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聽 水 無 聲
 
  


唐朝大川普濟禪師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作有許多禪詩,
頗能引人入於禪境,所以多為後人所誦吟,如: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只為轉分明。


我們世間為了互動溝通,必須依於文字或語聲,
就不免在相上執著有黑有白,有青有黃;
以及有鳥聲、水聲、鼓聲等等。

禪者明白文字語言只是互動的設施,不著於色相或聲相,
明白《金剛經》所說「一切相皆是虛妄」,不被外在的相所迷,
猶如火輪,事實上只是一把火在旋轉,人們卻執著真的有火輪。

水聲只是因緣和合,猶如掌聲,是兩掌擊拍所成,
沒有擊掌就不會有聲;「無聲」是不被有聲的相所迷,
知道它只是因緣生因緣滅;從有聲中契應無聲曲,
是禪者的心境。

「近」是由「有相」了達「無相」,
名為「近」。大川禪師還有一首詩能闡明「無聲勝有聲」:


似水如雲一夢身,不知此外更何親;
個中不許容他物,分付黃梅路上人。


人生最珍貴的,莫過於看破色身無常,生命如夢如幻的本質。
若是迷於富貴名利的人生,「清淨的心性」就被覆藏了;
個中不許容他物」指心若有所染著就失去「清淨的心性」。

黃梅」是禪宗五祖;「路上人」是指後來的禪者。
分付黃梅路上人」意謂著告誡後來禪者,
要明白「諸法如幻」,才能契入禪機。


春去花還在」,春天過去了,大家就會覺得春花已謝了,
但是春花可以一直留在人們的心裡;氣候有春夏秋冬,
我們的心並沒有春夏之別,會有差別都是人的分別心所作,
就如人會老,但是心不會老。

人來鳥不驚」,鳥兒會怕人,卻不會怕同類,
因為鳥知道「人鳥」不同類,人是鳥的天敵,
所以鳥會有著分別心;意謂著息了分別心時,
人鳥就無差別了,不會再受驚嚇了。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若能息了分別心,
了解「諸相皆是虛妄」,能夠「心不隨相轉」時,
則所言的「相」,其實就是心性的本身,即相即心,
了無分別;「心性」就能在日用中,處處顯露。

只是人們迷在相上,就迷失了清明的「心性」,
不了解一切事物本身的體性都是「空寂性」,
平等無別,所以在相上執為「實有」,
就如執一把旋轉的火為實有的火輪。

如何言不會,只為轉分明。」分明,就是緊緊執著有遠近、
有色聲、有人鳥、有冬去春來等等分別;當墮在這分別中,
當然不相應「物物體元平」的體性了。

大川禪師還有許多禪詩在為大眾指明「清淨的心性」,如:


不是眾生不是相,春暖黃鶯啼柳上;
說盡山河海月情,依前不會還惆悵。
休惆悵!萬里無雲天一樣。



「清淨的心性」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無人相。
心性雖然無形無相,但是春天的黃鶯在樹上啼時,
正是在妙露「清淨心性」,只是人們無法領會而已。

亦即「心性」雖然無聲無相,
卻能在一切外相中顯露無遺。
「說盡山河海月情,依前不會還惆悵。」


心由境顯,
所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山河大地處處在為我們指明「心性」,
為什麼我們還不能契會呢?


大川禪師又「用心良苦」的說:
休惆悵!萬里無雲天一樣。」

不論會與不會,「清淨心性」都依然不增不減、
不垢不淨,前後清淨一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