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論)
      
東晉 僧肇【物不遷論】之思想 
     
作者:劉貴傑





二乘  空觀,唯在無我
大乘  空觀,無法不在
以無法不在,故空法亦空

聲聞乘與緣覺乘之修行人,
以否定物質性之實在自體 ─ 無我,即稱為空。
 
菩薩法門則不若小乘之偏空,
既不執有,亦不滯空,
乃「空」「有」相印、
「空」「有」互融之究竟空寂。

僧肇云:
「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
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
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
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
  
小乘行人雖知諸法由緣而生,
並無實體可言,故名為空,
然仍未能空「空」,未能泯合「空」、「有」,
不滯「空」「有」,唯不執於有,不滯於空,
即有即空,即空即有,方為究竟空義。

僧肇云:「處有不染有,在空不染空」。       
「以空智而空於有者,即有而自空矣。
豈假摒除然後為空乎」。       
 
在「有」不為「有」所縛,
在「空」不為「空」所迷,

故以般若智慧觀照事物,
則事物當體即空,
並非摒除外界事物,
方名為空。

且對現象界之存有不起貪戀,
對本體界之空境不起執著,始稱為空。
故知僧肇不離空而言有,不離有而談空,
可謂「即有即空」之般若空觀。
 
僧肇復云:

「色即是空,不待色滅,然後為空」。
     
其次,就「空」之立場而論,
萬物原無差異,本即自性空寂,

僧肇謂:
 
「至人通神心於無窮,
窮所不能滯;
極耳目於視聽,
聲色所不能制者;
豈不以其即:萬物之自虛,
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至人以其超絕之智慧,探究無窮之領域,
而不受任何事物所滯礙,
盡耳目與外界接觸,而不為聲色所迷惑;
至人之所以能夠如此,乃因其視萬物本自空寂虛無,
不起執著,故其精神不受外物干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