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假借牛為心性的意象牧牛牧心
      以找回久已迷失的自我本性……。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詩人善取柳、竹、鳥、馬、月、石、山水,
      乃至黃昏、夢境為意象,將之擬人化、象徵化,對應自己的人格情趣

      譬如李白筆下的陸游詩中的,仿佛詩人自己的化身;
      提起菊花,便聯想起陶淵明繁華落盡見真淳”的身影。

      佛教喜以蓮華為象喻,譬如眼睛清淨無染如蓮目,辯才無礙為舌燦蓮華,
      涅槃境界無漏無住如蓮華“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甚至取蓮華“ 因果同時 ”的妙意為經典名稱「妙法蓮華經」。

 

      相對於植物的蓮華禪宗則假借心性的意象牧牛牧心
      以找回久已迷失的自我本性

      南嶽懷讓曾以磨磚作鏡,來點撥他的弟子馬祖道一,成佛不止於形體打坐。
      譬如牛拖車,車不行,打心之牛,而非身之車。

      壇經:“ 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見本性不亂為「。”
      又說:“ 行住坐臥,常行直心 ”便是一行三昧(禪定)。

      身為車,為客體;心為牛,為主體
      禪定要在心地上用功夫,而不僅僅是身體形骸的枯坐
      所謂“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

 

      遺教經云:“ 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心如同尚未馴順的野牛,四處奔竄,踐踏水草良苗。

      如何調伏這頭水牯牛,宋代廓庵禪師以「十牛圖頌」,
      將心性修成分為十個歷程

      一、尋牛:“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nb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