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根 互 用
撰文 張玄祥居士
六根互用,
六根互用,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等根,
各別面對的塵境是:
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境。
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境。
前五根面境起識用,透過第六意識起分別,
聖人依此功能第六意識僅止於了知、分別塵境,無有善惡、
好壞分別想。凡夫透過五根五識再加第六意識分別心及邪真如性,
然後起好惡分別想而造諸惡業。
好壞分別想。凡夫透過五根五識再加第六意識分別心及邪真如性,
然後起好惡分別想而造諸惡業。
《楞嚴經》中提起五蘊魔相時,談到識陰時,說: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
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
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一般人喜歡談六根互用,說我等人也能行六根互用的神異事,
其實這樣說是不知六根互用的真實境界。一個識陰盡者,
不再衷心於識心的神變事宜,能達五蘊滅盡,則真我現起,
諸根始能互用,從互用中才能入菩薩的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菩薩等位階,這是多高的境界。
聖人五蘊滅盡後,才能有六根互用之功能。
其實這樣說是不知六根互用的真實境界。一個識陰盡者,
不再衷心於識心的神變事宜,能達五蘊滅盡,則真我現起,
諸根始能互用,從互用中才能入菩薩的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菩薩等位階,這是多高的境界。
聖人五蘊滅盡後,才能有六根互用之功能。
談到六根互用,《楞嚴經》中世尊言,凡人初步修行境界,
斷除根塵十二相執著之見,到十信住行著能六根互用的功夫。
經云:「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
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斷除根塵十二相執著之見,到十信住行著能六根互用的功夫。
經云:「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
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經云:「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
我們凡夫都是依根起用,或較高一點的修證者,不依前五根起用,
僅用意根取代五根之用,都能以意根來達眼、耳、鼻、舌、身根之性用。
此處能起性用者當是元真空體,元真發明不隨前塵後,始能再寄根發起元明,
如此以後就能達六根互用境界。
發起元明,心光遍照,不假五根五識,就能窺天鑑地,
如此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乃屬真知真見,即眾生本具之佛性知見。
我們凡夫都是依根起用,或較高一點的修證者,不依前五根起用,
僅用意根取代五根之用,都能以意根來達眼、耳、鼻、舌、身根之性用。
此處能起性用者當是元真空體,元真發明不隨前塵後,始能再寄根發起元明,
如此以後就能達六根互用境界。
發起元明,心光遍照,不假五根五識,就能窺天鑑地,
如此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乃屬真知真見,即眾生本具之佛性知見。
然縱使行者能六根互用,亦未達圓通,也才達六十聖位的十信位住,
如此即情見脫纏,器界超越,此也是聲聞、緣覺的修證而已,
雖有神通異能,也僅是達到「出到菩提」心,而未達「如來菩提」妙覺位,
所以說雖得六根清淨,僅得自在,還是要繼續用功前進修行。
六根清淨後,不由六根、前塵,而能起知見者,已能明外塵不由根知,
而是由元明心知之。眾生知見都以為聚見於眼、聚聞於耳、聚嗅於鼻、
…,此等都是由前塵、諸根現起知見,乃屬妄知妄見。
如此即情見脫纏,器界超越,此也是聲聞、緣覺的修證而已,
雖有神通異能,也僅是達到「出到菩提」心,而未達「如來菩提」妙覺位,
所以說雖得六根清淨,僅得自在,還是要繼續用功前進修行。
六根清淨後,不由六根、前塵,而能起知見者,已能明外塵不由根知,
而是由元明心知之。眾生知見都以為聚見於眼、聚聞於耳、聚嗅於鼻、
…,此等都是由前塵、諸根現起知見,乃屬妄知妄見。
六根互用者,係由根塵雙雙脫黏,元明靈光獨耀,以元明「空無」之體,
行六根互用之妙。互用之時能根隔、根合,均能自在成就,合見、聞、嗅、
味、觸、心等六用,於一意根中,或由體性中發起六根各別之神用。
所以祖師大德說:「六即一,一即六也。」再看下列經文所說,
如何由體產生六用之用。
行六根互用之妙。互用之時能根隔、根合,均能自在成就,合見、聞、嗅、
味、觸、心等六用,於一意根中,或由體性中發起六根各別之神用。
所以祖師大德說:「六即一,一即六也。」再看下列經文所說,
如何由體產生六用之用。
《楞嚴經》云: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
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那律陀尊者因不當用功過度導致眼瞎,但佛示以正法,用功後起性用,
終能無目(眼根)而見。跋難陀龍,無耳(根)而能聽,殑伽神女,
非鼻(根)而能聞香,驕梵缽提尊者,異舌(根)而能知味,舜若多神,
無身(根)而能覺觸。
話說佛陀弟子阿那律陀尊者,因聽世尊說法而打盹,被世尊罵說:
「畜牲種!」他即七日七夜禪修,最後把眼睛弄瞎了。
世尊即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修法,他依法而修後,開發出半頭天眼,
用第八意識中的見性見外塵境,不用眼根即能看三千大千世界,
如同觀掌中庵摩羅果一樣的清楚。
另外如跋難陀龍(善歡喜),牠是守護摩竭陀國之龍,風雨以時,
人民皆能歡愉;牠雖有耳而失聰不能聞聲,乃用心地聞性自聞其聽;
此聽聞不循耳根,由心發明而能聽聞。
殑伽神女,鼻子失去功能,卻用心性而能聞香。
此處殑伽是河名,翻譯為天堂來,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
共流出四河流,一為殑伽河也,神女是主此河之神。
驕梵缽提尊者,(翻成牛呞),尊者食後常呞虛哨,似牛舌而能知人
所具有之味覺。舜若多神(虛空神),以歷劫以來為無身而苦,
佛陀慈力放拔苦光,映照後令暫現身觸(無身根而有身觸覺),
其體元來無有身體,但無身亦能生覺觸。
舜若多神,無色界天亦是此類,隨其所主亦無色質,既為風質者,
此約體不可見,故云元無,以佛力故,故曰能暫見,亦顯有定自在色
無業色也。
「畜牲種!」他即七日七夜禪修,最後把眼睛弄瞎了。
世尊即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修法,他依法而修後,開發出半頭天眼,
用第八意識中的見性見外塵境,不用眼根即能看三千大千世界,
如同觀掌中庵摩羅果一樣的清楚。
另外如跋難陀龍(善歡喜),牠是守護摩竭陀國之龍,風雨以時,
人民皆能歡愉;牠雖有耳而失聰不能聞聲,乃用心地聞性自聞其聽;
此聽聞不循耳根,由心發明而能聽聞。
殑伽神女,鼻子失去功能,卻用心性而能聞香。
此處殑伽是河名,翻譯為天堂來,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
共流出四河流,一為殑伽河也,神女是主此河之神。
驕梵缽提尊者,(翻成牛呞),尊者食後常呞虛哨,似牛舌而能知人
所具有之味覺。舜若多神(虛空神),以歷劫以來為無身而苦,
佛陀慈力放拔苦光,映照後令暫現身觸(無身根而有身觸覺),
其體元來無有身體,但無身亦能生覺觸。
舜若多神,無色界天亦是此類,隨其所主亦無色質,既為風質者,
此約體不可見,故云元無,以佛力故,故曰能暫見,亦顯有定自在色
無業色也。
所以六根互用是破五蘊魔相者所現起的元明功用,因六根性都依此元明,
由元明法起六根之功能是為六合為一之用。若無前塵執取,
依六根發明後亦能各別起諸根之神用,所以一根具足六根之用,
或六根能互用無礙,這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境界。
由元明法起六根之功能是為六合為一之用。若無前塵執取,
依六根發明後亦能各別起諸根之神用,所以一根具足六根之用,
或六根能互用無礙,這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境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