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簷 古 道
─ 參學隨筆 撰文:雲崖 ─
晉宋齊梁唐代間 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 後者焉知前者難
遠路碧天唯冷結 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學如未諳斯旨 往往將經容易看
去人成百歸無十 後者焉知前者難
遠路碧天唯冷結 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學如未諳斯旨 往往將經容易看
─ 取經詩 唐.義淨法師
「為法久住,及利有情」這句話猶如珠玉落地,
又似一聲聲響自古剎裡的深沉迴盪。
如此,在心中這兩種意境交會、穿梭、奔竄。
懸遠而後遍滿,宣瀉出佛菩薩的叮嚀和指引,和歡喜。
雲端瞬息變化的七彩翻滾,和獨掛霞空的一輪澄亮,
竟似埋藏了一份千年因緣的奧秘。
《瑜伽師地論釋》又說:「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
「未隱沒者,倍興盛。」
傾聽生命最底層的脈動,潺潺流布天地之間的,正是這份心願。
個人覺得,在此園地所耕耘的,就是這等流的種子。
想要究竟利益有情,需以正法久住、開顯、興盛、修持為先決條件。
另一方面,正法久住的目的以及落實體現,也是在於真實利益有情,
令得聞思、修習,獲見真際,得成聖道。朝向此而努力,可以說是在
這塊園地裡每個園丁的最終目標。
所以能夠勵力地、深廣地學習佛法。
因此,在佛法的縱深的層面,能肯定教、行、理都是正法:
有學習聖教 ─ 佛的教法的人,就有「教」的正法久住;
有依之修行的人,就有「行」的正法久住;
再進一步,更理想的,若有得成聖道的人,
就有 「證」或 「理」的正法久住。
「未隱沒者,倍興盛。」
傾聽生命最底層的脈動,潺潺流布天地之間的,正是這份心願。
個人覺得,在此園地所耕耘的,就是這等流的種子。
想要究竟利益有情,需以正法久住、開顯、興盛、修持為先決條件。
另一方面,正法久住的目的以及落實體現,也是在於真實利益有情,
令得聞思、修習,獲見真際,得成聖道。朝向此而努力,可以說是在
這塊園地裡每個園丁的最終目標。
所以能夠勵力地、深廣地學習佛法。
因此,在佛法的縱深的層面,能肯定教、行、理都是正法:
有學習聖教 ─ 佛的教法的人,就有「教」的正法久住;
有依之修行的人,就有「行」的正法久住;
再進一步,更理想的,若有得成聖道的人,
就有 「證」或 「理」的正法久住。
換言之,就像在播種、引水灌溉、施肥的過程,
園丁們不但沒有教理、經論和實修兩方面之間的衝突,
而且更著重闡發這兩者之間的和合、
呼應,輾轉增上的密切關聯。由經教來帶領,
由實修來發起調順降伏煩惱、印契真理。
如同發芽、抽枝、開花、結果一樣,「生智」、「斷伏」、
「得果」的過程也就是在自他有情身上達到「重開顯」、「倍興盛」。
園丁們不但沒有教理、經論和實修兩方面之間的衝突,
而且更著重闡發這兩者之間的和合、
呼應,輾轉增上的密切關聯。由經教來帶領,
由實修來發起調順降伏煩惱、印契真理。
如同發芽、抽枝、開花、結果一樣,「生智」、「斷伏」、
「得果」的過程也就是在自他有情身上達到「重開顯」、「倍興盛」。
園地中修學的法門,特色之一就是重視遠離欲,
因為欲能障道,欲能破壞禪定。另外,就是止觀。
一方面多讀、詳細了解修止觀的方法,道理、境界、果報,
一方面投注長時期努力,鍥而不捨地、不畏辛苦地練習、實修。
又加上廣學經論,透徹完整地全面掌握佛法義理。
尤其是 「觀」的鍛鍊,在平時,在禪坐,定境中一再反覆;
淺近的能 「善自憶念,離諸煩惱」;深刻的,如:
不淨觀、無我觀、無常觀、空觀、唯識觀,
乃至一心三觀等等都能引致 「生智」、「斷伏」、「得果」。
因為欲能障道,欲能破壞禪定。另外,就是止觀。
一方面多讀、詳細了解修止觀的方法,道理、境界、果報,
一方面投注長時期努力,鍥而不捨地、不畏辛苦地練習、實修。
又加上廣學經論,透徹完整地全面掌握佛法義理。
尤其是 「觀」的鍛鍊,在平時,在禪坐,定境中一再反覆;
淺近的能 「善自憶念,離諸煩惱」;深刻的,如:
不淨觀、無我觀、無常觀、空觀、唯識觀,
乃至一心三觀等等都能引致 「生智」、「斷伏」、「得果」。
無我則是超越時空的一種平和寬廣,
一切的森羅萬象都能在這裡既消融其紛雜,
而又得到安住、勻稱地舒展。
一切的森羅萬象都能在這裡既消融其紛雜,
而又得到安住、勻稱地舒展。
《金剛經》說: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因此要修無我,要修空觀:我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也如同園丁們精心照顧的最上品種,
所有如理思惟、修行等有為法的轉依,
證得無為法,是此園地的真正風光。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因此要修無我,要修空觀:我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也如同園丁們精心照顧的最上品種,
所有如理思惟、修行等有為法的轉依,
證得無為法,是此園地的真正風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