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   管   打  




只管打坐」的禪法,
是日本曹洞宗道元禪師所提倡;
道元禪師傳承於中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師如淨禪師

中國曹洞宗的禪法是「默照禪
而非「只管打坐」;
兩者之間的方便,有些許的不同。
 
默照禪」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所提倡。
「默」含有著不動、如如之意,亦即心念不被外境所牽動,
如如安住於當下;「照」是清明的了知一切境,
處在正念、正知、正覺的狀態下。

「如如」是攝「定」;「覺照」是攝「慧」,
所以「默照」也是「定慧等持」、「定慧不二」。
 
末學認為「默照禪」的「默」可以分成兩個層次:
見道前與見道後的不同。
「見道前的默」是先照見「粗煩惱」,
令心不隨煩惱的起舞,重在扭轉粗重的妄想;
凡夫的無明妄想習性非常強大,
念念總是隨著貪瞋習性在流轉,
以致障蔽了心性的「本地風光」。

所以見道前的「默」,意在伏住粗糙的煩惱,
讓心念的攀緣習氣能暫時歇下來,
也才得鬆動無始以來的強大妄想習性。

心性的寂靜,與妄想習性正好成反比,
亦即心性越寂靜,妄想習性的業障越薄,
越能照見心性的「本地風光」。
 
「本地風光」是心的本來面目,是心的實相,
也是「解脫境」,也是「見道後」的心境描述,
其性「不淨不垢、清淨無染」,
其境「安祥自在、無憂無怖」。

如法融禪師的《心銘》:
「靈通應物,常在目前;目前無物,無物宛然。」、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或永嘉禪師所說: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求妄想不求真。」等等,
都是在描述「本地風光」的心境。
 
 「見道後的默」是已具備少分安住於「本地風光」中;
當禪者的「俱生我執」或「分別法執」現起妄動時,
在「默照」中,立即照見這股妄動,知而不隨,不隨而默;
妄想邪見即自然而然的止息,回到「不除妄想不求真」的
「本地風光」中。

「見道前」的伏住煩惱是伏住粗糙的「分別我執」;
「見道後」在照見心性的「本地風光」後,
粗糙的執著已能伏住或歇下,
所觀察的乃是更微細的「俱生我執」。
 
修「默照禪」者,即使是「見道前」,
也必須先具備基本的「般若空性見」。
如果欠缺「般若空性見」,
「見道前的默」會只是偏於修習「禪定」,
與所謂「開悟」了不相契;也很容易墮在以「了無所見」、
「無事匣裡」為「見道」。

大慧宗杲禪師與正覺禪師同一個時代,
他就曾批評墮在禪定中的「默照禪」者為「枯木邪禪」。
宏智禪師也知道「默照禪」有這個陷阱,
所以他在《默照銘》一文中說:

「默唯至言,照唯普應。」
「默」不是空無一物,它是真心所現的空靈之境;
空靈無邊所以才能普應十方一切緣;
又說:「默照理圓,蓮開夢覺。」
「默照」要理事圓融,才能契應如來正覺。
 
不論是「見道前」或「見道後」,
在「默照禪」修習過程中,「默」與「照」是互相并用。
有時是先在默中「照見」煩惱,而後令心不隨煩惱現行;
有時是安住在「無煩惱」的清明中,無住無相的默默照著;
在默照中,若是發覺當下的心念已失去默照時,
即是宏智禪師所謂「照中失默,便見侵凌。」

心已墮在妄想的洪流中;
此時宏智禪師以「枯寒心念,休歇餘緣」的心法來應對,
即是發覺的當下,立即歇下心念的攀緣,
令心回到「本地風光」而默默的照著;這樣的禪法,
也近似《圓覺經》所說:

「知妄即離,不作方便;
        離妄即覺,亦無漸次。」

 
「默」與「照」也相似於永嘉禪師所說的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是止,也是定;
「惺」是觀,也是慧;不論是「默照」或「照默」;
抑或「寂寂惺惺、惺惺寂寂」,
無非是標明它是「定慧圓融」的禪法。
 
日本的曹洞宗把中國禪法「默照禪」
改良為「只管打坐」。

「只管打坐」意即「打坐只是打坐」,
心念只是照見身心的各種現象,
不論酸麻、痛癢,或喜樂湧動;
不論身心如何變化,一切莫管,一切不為所動,
只是默默照著,默照之心,
不忘不失,名為「只管打坐」。
 
「只管打坐」並不是說只有在靜坐中體驗禪法;
比如《止觀坐禪法要》也說修止觀遍於行、住、坐、臥中,
不是只存於坐姿;所以「只管打坐」並非只限於坐姿,
一切行、住、臥都能打坐。

就「打坐」的本質,
含有一心、清明、無雜、明覺、活在當下的特性;
所以「只管打坐」乃是在六根對六塵中,
「只管」安住於「本地風光」,
坐斷迷悟、坐斷凡聖,
坐斷一切分別取捨、坐斷一切憎愛染著。

 
尚未澈見「本地風光」前,「只管」安住於身心的當下,
攀緣習性自然慢慢的淡化,「禪定」自然而然的成長;
心不隨外境、不隨感受流轉,「觀照」的智慧自然而然的增長;
也因此,「只管打坐」的禪法比之於「默照禪」,
更適合一般禪修大眾,也少會有墮在「枯木禪」的情形。
 
大智度論說:
「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
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

「如是知」,是活在當下現量境,
正念正知,了無分別妄想,了無染污作意。

「行時知行,住時知住等等。」
即是一切根境相對之境,處在無妄動的「默照」中,
也正是所謂「只管打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