厚的個性,
少了自我傲慢的心態,具備「理性與民主」的心態,
凡事講信用,重人情義理,處事穩重,不會心浮氣躁,富包容心,
心懷慈悲等等內在的德性;若是欠缺了這些「善根性」,
對「般若」的了解,就會止於想像分別,無法獲得親切的體驗,
而且在分別想像中,很容易錯解法義成為邪見。

若是心中已有邪見,又得不到善知識的指正,就會「邪心取空」;
「邪心」含有著強大的貪瞋心行,貪瞋心行會相應邪見而不自知;
只要染著在貪瞋之下,就不可能契應「般若真空」;
也會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以「諸法畢竟空」來掩飾自己貪欲心,
說貪欲空無自性,一切行為「無罪無福」之邪見。
 
《大智度論》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不積善根,不得真空。」
大意說,一道好吃的菜,必須加一點鹽;「鹽」比喻為「般若」;
如果完全沒有其它的料,只吃鹽的話,不但不是在吃一道好菜;
在大量的鹽份攝取下,還會危及色身的調和。
「只吃鹽」比喻為沒有具足善根而只求「取空」,
也必然入於邪見而損害自己的慧命了。


所以《大智度論》又說:
「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為邪見,斷諸善根。」
「不行諸功德」就是不長養「善根」,不修習「布施、持戒等等善行」,
思想與行為就會不知不覺的被自己的貪瞋習性所主導,落入「邪見空」。
 
《大智度論》第十八卷(註),談到十項「真空與邪空」的差別:

一.「邪空」者,不說今生無罪無福,只說來生無罪無福;
因為「邪空者」只看到現象的結果歸於無常,無法了知色身內外,
都是因緣所生,所以「邪空者」不說今生無罪無福。
「真空者」明了一切罪福由因緣所生,空無自性,
今生來生都只是因緣所生的名言設施。

二.「邪空者」行惡斷善;他的行為多少會偏於惡行,也不會有至誠的善行。
「真空者」了知善惡業唯是因緣所生,對善法尚且不會起心執著,何況會作惡。

三.「邪空者」破壞「因果」;說「無罪無福」是破因;
說「無今世與後世」是破果。「真空者」知「因果」依於因緣所現,
對一切罪福與因果,不破不壞。

四.「邪空者」立於斷滅空,無罪福無後世,一切法皆空;
有了這種思想非常可怕,會倡言地獄本空,也不會有罪福果報,
以致為了滿足今生的欲望,作出邪淫妄語等等惡業,恣意妄為。
「真空者」了知諸法空無自性,不破不壞,只說罪福依因緣所生,
無自性說為空,不壞罪福,不壞今生後世。

五.「邪空者」說諸法空無所有,所以執取一個「空相」,
遺除一切有相。「真空者」了知「諸法本空」,不取相,不遺有相。

六.「邪空者」雖說一切皆空,然而心中卻是染著「貪、瞋、我慢、我痴」,
行為含攝著我貪、我瞋、我痴、我慢。「真空者」了知諸法本空,
趨向止息「貪、瞋、我慢、我痴」心行,心念猶如虛空,烟火不能染,
大雨不能濕,種種煩惱不能覆蓋他的心。

七.「邪空者」不與「慈悲心」相應,認為「慈悲心」也空,
若是有著慈悲心,就是執有,墮在「執理廢事」的執見中。
「真空者」相應「慈悲心」,於一切善行,一切六度萬行中,
相應「般若波羅蜜」,以事証理,以理達事,無住無取,理事圓融。

八.「邪空者」名為「邪見」,後世當入地獄受無量苦。
「真空者」後世當得作佛。

九.「邪空者」執取空相,不相應「空空三昧」,被「空」所困。
「真空者」契應「空空三昧」,了達「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十.「邪空者」只是依於憶想而取空。
「真空者」依於「善根」具足而証得「真空」。

 
有些墮在「邪空者」,看到《圓覺經》說:
「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
就執著文字相,雖然知道自己的心念染著「貪瞋痴」三毒,
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就拿這段話作為搪塞的籍口;
卻不知道《圓覺經》這句話的應機眾,是已証得法身、
不生不滅的入地菩薩,而非博地凡夫。

 
世尊在說《圓覺經》時,談到要修証「圓覺心性」有四個過程:
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如來隨順覺性。「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
這句話是世尊在談「如來隨順覺性」時所說,這句話也是如來的境界,
是世尊為已証得法身的入地菩薩要如何圓滿「如來覺性」而說。

凡夫耽著於欲樂,念念心繫五欲,想要伏住貪瞋的妄念,
令心安住於「清淨的覺性」都已了不可得;
即使能伏住貪瞋煩惱的浮動,令心沉靜而明白「貪瞋」乃因緣所生,
空無自性;也明白心性本然「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般若,
也只是通過第一個過程「凡夫隨順覺性」,更遑論「已入地的菩薩境界」。

如果拿這段聖者的話來作為滿足自己貪欲的籍口,
難免有犯下「未証言証」的大妄語之嫌了。

 
《楞嚴經》說:「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大般涅槃經三十三卷》說善星比丘隨佛聽法二十年,卻不信佛語,
謗法撥無因果,倡說「無罪無福」,妄說一切法空,
以致招來生身陷入阿鼻地獄;乃是「邪空者」後世當入地獄果報的明確的啟示。

《大般涅槃經》又說:
「善星比丘常為無量諸眾生等,宣說一切,無善惡果,
爾時永斷一切善根,乃至無有如毛髮許。」入於「邪空」宣說「無善無惡」、
「無因無果」,所結下的惡業,足以永斷善根,成為「一闡提」。

 
永斷善根成為「一闡提」是很可怕的惡果,所以古德在教授學人時,
都強調說:「寧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介子許。」執著善因得善果,
就算「執事廢理」,雖然不得解脫的智慧,也能得到生天的果報,
不至於撥無因果,墮於阿鼻地獄;何況升天後,也還有因緣聽聞佛法。

或者執著「有道可修,有佛可成。」雖然一時「執事廢理」,
但是只要有菩提心,乃至執持佛菩薩名號,也能因此獲得佛菩薩的護念,
結下成佛之緣,乃至往生十方佛國淨土;何況只要精進不懈,
善根必然日日增長,有朝一日,也會業障消除,智慧明了,
獲得「以事証理」的大般若智;若是「執理廢事」,
妄說一切法空而不知要長養善根,就會愚痴無知而謗法,
乃至謗三寶,以致斷滅善根而墮阿鼻地獄。

 
發願往生淨土的念佛者,有些人雖然福德因緣,一時不足,
一生只能執持佛菩薩聖號,立志往生淨土,無法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的般若理趣;然而以執持佛菩薩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業障也會漸漸消,
善根漸漸增長,並且相應諸佛的大願心而往生淨土,從此不再墮入惡趣,
直至成佛;如徹悟禪師說:「執事昧理,猶不虛入品之功;
若執理廢事,便不免落空之誚。」

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雖然「執事廢理」,
然而依於念佛功德,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儘管品位不高;
但是「執理廢事」就不免有落入「邪空」之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