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吃酒李公醉
僧問象田梵卿:「寒風乍起,衲子開爐。
忽憶丹霞燒木佛,因何院主墮眉鬚?」
忽憶丹霞燒木佛,因何院主墮眉鬚?」
師曰: 「張公吃酒李公醉。」
佛教的緣起論指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成,
彼此互融交澈、變異依存,
因此說「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
從這個立場來看,芸芸眾生、菌菌萬物都是互相交替和融合的,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任何人、任何物圓融無礙,
因此: 禪家習以「張公吃酒李公醉」來表達這一真理。
彼此互融交澈、變異依存,
因此說「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
從這個立場來看,芸芸眾生、菌菌萬物都是互相交替和融合的,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任何人、任何物圓融無礙,
因此: 禪家習以「張公吃酒李公醉」來表達這一真理。
但是,倘將這種聯繫僅僅囿限於人類,則未免顯得狹隘封閉了些。
禪者在生活中,往往將此手足相連的共命共感擴展到悉有的層面。
「悉有」即一切存在,包括了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存在。
禪者在生活中,往往將此手足相連的共命共感擴展到悉有的層面。
「悉有」即一切存在,包括了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存在。
黃龍.慧南禪師常問僧眾:
「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
正當問答交鋒時,卻伸出一隻手說:
「我手何似佛手?」
之後又垂下一隻腳:
「我腳何似驢腳?」
「我腳何似驢腳?」
三十餘年間,黃龍常常用這三個問題來檢驗前來參學的僧人的悟性,
竟沒有人能領會其深意。這便正著名的「黃龍三關」。
第一問的大意是,人人皆由前世因緣轉化而來;
第二句是說人的心性與佛相同;
第三問是認為人與其他眾生也無本質區別。
第二問和第三問正是建立在博大的宇宙同情心之上。
鏡清禪師也用類似的方式引導弟子獲得這種認識。
第二句是說人的心性與佛相同;
第三問是認為人與其他眾生也無本質區別。
第二問和第三問正是建立在博大的宇宙同情心之上。
鏡清禪師也用類似的方式引導弟子獲得這種認識。
有一次下雨時,屋外淅淅瀝瀝地響,鏡清問他門下的僧人說:
「外面是什麼聲音?」
「外面是什麼聲音?」
學僧說:「是下雨聲。」
鏡清說:「錯了!」
徒弟大惑不解:「咦,老師,應該怎麼感覺才對呢?」
鏡清凝然地望著窗外,平靜地說:
「我就是雨聲。」
「我就是雨聲。」
只有突破物我的界限,物我相忘,
沒入天地間的每一滴雨聲裏,
才能完全體會雨聲的全部意義。
正如禪者所描繪的那樣:
沒入天地間的每一滴雨聲裏,
才能完全體會雨聲的全部意義。
正如禪者所描繪的那樣: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白雲自占東西嶺,明月誰分上下池;
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長流上澗泉;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日本詩人芭蕉也有首很著名的俳句:
古老一池塘,一蛙跳在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這幾行詩所表現的,就是芭蕉習禪獲得頓悟的那個剎那時刻。
當此之際,主體與客體、能知與所知,芭蕉與蛙聲,都不復區分,
絕對合一,整個宇宙的迷霧,都在那隻青蛙撲通一聲跳落水中的
那一瞬間頓然在他眼前煙消雲散。
當此之際,主體與客體、能知與所知,芭蕉與蛙聲,都不復區分,
絕對合一,整個宇宙的迷霧,都在那隻青蛙撲通一聲跳落水中的
那一瞬間頓然在他眼前煙消雲散。
促使芭蕉獲得頓悟的,正是芭蕉與聲音、張公與李公的絕對合一。
悟境就發生於這絕對合一的瞬間。
悟境就發生於這絕對合一的瞬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