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

文: 唐   岐
 
 


《地藏菩薩本願經》有一則故事,
地藏王菩薩在無量劫以前是一位小國王,
與鄰國的國王都懷著「慈悲心」。

當時兩國的人民,多造惡業不修善行,令兩位國王滿懷憂心,
也想廣設一切方便來救度他們。鄰國的國王發願「早成佛道,
然後度脫如是眾生」,地藏王菩薩則是發願「先度罪苦眾生,
令得大安樂,然後自己才成就佛道」。

鄰國的國王已在無量阿僧衹那由他不可說劫之前
就已成佛了,而地藏王菩薩,迄今尚未成佛。
所謂「發菩提心」,是發起「上成佛道,下濟眾生」的願心;
成佛與度眾生,既然是「發菩提心」必備的條件,所發的「願」,
不論在先或在後,最終都要歸於圓滿。

我們眾生總是會執著「名言分別」,會認為「佛位」比較高,
度眾生的能力比「菩薩」大,為什麼不先「成佛」呢?
這是我們眾生的妄想分別。

如來是已成就「大圓鏡智」,度眾生乃是依於眾生的需要,
而感得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比如「釋迦如來」、「多寶如來」或
「阿彌陀佛如來」等等如來,都是依於「應以佛身得度而現佛身」,
觀世音菩薩與諸大菩薩,則是依於「應以菩薩身得度而現菩薩身」,
而「菩薩身」又有以「觀世音菩薩」得度,有以「文殊菩薩」得度,
有以「普賢王菩薩」得度-----。

乃至於有如來,是依於「應以羅漢得度者而現羅漢身」。
「佛身或菩薩身」對如來而言,只是依緣而顯現出來的差別,
就如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等諸大菩薩,
都早已成就如來果位,比如「觀世音菩薩」號「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是順眾生緣來輔佐釋迦如來與阿彌陀佛如來,
乃至於在他方無量世界補佐無量如來,
不論是「釋迦如來或觀世音菩薩」,
都是大圓鏡智所現的「如來功德」,平等無別。


「地藏王菩薩」雖然
未取証「如來果位」,
但是不等於
未証「如來覺性」。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
            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
                   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佛眼都無法盡觀,不就已成就「如來功德」嗎?

又說:「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
   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
                       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

地藏王菩薩若是沒有証得「如來覺性」,
又如何能在「一切諸佛菩薩」面前,
接下釋迦如來未完成的度生的使命?

又說:「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
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無量諸佛都讚嘆不盡,不就是在讚嘆地藏王菩薩的「如來功德」嗎?
地藏王菩薩所以不取証「如來果位」,當是應眾生之緣,
示現「大願菩薩」而廣度無邊眾生,所以念「地藏菩薩」名號功德,
也當與念十方如來佛名,無別無異。


又如「提婆達多」,
雖然犯下五逆重罪,殺阿羅漢,破壞僧團,
臨終時,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但是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

「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


換句話說,提婆達多是如來所示現,
是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度眾生,不是業報身的凡夫。
提婆達多若不是如來所示現,又何能生於帝王家,
又與世尊同為堂兄弟?又怎能具足三十相的莊嚴身?

《妙法蓮華經》中記述提婆達多在過去世是世尊的老師,
用折磨的手段幫助世尊快速成就菩薩道;
世尊在《妙法蓮華經》中也授記說:
「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

又授記說:
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

又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
阿難仗佛神力,到地獄問候提婆達多說:
「如來遣我問訊,苦痛可堪忍不?」

提婆達多言:
「我處阿鼻地獄,猶如比丘入三禪樂。」

佛言:「菩薩摩訶薩修大方便,引接眾生,
           其受生死無量大苦,不以為患,
       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
   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


由此而知:


「提婆達多」是如來應眾生緣,
應以何身示現,而現「提婆達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