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與氣脈明點的關係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3842-3298166173.jpg&width=374&height=442)
氣在體內有內行道、外行道。
不要小看一口氣,人的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氣,
都由此一口氣出來,外邊的氧氣通過這口氣進去。
人的兩個鼻孔是兩個風火輪,
每一個鼻孔也是一個五輪,東西南北中,地水火風空。
每一口氣進來都分類為地水火風空,進入各個的行道,清清楚楚。
中脈依附在命根氣上,血和脈緊密結合。中脈是不是我們的背脊骨?
是不是督脈? 是不是道家講的黃中?都不是。
生時中脈叫俱脈,修行時中脈就叫修脈。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在肉體上修,所謂即身成佛,
就是肉體成佛,這是真實的。
即身在佛就是把人的氣、脈、時點修成智慧氣、智慧脈、
即身在佛就是把人的氣、脈、時點修成智慧氣、智慧脈、
智慧明點。氣修好了就變成光,五大的敢身就變成光身。
西藏脩大圓滿,最後將自己的身體修成光身,
一旦成功,就和法界、宇宙光結合了。
所以西藏修行人最後就虹化了,一道虹化光去了,什麼都沒有了,
差一點的留點指甲頭髮,再次一點的留下肉體,但肉體也縮小了,
縮至尺把長,甚至幾寸長。這都是氣脈明點之所以變化。
以上是概括地講講人身的氣脈明點。
但這修行氣脈明點,跟地藏法門有什麼關係呢?
西藏脩大圓滿,最後將自己的身體修成光身,
一旦成功,就和法界、宇宙光結合了。
所以西藏修行人最後就虹化了,一道虹化光去了,什麼都沒有了,
差一點的留點指甲頭髮,再次一點的留下肉體,但肉體也縮小了,
縮至尺把長,甚至幾寸長。這都是氣脈明點之所以變化。
以上是概括地講講人身的氣脈明點。
但這修行氣脈明點,跟地藏法門有什麼關係呢?
下面講講修行、戒定慧、發菩提心與氣脈明點的關係,
這就真實不虛了。我們講菩提心時講過,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三摩菩提心,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各代表一個菩提心。
講菩提心與氣脈明點的關係,這就把氣脈學修到身上來了,
修到氣脈明點上來了。真正將地藏法修到自己身上來,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各代表一個菩提心。
講菩提心與氣脈明點的關係,這就把氣脈學修到身上來了,
修到氣脈明點上來了。真正將地藏法修到自己身上來,
那就真實不虛了。
首先講願與氣脈明點的關係。
凡是真心發大願的人,他的脈容易張開。
你試試看,真心發願,脈就張開了。
凡是真心發大願的人,他的脈容易張開。
你試試看,真心發願,脈就張開了。
發心發得越大,脈就越容易張開。
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見很重,越是“我的、我的”,
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見很重,越是“我的、我的”,
脈就越堅而不鬆,鬆不開。脈打結,一個個在疙瘩打不開。
脈結打不開,讓展開就更不容易了。
什麼道理呢? 萬法唯識,都是八識所造。
五方佛配五輪,八大菩薩配心論的八個脈,所有的羅漢,
所有的地獄就配在大大小小的支脈上。
什麼道理呢? 萬法唯識,都是八識所造。
五方佛配五輪,八大菩薩配心論的八個脈,所有的羅漢,
所有的地獄就配在大大小小的支脈上。
我們有很多脈,有很多微細脈,
微細脈的血流量變化的程度有千千萬萬。
所謂地獄無盡,就是我們氣脈重重無盡,
微細脈的血流量變化的程度有千千萬萬。
所謂地獄無盡,就是我們氣脈重重無盡,
地獄就看在身上的脈中找。
願菩提心發得越大,脈開得越快。
願菩提心發得越大,脈開得越快。
昨天講第十二品時我特地講了迴向法界。
我們發願的人,哪怕願再大,功德再高, 都把功德迴向眾生,
就是把功德發到身體的各各脈搏上,這是願菩提心的作用。
實際上七萬二千條脈都通過中脈遍及全身,遍及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每一個毛孔,遍及全法界。每一個細胞、毛孔都與法界宇宙相契相合。
七萬二千條脈是代名詞,實際指每個細胞、毛孔、無量細胞、
我們發願的人,哪怕願再大,功德再高, 都把功德迴向眾生,
就是把功德發到身體的各各脈搏上,這是願菩提心的作用。
實際上七萬二千條脈都通過中脈遍及全身,遍及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每一個毛孔,遍及全法界。每一個細胞、毛孔都與法界宇宙相契相合。
七萬二千條脈是代名詞,實際指每個細胞、毛孔、無量細胞、
無量毛孔。就像我們說七世父母之七,不是六加一的七,
而是無量劫的父母一樣。七萬二千條脈通了,中脈才能真正通,
如果七萬二千條脈不通,中脈也通不了。
這意味著眾生不成佛,地藏也成不了佛。
所以地藏要成佛,非得度盡眾生,非得七萬二千條脈明點的關係 ,
這個懂了,就懂得他的本行了。這麼講氣脈明點就容易懂了。
發願不僅通中脈,而且通微細脈。
“ 眾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 ”,這兩句話在教理上講是慈悲,
在脈來說,因為脈是眾生所在地,脈、微細脈不通達,
這意味著眾生不成佛,地藏也成不了佛。
所以地藏要成佛,非得度盡眾生,非得七萬二千條脈明點的關係 ,
這個懂了,就懂得他的本行了。這麼講氣脈明點就容易懂了。
發願不僅通中脈,而且通微細脈。
“ 眾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 ”,這兩句話在教理上講是慈悲,
在脈來說,因為脈是眾生所在地,脈、微細脈不通達,
中脈通難,佛道難成。
所以“ 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 ”。
(禪宗也講眾生不成佛我成不了佛,想獨自成佛那是辦不到的)
我們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普度眾生,就是此理。
當然眾生也有三種:一是眾生業報所成的眾生;
一個是成佛轉智的,像由第八識裡帶相分的眾生;
也有成佛以後感化應教得道的眾生。這是講願菩提心。
所以“ 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 ”。
(禪宗也講眾生不成佛我成不了佛,想獨自成佛那是辦不到的)
我們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普度眾生,就是此理。
當然眾生也有三種:一是眾生業報所成的眾生;
一個是成佛轉智的,像由第八識裡帶相分的眾生;
也有成佛以後感化應教得道的眾生。這是講願菩提心。
再講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就是梵地、淨地。修定時的一收一放,與脈的收張關係很大。
修三摩地很容易使大小脈都開化。
脈分三脈五輪,報身佛是智慧脈,凡夫是業劫脈。
脈又可分為粗身脈、細身脈、最細身脈。
身有三層,粗身、粗心,細身、細心,微細身、微細心。
粗身、粗心就是凡夫的業劫脈;細身、細心,以上的脈叫天仙脈。
脈和智慧關係很大,一般來講五輪:
頂輪脈表示大圓鏡智,
喉輪脈表示妙觀察智,
心輪脈表示法界體性智,
臍輪脈是平等性智,
密輪脈是成所作智。
願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與脈的關係最大;
勝義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與氣的關係最大、最密切,
行菩提心可說完全建立在氣上 。
《華嚴經》講普賢菩薩大行,淨得品在每一個願、每一行都和菩提心配合,
願一步,行一步,氣就調合一步,所以行菩提心與氣關係密切。
氣修成以後就是光,上通諸佛,下通眾生,上供下施,通上攝下,
三摩地就是梵地、淨地。修定時的一收一放,與脈的收張關係很大。
修三摩地很容易使大小脈都開化。
脈分三脈五輪,報身佛是智慧脈,凡夫是業劫脈。
脈又可分為粗身脈、細身脈、最細身脈。
身有三層,粗身、粗心,細身、細心,微細身、微細心。
粗身、粗心就是凡夫的業劫脈;細身、細心,以上的脈叫天仙脈。
脈和智慧關係很大,一般來講五輪:
頂輪脈表示大圓鏡智,
喉輪脈表示妙觀察智,
心輪脈表示法界體性智,
臍輪脈是平等性智,
密輪脈是成所作智。
願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與脈的關係最大;
勝義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與氣的關係最大、最密切,
行菩提心可說完全建立在氣上 。
《華嚴經》講普賢菩薩大行,淨得品在每一個願、每一行都和菩提心配合,
願一步,行一步,氣就調合一步,所以行菩提心與氣關係密切。
氣修成以後就是光,上通諸佛,下通眾生,上供下施,通上攝下,
都是氣的作用。但一定得地、水、火、風、空五大業劫氣變為五大智慧氣。
在修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方面多下功夫才可以做到。
在修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方面多下功夫才可以做到。
明點與菩提心修行的關係更微妙。
明點是智慧與物質的精華,說透一點,明點是即物質與精神的精華的結合。
明是物質的,從五大而來;點即智,從五智而來。
五大五智結合的東西是明點,是在肉體中從父精母血、命脈命根氣得來的,
是基本,不能立即成佛,要修煉。特別是以虛空藏為代表的滾打菩提心。
在地藏經中文殊代表勝義菩提心,普賢代表大行菩提心,地藏代表大願菩提心,
觀音代表三摩地菩提心,虛空藏代表滾打菩提心。
滾打即五大五智的精華能夠振奮大地增長,最後我們肉體的地藏,
要變成法體的虛空藏。以地藏起,以虛空藏落,即這個道理。
滾打菩提心一般到密法時才講,才常見。
一般講三至四種菩提心,實際上有五種。
滾打與勝義菩提心都有增長明點的作用。
學佛修菩提心不是與身體毫無關係,而是關係很大。
願菩提心使脈張開,行菩提心使脈柔軟,勝義菩提心一科研成果有關,
在摩地菩提心與脈的擴張收縮有關。 滾打菩提心與明點有關,
以虛空藏或彌勒來代表,兩種說法都可以用的地方不盡相同。
用於未來成佛,以彌勒得當;用來歸於空性,當然是虛空藏菩薩。
明點是智慧與物質的精華,說透一點,明點是即物質與精神的精華的結合。
明是物質的,從五大而來;點即智,從五智而來。
五大五智結合的東西是明點,是在肉體中從父精母血、命脈命根氣得來的,
是基本,不能立即成佛,要修煉。特別是以虛空藏為代表的滾打菩提心。
在地藏經中文殊代表勝義菩提心,普賢代表大行菩提心,地藏代表大願菩提心,
觀音代表三摩地菩提心,虛空藏代表滾打菩提心。
滾打即五大五智的精華能夠振奮大地增長,最後我們肉體的地藏,
要變成法體的虛空藏。以地藏起,以虛空藏落,即這個道理。
滾打菩提心一般到密法時才講,才常見。
一般講三至四種菩提心,實際上有五種。
滾打與勝義菩提心都有增長明點的作用。
學佛修菩提心不是與身體毫無關係,而是關係很大。
願菩提心使脈張開,行菩提心使脈柔軟,勝義菩提心一科研成果有關,
在摩地菩提心與脈的擴張收縮有關。 滾打菩提心與明點有關,
以虛空藏或彌勒來代表,兩種說法都可以用的地方不盡相同。
用於未來成佛,以彌勒得當;用來歸於空性,當然是虛空藏菩薩。
地藏法最後歸於空性,所以最後虛空藏來當機。
一切法門最後歸於空性,歸於般若。
前面講了那麼多業力、生死、輪迴,最後提高歸於般若。
不然就偏執於有的一邊,抓住業、抓住生死輪迴,抓住有不放。
我們既不同意抓住空不放,講空話、發空願,講玄而又玄、
大而又在的大道理,而不落實身體的修行;
但又不執著身體的修行,那樣就真正地變成小乘了。
所以一定要把業力融於般若,地藏融於虛空藏。
當然修行時也把虛空藏納入地藏,地藏和虛空藏相輔相融,法門才相通。
修一法門,既可專一,雙可會通,單獨專一完全不會通不行,反之也不行。
法門從根本上會通了,就一能進通了。 修行法門,不外兩個方向,
一個是由一及萬,一個是由萬會一。
一切法門最後歸於空性,歸於般若。
前面講了那麼多業力、生死、輪迴,最後提高歸於般若。
不然就偏執於有的一邊,抓住業、抓住生死輪迴,抓住有不放。
我們既不同意抓住空不放,講空話、發空願,講玄而又玄、
大而又在的大道理,而不落實身體的修行;
但又不執著身體的修行,那樣就真正地變成小乘了。
所以一定要把業力融於般若,地藏融於虛空藏。
當然修行時也把虛空藏納入地藏,地藏和虛空藏相輔相融,法門才相通。
修一法門,既可專一,雙可會通,單獨專一完全不會通不行,反之也不行。
法門從根本上會通了,就一能進通了。 修行法門,不外兩個方向,
一個是由一及萬,一個是由萬會一。
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修定、證慧,一定要以戒定慧三學為綱,
一定要堅持這個綱。因為不有戒定慧就消除不了貪瞋痴。
戒定慧與人身體氣脈明點關係很大。 冷靜地想一想,身業是脈的作用,
口業是氣的作用,意業是明點的作用。 身口意也可以說是氣脈明點。
一定要堅持這個綱。因為不有戒定慧就消除不了貪瞋痴。
戒定慧與人身體氣脈明點關係很大。 冷靜地想一想,身業是脈的作用,
口業是氣的作用,意業是明點的作用。 身口意也可以說是氣脈明點。
脈與戒的關係是:
造業時、守戒時都通過心,心的造作憑藉於脈,先有脈然後有身,
一有身必然有所憑藉,就容易造罪。所以戒守得好脈就暢通柔軟。
戒體雖是無表色,但對血脈關係很大。 戒有戒體、戒法、戒行、戒相。
守戒好的人,相貌與普通人不一樣。 一般出家人守戒好的,
現童子相或老婆婆的慈悲相。為什麼現戒相?
就是脈此較通,比較柔軟。 剛強難化就是脈粗、脈硬,氣粗、氣蠻,
不柔軟、不調和。 就是所謂剛強難化的眾生。
造業時、守戒時都通過心,心的造作憑藉於脈,先有脈然後有身,
一有身必然有所憑藉,就容易造罪。所以戒守得好脈就暢通柔軟。
戒體雖是無表色,但對血脈關係很大。 戒有戒體、戒法、戒行、戒相。
守戒好的人,相貌與普通人不一樣。 一般出家人守戒好的,
現童子相或老婆婆的慈悲相。為什麼現戒相?
就是脈此較通,比較柔軟。 剛強難化就是脈粗、脈硬,氣粗、氣蠻,
不柔軟、不調和。 就是所謂剛強難化的眾生。
脈與定的關係:
修禪定的人,脈容易通,因為禪定本身就是要氣通、脈通、明點通。
修禪定的人一般脈容易調整,不修禪定的人脈不易調整。
脈與慧的關係:
脈有兩系統:一是無明系統,凡夫脈,與凡夫氣一樣;
一是明行系統,智慧脈。智慧脈是細身脈,凡夫脈是粗身脈。
通過脈可以修智慧,通過智慧可以調整脈,所以修戒定慧就是修氣脈明點,
通過色法、息法、心法來調整身體,才能談得上即身成佛,
才能使身口意三業變成身口意三密,我們的世界才能變成莊嚴的華嚴世界。
脈有兩系統:一是無明系統,凡夫脈,與凡夫氣一樣;
一是明行系統,智慧脈。智慧脈是細身脈,凡夫脈是粗身脈。
通過脈可以修智慧,通過智慧可以調整脈,所以修戒定慧就是修氣脈明點,
通過色法、息法、心法來調整身體,才能談得上即身成佛,
才能使身口意三業變成身口意三密,我們的世界才能變成莊嚴的華嚴世界。
學習這些,最後一定要歸於空性,
因為所有這一切沒有空性不能成。
一切有為法,沒有空性不得成,一切有法為會因空性才得成。
最後都歸於空。包括戒定慧,氣脈、明點,身語意業,
甚至於身口意三密,最後都歸於虛空寶藏。
但不是斷滅空,是從六道輪迴、業力上證入的。這是真正的空性之空,
這才是把“ 我的、我的 ” 的“ 業我 ”轉變成無我的“ 有我 ”。
無我之後的有我,而非生死輪迴的小我。
行菩薩道的人也講“ 我的事業 ”,“ 我的佛法 ”,
但這個“ 我 ”不是渺小的小我,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 我 ”,
是佛涅槃後的四德“常、樂、我、淨”的“我”,真正的我,
是了脫生死輪迴的永恆的真我。
但不是斷滅空,是從六道輪迴、業力上證入的。這是真正的空性之空,
這才是把“ 我的、我的 ” 的“ 業我 ”轉變成無我的“ 有我 ”。
無我之後的有我,而非生死輪迴的小我。
行菩薩道的人也講“ 我的事業 ”,“ 我的佛法 ”,
但這個“ 我 ”不是渺小的小我,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 我 ”,
是佛涅槃後的四德“常、樂、我、淨”的“我”,真正的我,
是了脫生死輪迴的永恆的真我。
摘自:《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作者:吳立民(吳信如)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作者:吳立民(吳信如)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