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恰恰無心
中國的禪宗,有五家七派之分,
在用功的方法上,也多少有些差異。
溈仰、雲門、法眼等久已絕響。今僅就曹洞宗的用功方法,
略說其差異。
曹洞主知見穩實,臨濟尚機鋒峻烈。
曹洞貴婉轉,臨濟尚直截。
曹洞似慈母,臨濟如嚴父。
後世評論這兩宗,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說。
流衍及于宋代,一變而為大慧宗杲與宏智正覺相對立之禪風。
曹洞的祖師藥山惟儼禪師,一日坐次,有僧問:
「 兀兀地思量什麼?」僧問
「 思量個不思量底。」師曰
「 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僧問
「 非思量。」師曰
這一問答,成為曹洞參禪極致立場的根基,
特別是日本的曹洞宗如此。
思量,是有心;不思量,是無心。
從偏於一方來說,有心即是病,無心也成病。
存在本體不涉於有心的思量,也不沉於無心的不思量,
以超脫散亂與昏沉的當體,名曰:“ 思量個不思量底。”
換一句話來,即「 非思量 」是坐禪的當體,即離造作的種種意念,
又非無心不思的冥頑狀態,是思量而不思量,不思量而思量。
所以這非思量的「 非 」,不是否定之意,是指坐禪時靈明寂照的正念,
就是非思量的意義。非思量便是解脫。以此為坐禪的正念、正思惟,
便是脫體現成地離迷悟、超凡聖,念念悉正,心心皆不染汙的心行。
所以日本曹洞宗 ─ 紹瑾瑩山禪師在《坐禪用心記》中說:
於此思量個不思量底,如何思量?謂非思量,此乃坐禪要法也。
直須破斷煩惱,親證菩提。
日本曹洞宗開祖 ─ 道元禪師在《坐禪儀》中更說:
「 若得此意,則如龍得水,似虎靠山,
當知正法自現前,昏散先撲落。」
在這裏發生了坐禪與開悟有如何關係的問題。
曹洞宗認為:正傳之坐禪,不可求悟於坐禪之外。
故坐禪的真境界,是在於不思量的正念。
若正念相續,雖行住坐臥,動止威儀,亦不暫離,即可說是大悟之人。
日本道元禪師說:「 非可測知,以坐禪是悟門之事。悟者,只管打坐。」
故此宗坐禪的正傳,不是待悟的坐禪。
「坐禪」的當體就是:
坐佛、作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