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幡動與心動
 

 


   禪宗六祖 ─ 惠能大師,五祖弘忍處受禮衣缽,
並繼嗣祖位,其時,惠能大師尚無僧侶身份,
未祝髮受戒,為免衣缽之爭無端受擾,
   故遵五祖之囑歸於嶺南山中,經十六年之久,方才出世說法。
 
       一日,行抵廣州法性寺,適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時風吹幡動,只見二僧為此議論不已:

     一僧曰:「是風動。」
     一僧曰:「是幡動。」
     六祖見狀,從容前立,
     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語驚四座,印宗法師遂懇請延之上座,詰問奧義,
   知是五祖弘忍的衣缽第子,得五祖正法付囑,
   故為其祝髮,並以隆禮師事之,從此大開曹溪法門。
 
   在世俗的觀念裡,風吹幡動,是物理現象,是事實如此,
無可爭議,然就佛理而言,則有深一層之意義

      風象徵「空」界或「法」界,
      「幡」則代表「有」界或「色」界,

   吾人見風動旗飄,那看不見的隱伏於後的是風的作用,
   是本體在作用,亦即佛教所言「」界或「」界。
   所以,有僧言「風動」,一者言「」,一者言「」;
   一者以現象世界為據,一者以本體世界為據,各執一方。
 
     六祖則認為「空」與「有」是一體,「色」、「法」是一體,
   「現象世界」與「本體世界」一如,不能強加切割對立,
   眾生以分別心對待一如的世界,故各執一邊,
   談「空」或談「有」,都是邊見。

   所以,六祖才說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乃是二僧之「心動」,
   促使二僧落入此「邊見」者,
   是二僧之「心」源,所謂「萬法唯心造」,
   是心左右我們的識見。
 
     這則公案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草堂法禪師為此而作一偈:
   
        不是風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絕追尋;
        白雲本自無蹤跡,飛落斷崖深更深
   
   草堂清禪師認為,非風動、幡動、心動,
   吾人之「」即吾人之「自性」,
   自性不可言、不可思議,
   它就像白雲一般,隨處顯露,卻又了無蹤跡,
   若執著於「風」、「情」,乃至於「心」,
   則會落入更深的斷崖,難以開悟。
 
      自得禪師亦有偈一首:
   
        是風是幡君莫疑,百草叢中信歩歸;
        王道太平無忌諱,戲蝶流鶯遶樹飛。
 
   自得禪師則認為現象所有一切,都是本體界作用的顯露,
   是風動、也是幡動,
   人們不必起疑惑;
   由現象界當然可以證入本體,
   所以風動、幡動,皆可以由見者「當體即空」,
   
   當下便能悟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