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
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師示眾云:「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若坐不動是,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訶斥。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六祖壇經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說般若會
【註】
若坐不動是,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訶斥。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六祖壇經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
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
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
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
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
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
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
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
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
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得一行三昧。
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
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
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
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
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
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
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以一相。
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議。
是菩提中亦無得佛。如是知者。
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說般若會
【註】
『三昧』,梵語 samadhi 之音譯;又作三摩地、三摩提;
意譯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
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
遠離惛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
一般俗語形容妙處、蘊奧、訣竅等皆以「三昧」稱之,
係套用佛教用語而轉意,然已與原義迥然有別。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
此一狀態稱為【三昧】。
亦即將此一心集中於專一對象的精神作用,可分為兩種:
一是與生俱來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
一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後得定);
前者乃前世業力的結果,後者由修行而得。
心到達三昧的狀態時,即起正智慧而開悟真理,
故以此三昧修行而達到佛之聖境者,則稱三昧發得或發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