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的禪學奧秘

 
 
 

慧能的禪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一書中,
《壇經》是慧能一生講授佛法的記錄,
是佛學思想史上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壇經》被尊稱為禪宗的“宗經”,
在中國古代僧人所編撰的佛學著作中,
只有《壇經》是唯一一部被稱為“”的典籍。
 
《壇經》的禪學基本理論歷來是佛學界、
哲學理論界和文化思想界關注的佛學理論焦點,
禪宗對佛學的變革,南禪的理論特點,
中國化佛學的理論特色等,禪學發展的很多“奧秘”
都體現在《壇經》中,所以,精讀《壇經》,
瞭解慧能的佛學思想,弄清禪宗的基本理論觀點,
是瞭解中國化佛學禪宗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壇經》是具有“經書”級別的佛學典籍,    
    《壇經》是中國禪宗的劃時代理論巨著,
      《壇經》是南禪的禪學理論旗幟,           
 《壇經》隱藏著慧能禪學思想的秘密。 
 
下面,從佛教哲學的角度對《壇經》的幾個重要的觀點進行解讀,
希望有助於對《壇經》奧秘的知解。
 
一、緣起論:“ 心即真如 ”
 
佛教很重視“緣起論”,講緣起,講因緣。
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依存、轉化的,
萬事萬物互為條件
。“緣”是生發的根本,是事物的本源:
“起”是起點,是“緣”展開的功能。

緣起”是指一切事物賴以生起的因緣
也就是哲學上所說的宇宙的本源存在的根源

事物的因緣關係實際上也是事物的因果關係
有因必有果,果為因生。《雜阿含經》卷十二給“緣起”
下的經典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其意是,因為有此,所以有彼,由此生彼,彼因此生。

通俗地說,是因為有這個東西,才有那個東西,
有這個東西,那個東西才能生髮出來。
“緣起論”是佛教理論的基石,因緣問題是佛教理論的核心論題,
佛教的各種理論都是由“緣起論”而展開的,佛教大乘、
小乘各派都是以“緣起論”作為理論基石而擴展開來的。

佛教各派的思想分化、理論分歧,也都是由於對“緣起”
的不同看法而發生理論分野的。在佛教的各派理論中,
有“自性緣起論”、“真如緣起論”、“法界緣起論”、
業感緣起論”、“中道緣起論”等等,對事物“緣起”
的不同定義和解說決定了佛學各派的理論走向。
 
  六祖慧能所主張的是“ 真如緣起論 ”。
 
真如 ”是梵文意譯,其意思是真正如實、常住不變的存在
也可以說是一種脫離現實世界、超越一切的永恆精神本體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它而派生的

所謂“真如緣起”,就是說以“真如”為“緣”而生“起”
在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六祖慧能明確表示“真如”是本體,而且“真如”也能有“
之功能,所以才能以它為“緣”而生“起”世界上的一切。
 
在六祖慧能看來,世間萬物的本性就是“”,
萬物的形相就是“虛妄”。
他臨終前說了一首《真假動靜偈》: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這首偈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不要將假的當作真的來看。如果認為看到的東西都是真的,
那麼你的認識就不是真的。如果你能迴光返照,反求諸己,
在自性裏就知道它是真的。如果你能離開世間一切的假形假相,
那就是你的真心。你自己心裏不離開假,何處能找到真呢?

六祖慧能在這裏說的“”就是“真如”,
也就是萬物的本性、眾生的本性、人的本性。
六祖慧能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物有生有滅,
所以是虛妄不實的,而“真如”則是“性本無生無滅”。
 
慧能認為:“ 於自性中,萬法皆現 ”,
這句話是“ 真如緣起論 ”的典型觀點。
這裏的“自性”是指真實的本有體性,也就是“真如”。

萬法”是指包括主體存在,和客體世界在內的整個客觀世界
也就是宇宙萬有宇宙一切都是由“真如”派生出來的。
“ 真如 ”是世界的本源。

“真如緣起論”體現了中國大乘佛教有宗論的基本思想,
有宗論承認有本體,有彼岸性的最高存在。
因此,六祖慧能的這種“ 自性 ”而現“ 萬法 ”的觀點,
既體現了作為佛教哲學的基本特徵,
也反映了中國佛教的傳承與聯繫。
 
六祖慧能企圖改變傳統佛教對“本體”的煩瑣解釋,
他一方面把“本體”看成直接是源於人心的,
試圖從現實中活生生的人的心理活動中去尋找活力;
另一方面又把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本體,
把“心”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直截了當地指明主體之心即是客體之本源
因此,在慧能看來,所謂“成佛”就是於“自性”求真
也就是說,“證真如”不在於遙遠的彼岸世界
而在於當下的現實世界之中,在於人的自我意識,在於能自覺自悟
 
慧能反復說明這種以自悟“證真如”的觀點,他說:
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一切般若知,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
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這就是說:

”就是“”,
       “心體”就是“真如”。

而且,“心”要區別“心體”(“念之體”)
和它的作用(“見聞覺知”等)。
慧能就這樣把“真如”本體看成直接是源于人心的。
“證真如”或“成佛”不再是追求超現實的“佛智”、
“佛性”,而是自我覺悟了徹“自心”。

由此看來,“般若”從“自性”生,“菩提”向自心覓,

佛國樂土與人的自心是合一的
人沒有必要到遙遠的
彼岸世界去領悟 “ 真如 ”,
只須通過自我覺悟
去頓見 “ 真如本性 ”,
“ 萬法盡在自心 ”。

 
慧能的這一基本觀點,實際上是反對在自心之外去構設一個本體,
“自心”之外再無本體,正是人的“自心”,也只有人的“自心”,
才是真如佛性的存在,才是萬物的本原。在“自性”、“自心”、
本心”之中自有真如佛性
 
佛就在心中,不用從外面去求佛性,平常,
是因為被妄念遮蓋著佛性,因而不見真如。
一旦去掉妄念,內外明徹,一念了悟,就可頓見“真如本性”。
 
傳統佛教所講的“真如緣起”論的重點在於闡述真如隨緣而生萬法,
“真如”像是彼岸世界的精神本體,而慧能的“真如論”講的則是
“人心”與“真如”的關係,認為“人心”即是“真如”,
所注重的是每一個個體當下活生生的現實之心
慧能確信“佛性”即在“自心”之中,自我覺悟是根本,
真如與萬法的關係還在其次。
 
慧能正是在“心即真如”的理論基點上來展開他的禪宗佛學理論的。
 

二、佛性論:“ 即心即佛 ”
 
“心即真如”回答的是緣起論或本原論的問題,
而緊接著就是佛性論問題。佛性論闡述的是眾生能不能成佛,
怎樣成佛的問題,這也是佛教理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佛教不同宗派對這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
大乘佛教把佛性看成是眾生覺悟之因,是宇宙的本體真如
是至高無上的般若智慧。而在一切眾生是否都有佛性的問題上,
有一種看法主張那些作惡多端的人,即佛教所說的“一闡提”的人,
沒有佛性的。

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一闡提”的人也是有佛性的,
比如,東晉名僧竺道生就主張“一闡提”之人有佛性。
竺道生的主張在當時被認為是奇談怪論,為當時僧眾所不容,
他被逐出僧團。可是,當後來當《大般涅槃經》被譯出後,
才知道,原來佛學主張“一闡提”之人也可成佛,
竺道生的學說逐漸為僧眾所接受。
 
六祖慧能在“真如緣起論”方面主張“心即真如”。
與此相聯繫,他在《壇經》中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實際上,在《壇經》中,
慧能反復闡明佛性,並用各種不同的名詞來指稱,
如真如、本性、自性、法性、法身、淨性、真心、直心、
本心等等,從緣起論方面看,慧能講到宇宙本體時
多是用“真如”等辭彙來表達佛性;而當講到眾生皆可成佛,
都有其成佛的根據時,就用“真心”、“本心”、“佛性”等詞語來說明。
 
慧能認為,自性清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前提
他說:“ 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
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
 
也就是說,人的“本心”,人的“佛性”,
人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明澈的,猶如藍天清明一般,
只是由於雜念妄念、“無明”煩惱的幹憂,就像是被浮雲遮蓋了,
所以“自性”不明,只有讓智慧常明,撥去浮雲,去除妄念,
方能內外明徹,豁然開朗,使清淨的自性頓現,一念覺悟而成佛。
 
在慧能看來,世人性本清淨,不僅皆有佛性
而且皆是平等之佛性。當他第一次參見五祖弘忍時,
就表達了佛性平等的觀點,他說:“人雖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獦獠(當時對南方少數民族的侮稱)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顯然,在他看來,獦獠與和尚一樣,有同等的佛性。
這種佛性平等的思想,為更多下層民眾參修禪宗打開方便之門,
使禪宗更加大眾化,民間化。
 
從佛性論上看,既然人人皆有平等佛性,而且,
佛性就在人的心中,那麼,去除妄念後,人的“本心”、
“真心”就是“佛性”。“自性”就是“自佛”。
慧能說:“佛者,覺也。”“自性覺,即是佛。”

正因為人人皆有佛性,所以人人皆能悟佛,
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我心自有佛”,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從頓悟了悟的角度看,
“我心”已是“真心”,因而“我心”亦是“佛性”,心即是佛。

就是慧能說的“即心即佛”的觀點。
“即心即佛”的觀點使佛性與人心、真心與我心、
真如與本心等統一起來了,抽象的佛性被落實到具體的人心之上。
真如、佛性變成了不僅人心所能達到的,而且本來就在人心中,
並且還是每一個具體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所能夠從自己的心中所覺悟到的。
  
三、覺悟論:“ 明心見性 ”
 
從佛性論看,人人皆有佛性,那麼,佛與眾生有何區別呢?
 
慧能認為佛與眾生的區別關鍵就在於“”與“”。
他說:“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覺”即是對佛性的覺悟:“迷”即是對佛性的不覺悟。
“自性”是“人心”,是“自心”,是個人之心。

如果“自性迷”,即“自心”不覺悟,
那麼,誦經、拜佛、坐禪等,都是無用的,
覺悟不了,悟不到“佛性”。

只有“自性覺”,即於“自心”中去除妄念,
覺悟到“佛性”,才能成佛。這種“覺”而不“迷”的過程,
在慧能看來,就是“明心見性”。去除妄念,還心性本淨,
便是佛性頓現。慧能說: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也就是說,無論佛或是經,所表現的佛性本來就在人的心性中,
心性通佛性,人心即本心,而本心即有菩提智慧。
人一旦識其本心,便覺悟佛性,因而就解脫成佛。
 
傳說中,慧能有一首著名的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把大乘佛教所講的“一切皆空”進一步推到了“自性真空”的境界。
心空一切空,“菩提”不是“樹”,“明鏡”也不是“台”,
本來就無一物存在,何來“樹”與“台”,何處來塵埃呢?
 
只有“明心見性”,“自心”於“覺”中悟覺真如,方能頓悟成佛。
 
這就是心佛統一,心性與佛性一體,人心即真心,
真心亦真如的“徹底”的禪學思想,是慧能對佛學禪宗的巨大貢獻,
亦是佛學中國化的最大的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