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在 得 一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buddhall102/1381393998-3464572728.jpg&width=590&height=332)
夫一者至貴,無適於天下。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以生,人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至一也:
天無以清恐將裂,地無以寧恐將廢,神無以靈恐將歇,
谷無以盈恐將竭,萬物無以生恐將滅,人無以貞恐將蹶。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 【道德經】
─ 【道德經】
「一」者道之體,數之始,不二之謂。
夫天下萬物,莫不各有對待;而對待之物,莫不各滯於方隅;
終為大害之發端。
惟陰通為陽,陽通為陰;柔通為剛,剛通為柔;
至於幽明、盈虛,生死高下,寵辱貴賤,皆通為一;
莫見其分之形者,然後謂之「一」。
夫天下萬物,莫不各有對待;而對待之物,莫不各滯於方隅;
終為大害之發端。
惟陰通為陽,陽通為陰;柔通為剛,剛通為柔;
至於幽明、盈虛,生死高下,寵辱貴賤,皆通為一;
莫見其分之形者,然後謂之「一」。
故此一者,喻至虛無為,精一無二,為道之子,物之宗也。
凡諸有為,莫不以之為而用之,故天地萬物,
皆以此一為道體之本也,故曰「一」者至貴。
凡諸有為,莫不以之為而用之,故天地萬物,
皆以此一為道體之本也,故曰「一」者至貴。
夫一本無貴賤之殊,但以有為之形物萬殊見異,兩兩對待;
此對待之物,見異而有貴。若二相對待之異,各滯一端,
不能定於一,則二者爭,而為禍害矣!
此對待之物,見異而有貴。若二相對待之異,各滯一端,
不能定於一,則二者爭,而為禍害矣!
譬如陰陽、剛柔、幽明、盈虛、生死、貴賤,皆相對待,
不可偏執,苟能使二者相融,通而為一,莫見其分,
則體道忘懷,得一之貴矣!
不可偏執,苟能使二者相融,通而為一,莫見其分,
則體道忘懷,得一之貴矣!
又使有人恃高貴,而忘高自下,貴由賤;
不知高貴下賤,皆形而非,斯為體之分也,其體分,則道分;
道分,則失本;失本之貴,非貴也。
不知高貴下賤,皆形而非,斯為體之分也,其體分,則道分;
道分,則失本;失本之貴,非貴也。
人能得正道之一而致貴,則強大美好,無往不遂;
雖萬物之情可測,萬民之心可歸,於是所至無不適,而為天下令矣!
雖萬物之情可測,萬民之心可歸,於是所至無不適,而為天下令矣!
體用於人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一而總成,
無貴賤、高下、多少之分,合而為一。
所以聖人因愍世人以多方長道,故抱一守中,乃能達本入道,
前知萬事,得一歸真,為天下學道之法式也。
無貴賤、高下、多少之分,合而為一。
所以聖人因愍世人以多方長道,故抱一守中,乃能達本入道,
前知萬事,得一歸真,為天下學道之法式也。
天下之道一,世人不知道,一散而為百,則紛紜莫衷一是,
譬如一車,散而為輪、為輻、為大架,則不可稱為車矣,
故散天下之道而道失矣!
撰文: 趙文起 【老子真本】
譬如一車,散而為輪、為輻、為大架,則不可稱為車矣,
故散天下之道而道失矣!
撰文: 趙文起 【老子真本】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