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見 ─ 是輪迴的根本


   

 
解脫是要解脫什麼?用什麼原理來解脫呢?
《圓覺經》說︰「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解脫也就在解脫「愛渴」的執著。

《阿含經》說︰
「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一切輪迴在於「無明」,愛渴的生起就是由無明所推動。
然而無明的推動力由那兒來呢?

由「顛倒見」來,即是執著無常為常、執著現象為實有、
執著四大為實我、執著有我所愛、所憎的。
這執著實有的根本的顛倒見,就是來自於「自性見」的錯覺。
「自性見」就是不知道所執的一切都只是如幻的緣起有,
不知道現象沒有實質的自性本質,所以才緊緊的執為「實有感」。
因此,解脫的關鍵於能否觀察到自心的「自性見」;
若是能夠覺察到妄執的「自性見」,也就能知道解脫的方向了。

自性見

「自性」是指事物不依緣起就能自己存在,
本身具有不變異的實質性質,有固定的本質性,
含有自有、獨一、永恆的性質;
或說有事物的最小單元,都是自性同義。

「自性」的反義詞是「空性」。
所謂「空性」就是沒有實體性,現象必須依於緣起才能存在;
凡是架構在因緣上的,就沒有不變的自體性,
會隨著因緣的變異而改變性質,稱為「性空」。
一切存在的現象或物質,都依於因緣所生,
會隨著外在因緣不斷的變化,沒有不變、永恆的性質,
稱為「緣起性空」。

「緣起」與「自性」無法並存,只要是緣起的,就一定無自性;
有自性就不是緣起。

世間的名言是互相溝通的工具,必須有它的固定性質,
才能正確的作為溝通的平台。比如說「我要喝水」,
絕不會變成「生火取暖」。世間名言有它的自有性質,
火有熱性、水有濕性;我們要能明白名言自性是安立的假名,
是方便措施,才不會將名言執為「自性見」。

有情眾生執著自己四大假合的色身為我,小心的保護它不受傷害,
時時會注意有沒有生病,也會為著它作長遠的打算。
這個「我」在觀念裡是實有的,這個實有感,即是「人我自性見」。
執著六根與六塵相觸的十二處、十八界現象為實有,稱為「法我自性見」;
比如:看到鑽石或聽到熟悉的香,不能從中正見「因緣生」而執著實有感;
或者認為這樣的看法才是唯一正確的,在「觀念」上執著實有見,
都稱為「法我自性見」。

自性見是幽深難明的執見觀念,常言「我思故我在」,
有思惟時,直覺到有「我」的感覺在思惟,
這個「我」的實在感,就是「人我自性見」。
或突然想起我今天必須要去一趟銀行;或者覺得我今天不舒服;
「我」的概念就會浮現上來。

從「我」的概念中,就會生起「我所」討厭、「我所」喜歡,
會有一個很實在的「我」在感覺喜歡或討厭,有這實實在在、
清清楚楚的感覺,本質上就是實有感的自性見。

人我自性見

當我們聽到吵架聲,若事不關己,可以不必理會,
頂多只是覺得聲音很吵。然而事不關己則已,若是所罵的是自己,
眾生就會生起「你怎麼可以罵我?」本來事不關己的聲音,
可以清楚的明白是因緣生的;被罵時,就會在聲音之外執著有個「我」被罵,
「我」的自性見就生起了。由六根對六塵,產生的覺受,
不論是樂受、苦受,或無記,本來只是五蘊依因緣而起的作用,
由於心執著樂受,就會生起「揚棄苦受」的意念,就會生起了愛憎分別,
心就在五蘊之外,執著有「人我」與「聲音」的自性見。

這個「我」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一切「受」都隨著五蘊不斷的在遷變,
那來有個不變的主體—「我」呢?

有了「我」,「我所」就會隨之展開來;
生活中根境相觸產生的感受與知覺,剎那剎那皆隨著外在時空不斷的在變遷:
前一秒的知覺感受,不同於後一秒的知覺感受。就如「我思故我在」的自我,
在思考的過程中,心念剎那不停的生滅,那會有不變異的五蘊呢?

自我不可得,何來我所?亦即沒有我,那會去分別被罵聲?
所以智者在緣起現象中,觀看世間的現象「唯見緣起」,不見有「我」。
就如《中論》說:「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滅我我所故,我執得永息。」
能觀五蘊空時,我的主體與我所擁有的一切概念將會止息,證入「無我」智。

觀察自性見

破除自性見要怎麼觀察才是善巧方便?
自性見隱晦難明,要清楚的見到我執的自性見,最容昜觀察到的,
莫過於先從生起強烈「我執」的現象中觀起:黑白顏色越是強烈對比,
越能明顯的分明二者。比如想起念念不忘的親人、或者非常憎恨某人,
從這個明顯的愛憎情境中,比較能明確的觀察到「我與我所」的情境。

「我」與「我所」之境的存在,即是所謂「二元對立」,
只要二元實有的概念尚存在,「執」的習性就隨之存在,
「自性見」的偏見也就存在,儘管它是隱晦難明。

空觀

「自性見」與「空性見」二者是相反詞;
而「空觀修習」是洞觀現象是緣起性空的「空性見」;
澈觀現象因緣生的「空性見」,稱為「空觀」;
「空性見」是瓦解「自性見」的鑰匙。

在生活上,六根必須對外境了別六塵來產生種種識別。
若是沒有「般若空慧」,在六根對六塵的當下,
心念會立即執著外境為實有,當下迷失在「自性見」的無明妄想中。
「空觀」就是在六根對境時,觀照外境是因緣生的本質,
在對境中,明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緣起實相」。

「自性見」必須依於存在才能觀察到,
比如執著執著色香為實有感時,即是執著「色香」實有自性;
而存在的感受,乃是依於根、境、識和合所產生的五蘊作用;
不能了知五蘊因緣生,就會在五蘊之外錯覺有一個「我」與
「我所」的實在感。

比如聽了這首音樂,心中感到好聽;
透過耳根與音樂,才有好聽的心識。
亦即經過六根中的耳根,在根境相觸下,
產生「覺受」,覺受存在心中,當想起過去聽過這首歌,
即是執著這首歌的實有性了。

透過空性的智慧,照見「我」乃因緣生,歌聲乃因緣生,
當下瓦解「我與歌聲」的實有感,即是照見五蘊皆空。

中道觀

佛陀對世間眾生會說有輪迴、有涅槃、有世俗諦、有勝義空。
這個「勝義空」是引導方便,乃依於世俗諦的相對所安立。
一旦依於「勝義空」而證得涅槃,則一切名言戲論都將止息,
也無所謂「畢竟空」。若執著「畢竟空」才是究竟,
就成了法我自性見了;如《中論》說: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有人執著「空性」是解脫煩惱的智慧,
會誤以為「畢竟空」是佛法的最終旨意。
知見一旦這樣的認定,「法我自性見」就油然的由隱晦中升起。
只要心存有:此法是究竟解脫、彼法是不究竟解脫或認為此是不二、
此是無等智等等,也就陷在「分別法執」的自性見中,
跳不出「法執」的桎梏。
 
佛陀為了免於眾生執著有「畢竟空」,而說「諸法乃非有、非空」,
這個「非」是止息、超越、不執。說非有、非空,
無非是在排遣眾生執著畢竟空。佛陀亦會為懼入空性者,
或執著畢竟空的眾生廣說「佛性不生不滅」;
會生滅的是由緣起產生的現象,而眾生本然具足佛性,
則是不生不滅。

這不隨因緣生滅的佛性,
即是「勝義有」或說「妙有」,
亦是所謂「不空如來藏」。

若是有人執著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清淨如來藏」是實有,
也一樣被名相所困,形成「法我自性見」了。
聖者為了遮遣「執著勝義有」,而說「諸法即有即空」。
不論說「諸法乃非有非空」或「即空即有」,
無非是依於方便,引導眾生契入於「空有不二」的中道觀。
《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空與有」是相依相成;又說: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緣起開顯了空,緣起本身即是空;
名言依於緣起,所以名言即是空。
空無礙緣起,無礙「假名有」,空與緣起乃相依相成,
能明白「相依相成」即能不執一邊:
若是執空或執有,就存有「法」的自性見。


http://tw.myblog.yahoo.com/yu-er/article?mid=1954&prev=1964&next=1886&l=f&fid=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