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心用
即不作意,而自圓成其覺明、觀照之用,
其如虛空,能包納萬物而不動;
而意識的起落,卻如浮雲般地生幻起滅。
覺明觀照之心,又如大海;
而意識的浮動,乃如浪花起落,稀稀疏疏。
故必待此時,才能真體驗到「真心為何?」,
及真鑑別於「妄識為何?」
所以當我們把我執的末那消除之後,
即能不作意,而自圓成於真如心覺明、觀照之用。
為什麼呢?因為真心本來如是也。
這覺明的觀照,就像虛空,能包納萬物而不動。
故這時,既可返觀於身體的存在、外塵的變化,
也可以覺察到意識的起落。
但這意識的起落,卻非妄識也。
以如對塵相,因作意而起執著,則稱為妄識。
反之,只覺察到心相的存在變化,卻唯意識也。
所以雖證得真如心,還是不妨有意識的起落。
但意識的起落,乃像虛空的浮雲一般,幻起幻滅。
或來或去,或多或少,而虛空總是一樣。
故並不需要捨掉浮雲,才能見到虛空。
或者再用另一種比喻:
真如心的覺明觀照,乃像大海。
而意識的現行,卻像浪花一般,
稀稀疏疏、起落不定。
所以能真體驗到真心的覺明觀照,
不動不轉者,乃稱為見性。
而見性後,也才更能分辨「真跟妄」的差別:
不為有相或無相,而在於「是否作意」?
或起不起我執而已!
這也就說,我認為真正的默照禪,
是見性開悟後的境界;
從證得真如心,而自然現起默照的功德。
至於未見性開悟的人,唯從「默」的功夫去著手,
從剝捨妄相而能見性。反之,如剛開始用功,
就想在「照」上得受用,這反是南轅北轍了。
所以雖佛法論究到最後,一定是妙有的境界;
但如不透過真空的體驗,即想契入妙有的境界,
乃不可能也。
菩薩重因,凡夫重果。
重因故,應求先契入真空的修證;
而重果者,卻一心巴望妙有的境界。
於是以不從因地上用功,故對妙有頂多是霧裡看花,
而絕不可能真體驗到默照的禪境。
所以默照,有沒有成就?就看他:
是否真體驗到真如心了?
如未體驗到,則即使境界再開通遼闊,
終究是外道禪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