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見性的方法論

   
                                                                    
既然眾生本具佛性,
那麼其本具之佛性,到成佛究竟,
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用何方法?如何修行呢?

可以說:惠能大師禪學思想的核心,
正是在闡述這些問題。

 
  1、轉迷成悟
 
  既然人性就是佛性,那麼又為什麼會有眾生的區別呢?
       惠能認為佛與眾生的區別就在於“ ”和“ ”,如經所說:
       “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壇經.疑問品》
       這種覺與迷即是佛性的覺悟、不覺悟。

       在惠能看來,“”不在遙遠的彼岸世界,而在於個人的心中
      “ 自心 ”不覺悟,即使是整天念經、拜佛、坐禪、營造寺宇
       也不過是凡夫而已;眾生”與“佛”之間,並不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關鍵即在“”、“”,所謂:“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
       即眾生是佛
。”《壇經·般若品》那麼,如何轉迷成悟?

       惠能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即是對自己“ 本性 ”的覺悟,
      “ 明心見性 ”就是他“ 頓悟成佛  ”的出發點。
 

 2、明心見性
 
  惠能認為:學佛最緊要者,莫過於“ 明心見性 ”。
      “ 明心見性”是禪宗的根本目的,也是參禪者必須透過的關門
       乃古今參禪人的第一要事。他說: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

      《壇經.般若品》所謂“ 明心”,也就是明瞭一切諸法,皆從心生,皆自心出
       惠能認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又說:
      “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內外徹明,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所謂“見性”,即開發自性,徹見自己本來心性自覺到本來具有的佛性
       換句話說,就是離一切對待,一切矛盾超然獨脫無執著無絆累
       觸著普遍法界的無我的大我作用,無礙地適應社會,至此名為“ 無位真人 ”,
       或曰“ 閑道人 ”。達磨大師來中國,舉揚“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的宗旨,
       也就是傳此見性之法,使參禪之人實現獨脫自在的境界而已。
 
  五祖弘忍對六祖慧能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言下悟徹萬法不離自性之旨。遂啟弘忍: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弘忍知慧能已悟本性,遂謂之曰: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師。”
《壇經. 行由品》
 
  這說明,佛性本心,心性相通。人一旦認識本心,覺悟到佛理,
       就可以解脫成佛,這就論證了人人皆可成佛的內在原因和共同依據。
 
  但“ 明心見性 ”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非易事,世上凡夫俗子,芸芸眾生,
       雖然本具佛性,但未能洞察明瞭,而執著於外相,妄生分別,故有輪回之苦、
       生死之相。

       如何達到“ 明心見性 ”?在惠能看來,眾生
迷悟之間的轉化
       其實就在刹那間、一念間。他說:“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
      “ 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心,一悟即至佛地 ”、
      “ 迷來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這就是惠能禪法的核心內容。
 

 3、頓悟
 
  所謂“ 頓悟 ”,決不是指歷劫以來通過苦修證理之後的“”,
       而是眾生當體之一念,都可能從自心中頓現真如本性
       都可悟得無生頓法

      “
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
           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治不得
”;

      “ 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
       說明此中之關鍵,即在於“ 自心自悟 ”,謂“ 自心善知識 ”,若妄想執著,
       外善知識再開導,亦不得力,縱然諸佛出世亦是徒然。
 
  “ 頓悟 ”的方法惠能概括為:“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① 無念為宗
 
  所謂“ 無念 ”,並非清除意念,而是既不取善不取惡、不作清靜想、
       不作成佛夢
,但也絕不千方百計去排除各種念頭,因為一旦有所繫念
       就有所執著,就會被各種思慮所糾纏,而心中若是有“ 排除雜念 ”的想法,
       則又會迷執於“ 排除雜念 ”。所以“ 無念 ”絕非萬念除盡,而是在
緣境之時,
       心不染著
,正如惠能所說:“ 於念而無念 ”。
 
 ② 無相為體
 
  所謂“ 無相 ”,並非宇宙萬象山河大地都不存在了,
       也不是說就不要與外界接觸了,而是說,宇宙山河大地幻有非真,
       行者接觸外界時,不要執於表像,保持內心之空寂,正所謂:
      “ 於相而離相 《壇經·定慧品》。
 
 ③ 無住為本
 
  “ 無住 ”即不執著任何境界,不被任何境界所轉,如中流砥柱,
        任爾波濤洶湧,我自屹立不動。這是對“ 無念 ”、“ 無相 ”的補充和總結,
        也是惠能禪法之根本所在,更是整個佛法之關鍵,所以惠能稱之為“
        人之本性 ”。
 
  “ 無念 ”、“ 無相 ”、“ 無住 ”是惠能圍繞“ 頓悟 ”而展開的
        一種新的修行方法,三者其實一體,不可分割。惠能以“ 無念 ”為宗旨
       “ 無相 ”為本體、“ 無住 ”為根本,三者同等重要。
 
   與“ 頓悟 ”思想相對應的是
以神秀為代表的“ 漸悟 ”思想,他們認為,
        眾生本性為客塵煩惱所覆蔽,
要覺悟成佛必須通過長期修習才能漸次悟入
        佛之知見,所以神秀的偈語說:
 
“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而惠能則認為,眾生與佛本來同體,
只要行者當體一念,直下承當,
        便可徹見本性,頓悟成佛,所以惠能的偈語是: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筆者以為,這兩種思想,從方法上來看,
實在是沒有高下之分的,所謂:

       “ 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無論頓悟漸悟,最後終要成佛,
        唯遲早之分而已!有貶斥漸悟者,請問漸修者最終悟入佛之知見時,
        此一刹那,是頓是漸?又有褒揚頓悟者,請問惠能門下諸大弟子,行腳參方,
        深究話頭時是頓是漸?
 
   但從境界上來看,神秀禪師稍遜一籌,
神秀偈語中法執仍在,惠能則我法俱無。
        此一家之言,不足為信,唯博一笑!
 
   惠能的“ 頓悟 ”學說,不僅完全秉承了“ 達摩禪 ”的精華,
        而且有更大的發展。他的“ 頓悟 ”主張,不但在理論上符合佛法本質,
        在實踐上,也是一條直截心源的成佛途徑。他所提出的“ 無念 ”、
       “ 無相 ”、“ 無住 ”的指導思想,改變了自達摩以來一貫靜坐凝神
        的禪修方法,開拓了一條在日常生活中悟道成佛的新道路。

        這表明惠能的禪法體系已經以嶄新的面貌出現,
        並日漸展現其旺盛的生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