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   鄲   學   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
                    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
                    低人一等 — 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
                    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
                    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
                    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
                    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
                    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
                    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
                    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
                    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

                    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
                    只好爬著回去了。

                                                             http://www.lifehappy.net/thread-227070-1-1.html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
                     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
                     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
                     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
                     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

                     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
                     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
                     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

                     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
                     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
                     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
                     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
                     最後只有爬著回去。

                     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