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僧 捲 簾
清涼.大法眼禪師因僧齊前上參,
法眼以手指簾,時有二僧同去捲簾。
法眼曰:「一得一失。」
無門曰:「且道:是誰得誰失?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
便知清涼國師敗闕處然雖如,切忌向得失裡商量。」
便知清涼國師敗闕處然雖如,切忌向得失裡商量。」
頌曰:「捲起明明徹太空,太空猶未合吾宗。
爭似從空都放下,綿綿密密不通風。」
這是《無門闗》裡的一則公案。
清涼院的法眼禪師,在修行僧前去訪時,
默然無語以手指著窗簾,在場適有兩位僧人便同去捲簾,
法眼禪師卻說:「一得一失」。
清涼院的法眼禪師,在修行僧前去訪時,
默然無語以手指著窗簾,在場適有兩位僧人便同去捲簾,
法眼禪師卻說:「一得一失」。
公案中並沒有指出誰得誰失。
事實上,這兩位僧人在起身前去捲簾時,便起了「用」,
凡是一落入「用」,便是相對法,便有得與失之分別。
這裡的得與失,是好與不好的意思,並非開悟或未開悟。
事實上,這兩位僧人在起身前去捲簾時,便起了「用」,
凡是一落入「用」,便是相對法,便有得與失之分別。
這裡的得與失,是好與不好的意思,並非開悟或未開悟。
無門禪師將此公案解說:「且說說看,是誰得是誰失?」
若向這裡悟去(按,一隻眼是悟眼,兩隻眼是肉眼),
便知道法眼禪師所留正的破綻(敗闕處)。
這破綻便是讓人知道一落於「用」,
便入於相對法,有得有失,有好有不好。
若向這裡悟去(按,一隻眼是悟眼,兩隻眼是肉眼),
便知道法眼禪師所留正的破綻(敗闕處)。
這破綻便是讓人知道一落於「用」,
便入於相對法,有得有失,有好有不好。
所以,法眼禪師的破綻,正是為我們開了一條向上之路,
亦即它為我們指明迷津。
無門禪師又說「切忌向得失裡商量」,意思是說:
不要拿「得」與「失」作比較,一作比較,便又落入分別的邊見。
亦即它為我們指明迷津。
無門禪師又說「切忌向得失裡商量」,意思是說:
不要拿「得」與「失」作比較,一作比較,便又落入分別的邊見。
捲起遮蔽的竹簾,則天空清晰可見,
習禪的首要便是要體悟這種真空無相(徹太空)的心境,
但是即使是晴朗如徹的天空,仍不敵禪宗的真實境;
換句話說:
如果執著於這種什麼都空、什麼都的境,
便執於「空相」,並不是真正的開證悟。
而所謂「從空都放下」,並不是再把簾子放下,以隔絕外緣,
這樣便是「逃空」,其實逃空仍為「空」所轉,
仍為空所縛;真正的證悟是連「空」的念頭都放下,
讓外境和內心都一起「空」掉。
所謂「返觀內照」,
是在自己心地上作功夫,
使外空內也空,
便能達到「綿綿密密不通風」,
亦即工夫成熟,使心地完滿無漏,
綿密不使通風,綿密無漏之境。
是在自己心地上作功夫,
使外空內也空,
便能達到「綿綿密密不通風」,
亦即工夫成熟,使心地完滿無漏,
綿密不使通風,綿密無漏之境。
佛教有「無漏智」,亦即證見真理,
遠離一切煩惱過非之智慧。
二僧捲簾,徹見太空,
此是外空,是外在境界之空,
是對外不起念,不為外境所染。
但禪的真境,則是空諸所有,
連內心的「空」念也要一起空掉,
達「內外皆空」,當功夫成熟,心地完滿無漏時,
即得完滿無漏之「無漏智」。
遠離一切煩惱過非之智慧。
二僧捲簾,徹見太空,
此是外空,是外在境界之空,
是對外不起念,不為外境所染。
但禪的真境,則是空諸所有,
連內心的「空」念也要一起空掉,
達「內外皆空」,當功夫成熟,心地完滿無漏時,
即得完滿無漏之「無漏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