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   空   不   二
                                                   

心經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二法含蓋了整個大半部佛法。

就世間的「」,是指空間、虛空
而「」是質礙的。二者是相反的性質,
那麼佛法怎麼說色不異空呢?
 
由緣起無自性說,一切物質、現象的生起,
都架構在因緣的條件之上,而凡是由條件組成的,
都必然是無常的、遷變的,這種無常幻化的現象,
我們也稱它是空的現象,
亦即沒有獨立的、永恆不變的性質

比如人身由四大所組成,
一切意外、生病、老化、死亡種種,
都是無常的顯相;
心理的苦樂憂喜,也同樣架構在緣起中。
色非獨存的性質,色是緣起的,
乃遷變無常,所以無自性空,
名為緣起性空,所以色不異空,
「不異空」就是肯定沒有永恆不變的性質,
亦即「性空」。
 
佛陀對眾生說無常無我的勝義空,
是對執著世間為實有的眾生而說;
旨在令眾生悟入世間無常,四大無我,明白色不異空。
《般若經》說「為初學者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
為久學者說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

佛陀對初學眾生,說世間是生滅無常猶如幻化的現象,
乃「色不異空」,當現象隨著因緣而生滅後,
心性則獨露不滅;不生不滅的心性,假名為「涅槃」。
強調涅槃不是幻化,不是無常,有涅槃可証。
 
佛陀對已能觀察到世間無常的久習眾生,
則說涅槃也是假名;
若是執著有涅槃可証,那麼與執著「色是實有」的本質一樣,
故說「空不異色」;由此避免我們眾生掉入
「見有執有,見空執空」的思惟習性。
 
名言是由意識分別而來,在觀因緣和合時,
要透過念頭的尋伺與抉擇才能明白性空的理趣;
所以緣起與無自性,在初觀時,「緣起」與「無自性」
二元了然分明,會有著二元差別相。

我們要不斷的去深觀「法法無自性」的本性,
才能消除這分別自性見所生起的差別相。
只要潛意識的分別自性見還在,就無法泯絕差別相,
無法現觀色空不即不離,當體不二。
要走向不二正觀,就得泯除「空有」分別見;
尚未泯絕分別之前,真空與妙有將在心念中分為二。
 
「空與有」是一體的,在名言上假名說空,
就不能離開現象而說空,若離開了緣起而說空,則是斷滅空;
離開了緣起,也就無空性可言;
這也是所謂「離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可」之本意。
 
 大乘佛法在空有上,都立論於「空有無礙」,
「空有不二」,「即空即有」。

馬鳴菩薩的《起信論》,用「如實空」與「如實不空」
來描述真空與妙有。中論則說︰
「緣起即是空,即是假名,即是中道義。」

緣起即是空,亦即色即是空,
中論是站在破執的角度上立論,
不執有、不執空,不執兩邊的中道觀。
 
永嘉証道歌說︰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則是空有俱遺,不立兩邊。

《楞嚴經》則說四大、五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又說︰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即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最佳註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