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禪 的 入 門 方 便
很多學佛的人,想通過參禪的方法衝破凡聖關,了脫生死累,轉凡成聖,
成為無掛無礙的見道人,證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脫。但是對於參禪怎樣用心、
怎樣體會、怎樣實踐、怎樣參究、怎樣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經祖語裏
去找現成的答案是很難的。
即使有所闡發,也大都是些否定的話。
真是承言者喪,逐句者迷,向上一著沒有你插嘴處,問者給三十棒。
禪師們主張不論禪定解脫,只須自見本性,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凡落言詮皆是錯誤,不疑語句是大危險。起心即乖,動念即錯。
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一佛字,滿面羞慚,念一句佛,漱口三日。
成為無掛無礙的見道人,證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脫。但是對於參禪怎樣用心、
怎樣體會、怎樣實踐、怎樣參究、怎樣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經祖語裏
去找現成的答案是很難的。
即使有所闡發,也大都是些否定的話。
真是承言者喪,逐句者迷,向上一著沒有你插嘴處,問者給三十棒。
禪師們主張不論禪定解脫,只須自見本性,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凡落言詮皆是錯誤,不疑語句是大危險。起心即乖,動念即錯。
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一佛字,滿面羞慚,念一句佛,漱口三日。
如人立在十字街頭,辨不出東南西北,不知道向哪里走才是。
於是就行腳參方,求師問道,想在自己的本分上討個分曉。
但從上各家接引學人的方便卻不相同:有的說當體是,佛不要再參再學,
自然解脫。有的說鼻直眉橫,本來是佛,只要時刻保任便是。
有說萬事無心,只問自己是誰,自然相應。有說空心靜坐,久之必悟。
有說放下一切,穿衣吃飯,脫體現成。有說不染一物,自然成佛。
有說一念淨心,便是參禪。有說只管打坐,終為妙悟。
有說要得妙悟,必須破關。有說參一句話頭,必得開悟。
如此等等,是則俱是,非則全非,弄得想參禪的人,不知所措,
好像呆子似的找不到一個門路。
於是就行腳參方,求師問道,想在自己的本分上討個分曉。
但從上各家接引學人的方便卻不相同:有的說當體是,佛不要再參再學,
自然解脫。有的說鼻直眉橫,本來是佛,只要時刻保任便是。
有說萬事無心,只問自己是誰,自然相應。有說空心靜坐,久之必悟。
有說放下一切,穿衣吃飯,脫體現成。有說不染一物,自然成佛。
有說一念淨心,便是參禪。有說只管打坐,終為妙悟。
有說要得妙悟,必須破關。有說參一句話頭,必得開悟。
如此等等,是則俱是,非則全非,弄得想參禪的人,不知所措,
好像呆子似的找不到一個門路。
禪宗以 “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既是無門,那怎麼透去?
祖師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始終成壞。
這樣說來,大似掉棒打月,隔靴抓癢,永處纏縛,無有出期了。
其實不然,禪雖然深邃,還是有門可入的。
祖師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始終成壞。
這樣說來,大似掉棒打月,隔靴抓癢,永處纏縛,無有出期了。
其實不然,禪雖然深邃,還是有門可入的。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
“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前。”
這是釋迦如來最初成道後的教導,也就是禪的來源和禪的本質。
經文告訴我們像如來那樣的智慧人人本具,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如來是通過修習禪定開悟的,那麼我們只要窮心參究於禪定,
也就會發生無漏的根本智而證得一切智智。
禪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心是什麼?就是禪的體。
所以禪的起源,在於釋尊的正覺,正覺即禪心禪體。
用參究的方法,徹見心的本源,即可得其本旨。
禪宗的本源,是佛的正覺,不在語言文字上,必須領會正覺的意義,以心為宗。
“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前。”
這是釋迦如來最初成道後的教導,也就是禪的來源和禪的本質。
經文告訴我們像如來那樣的智慧人人本具,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如來是通過修習禪定開悟的,那麼我們只要窮心參究於禪定,
也就會發生無漏的根本智而證得一切智智。
禪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心是什麼?就是禪的體。
所以禪的起源,在於釋尊的正覺,正覺即禪心禪體。
用參究的方法,徹見心的本源,即可得其本旨。
禪宗的本源,是佛的正覺,不在語言文字上,必須領會正覺的意義,以心為宗。
“禪” 即梵語 “禪那” 的略語,漢譯為思維修,亦名為靜慮,
是靜止念慮散亂的意思,亦即定慧的通稱。知道了禪的本源和意義,
就會覺得禪門是有方便可入的。
是靜止念慮散亂的意思,亦即定慧的通稱。知道了禪的本源和意義,
就會覺得禪門是有方便可入的。
《傳燈錄》上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對眾皆默然,
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
“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傳付摩訶迦葉。”
這是釋尊與迦葉在拈花微笑、心心交照之間的大法授受,迦葉就成為傳燈的第一祖。
這樣的傳授,完全是公開的授受,絕無一絲一毫的神秘之處。
如果說它是神秘,無非是教外別傳,以心傳心而已。
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
“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傳付摩訶迦葉。”
這是釋尊與迦葉在拈花微笑、心心交照之間的大法授受,迦葉就成為傳燈的第一祖。
這樣的傳授,完全是公開的授受,絕無一絲一毫的神秘之處。
如果說它是神秘,無非是教外別傳,以心傳心而已。
自此二十八傳至菩提達磨,自印度來中國宣導不涉名言、不曆修證、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的禪法,是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他在《血脈論》裏說:
“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
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 即心是佛,無心是道。”
我覺得這兩句話可以作為參禪的入門方便。
禪是心宗,必須體會心的正覺,才能悟得即心是佛,唯證乃知。
眾生的心,都是妄想,只有斷除妄想徹底無心,才能通達即心是佛。
大死一番而後大活,無心而後真心現前,心與法界,共同一體,無掛無礙,
智境雙忘,脫體無依,無依亦不存,方是大解脫之時。
見性成佛的禪法,是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他在《血脈論》裏說:
“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
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 即心是佛,無心是道。”
我覺得這兩句話可以作為參禪的入門方便。
禪是心宗,必須體會心的正覺,才能悟得即心是佛,唯證乃知。
眾生的心,都是妄想,只有斷除妄想徹底無心,才能通達即心是佛。
大死一番而後大活,無心而後真心現前,心與法界,共同一體,無掛無礙,
智境雙忘,脫體無依,無依亦不存,方是大解脫之時。
馬祖道一示眾說:“ 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云: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云: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
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
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云: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云: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
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
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
馬祖這段教導,對於即心是佛的意思,開示得非常明確。
當時有大梅法常初參馬祖,問:“ 如何是佛?”馬祖答:“ 即心是佛。”
常即領悟,遂到大梅山隱居。
馬祖令僧去問他:“ 得到什麼好處,便在此住山?”他說:
“ 馬大師問我說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裏住。”
僧說:“ 大師近日佛法又別,說非心非佛。”常說:
“ 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來說給馬祖聽,馬祖說:
“ 梅子熟也!”印證法常堅持 “ 即心是佛 ” 是正確的,
馬祖贊許他對禪的認識和參究的工夫成熟了。
當時有大梅法常初參馬祖,問:“ 如何是佛?”馬祖答:“ 即心是佛。”
常即領悟,遂到大梅山隱居。
馬祖令僧去問他:“ 得到什麼好處,便在此住山?”他說:
“ 馬大師問我說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裏住。”
僧說:“ 大師近日佛法又別,說非心非佛。”常說:
“ 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來說給馬祖聽,馬祖說:
“ 梅子熟也!”印證法常堅持 “ 即心是佛 ” 是正確的,
馬祖贊許他對禪的認識和參究的工夫成熟了。
即心即佛是禪宗的根本觀點,是諸大禪師一貫的主張。
如僧法海參六祖慧能,問曰:“ 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禪。
我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說明領悟了即心是佛語,就能大徹大悟,直到不疑之地,解脫自在。
特別是 “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 ,值得參禪者深思體會,不要放過。
如僧法海參六祖慧能,問曰:“ 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禪。
我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說明領悟了即心是佛語,就能大徹大悟,直到不疑之地,解脫自在。
特別是 “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 ,值得參禪者深思體會,不要放過。
即心即佛既是參禪最好的入門方便,用什麼方法去參究,
才能真正證得即心即佛呢?古德說:“ 即心即佛,唯證乃知。”
不是嘴上說說就能真正了知的。
成佛實際上是以根本無分別智親證實相。實相就是無相之相。
親證無相,刹那間是智境冥合,能所雙忘,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這樣的境界,絕不是有分別心能通能證的。
因此,我覺得古德所謂 “ 無心是道 ” 的說法,是正確的方便法門。
如黃檗答僧問時就說:“ 即心是佛,無心是道。”達磨傳心給二祖慧可時說:
“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是徹底的無心。
所謂無心者,非無真心,而是沒有一切雜念妄想,只有孤明歷歷的心。
才能真正證得即心即佛呢?古德說:“ 即心即佛,唯證乃知。”
不是嘴上說說就能真正了知的。
成佛實際上是以根本無分別智親證實相。實相就是無相之相。
親證無相,刹那間是智境冥合,能所雙忘,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這樣的境界,絕不是有分別心能通能證的。
因此,我覺得古德所謂 “ 無心是道 ” 的說法,是正確的方便法門。
如黃檗答僧問時就說:“ 即心是佛,無心是道。”達磨傳心給二祖慧可時說:
“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是徹底的無心。
所謂無心者,非無真心,而是沒有一切雜念妄想,只有孤明歷歷的心。
六祖說:“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就是無一切念,一切處無心,對一切境界不動不起,無念時即真念,
一切處無心,六根即無染,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即稱無念。
入佛知見複從何建立?從無念立。如《維摩經》說:“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所謂 “ 無相為體 ” ,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在無相中不分別是佛是眾生,
若起分別,即見相取相,不見法界平等相。真如佛性,本來無相。
所謂 “ 無住為本 ”,無住即實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
《維摩經》文殊師利問顛倒想孰為本?維摩大士答曰:“ 無住為本 ”。
所以六祖說:“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無念就是無一切念,一切處無心,對一切境界不動不起,無念時即真念,
一切處無心,六根即無染,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即稱無念。
入佛知見複從何建立?從無念立。如《維摩經》說:“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所謂 “ 無相為體 ” ,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在無相中不分別是佛是眾生,
若起分別,即見相取相,不見法界平等相。真如佛性,本來無相。
所謂 “ 無住為本 ”,無住即實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
《維摩經》文殊師利問顛倒想孰為本?維摩大士答曰:“ 無住為本 ”。
所以六祖說:“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明白了祖師否定無心是道的意趣,還是扶著這根拐棍去努力用功,猛參實究。
黃檗說:“ 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
非菩提道。”向外求佛,著相修行,那就永遠求不到佛,修不了真正清淨的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對境心不起,主要在忘心,如果不忘心,對境必著相,
無相的一真法界,怎麼會現前呢?所以欲忘境最好是忘心。
但用功人往往不敢忘心,恐怕忘心落空,無撈摸處。
不知空本無空,無念之時,正是孤明的心,保護孤明,就是修禪最好的一著子。
這個方法要求學人,對已經生起的心,不讓它繼續生;對未生起的心,
不讓它生起。不續前,不引後,中間自孤。
黃檗說:“ 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但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
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現在事念念不停,不要把捉。
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愛憎心,現在心自絕。
於三世事不生心,則心忘境自空。
黃檗說:“ 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
非菩提道。”向外求佛,著相修行,那就永遠求不到佛,修不了真正清淨的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對境心不起,主要在忘心,如果不忘心,對境必著相,
無相的一真法界,怎麼會現前呢?所以欲忘境最好是忘心。
但用功人往往不敢忘心,恐怕忘心落空,無撈摸處。
不知空本無空,無念之時,正是孤明的心,保護孤明,就是修禪最好的一著子。
這個方法要求學人,對已經生起的心,不讓它繼續生;對未生起的心,
不讓它生起。不續前,不引後,中間自孤。
黃檗說:“ 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但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
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現在事念念不停,不要把捉。
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愛憎心,現在心自絕。
於三世事不生心,則心忘境自空。
南嶽懷讓禪師禮拜六祖,六祖問他什麼物、恁麼來?懷讓答曰:
“ 說似一物即不中。”問:“還可修證不?”答:
“ 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祖曰:
“ 只此不染汙,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馬祖示眾也說:
“ 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為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無捨,
無斷常,無凡無聖。” 虛靈本心無物可比,所以說似一物即不中。
此虛靈的本心,不可染汙,不必另用心修行,只對孤明歷歷的心
加以保任護持,令不染汙即是。
“ 說似一物即不中。”問:“還可修證不?”答:
“ 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祖曰:
“ 只此不染汙,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馬祖示眾也說:
“ 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為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無捨,
無斷常,無凡無聖。” 虛靈本心無物可比,所以說似一物即不中。
此虛靈的本心,不可染汙,不必另用心修行,只對孤明歷歷的心
加以保任護持,令不染汙即是。
無心者,即是內照反省,一念觸境生心,就是生死,離境無生滅,就是解脫。
一念無心,凡夫等佛,煩惱即菩提。六祖說:“ 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此是
“ 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
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
參禪貴實踐,即真參實悟;多知多解,翻成壅塞。
但銷溶凡情聖解,都無依執,心如虛空,離有無諸去,到此無棲泊處,
即是行諸佛路,無所住而生其心。古人道:
“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若不會此,縱是多知勤苦,草衣木食,
不識自心,儘是邪行。
一念無心,凡夫等佛,煩惱即菩提。六祖說:“ 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此是
“ 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
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
參禪貴實踐,即真參實悟;多知多解,翻成壅塞。
但銷溶凡情聖解,都無依執,心如虛空,離有無諸去,到此無棲泊處,
即是行諸佛路,無所住而生其心。古人道:
“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若不會此,縱是多知勤苦,草衣木食,
不識自心,儘是邪行。
最後,借永嘉禪師的一個頌文,幫助參禪者時刻檢驗用心之正確與否。
偈曰:“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黃龍死心禪師說:“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黃檗斷際禪師說: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禪,重在真參實悟,
上來閒扯葛藤,以死法給人,
自感慚愧,應該痛杖三十棒!
偈曰:“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黃龍死心禪師說:“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黃檗斷際禪師說: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禪,重在真參實悟,
上來閒扯葛藤,以死法給人,
自感慚愧,應該痛杖三十棒!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