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觀 呼 吸 法 門(Vipassana)
【觀呼吸】
—覺知入出息的修習方法,
是一種適合所有性格的人修行的方式。
如果一個人修習觀呼吸;他可以獲得平靜的生活;
他可以克服邪念和種種不好的狀況;
他的身心不會煩躁不安;
他的身心不會煩躁不安;
他可以深入體證智慧與解脫。
佛陀自己也修習觀呼吸。
而且觀呼吸本身就是一種可以達到究竟解脫的修法,
而且觀呼吸本身就是一種可以達到究竟解脫的修法,
並不需要再增添任何東西來使它圓滿。
這種觀呼吸的修法可以用來「修習禪定」,
或者是用來「內觀實相」。
第一個方法:
吸入呼出,氣息進出時會接觸到鼻端、上嘴唇或是這個範圍的某個部位,
將心固定在這個接觸點上,數著氣息進出的次數。這是第一個方法。
再吸入呼出,將心固定在氣息的接觸點上,清楚了知氣息的長短。
將心固定在這個接觸點上,數著氣息進出的次數。這是第一個方法。
再吸入呼出,將心固定在氣息的接觸點上,清楚了知氣息的長短。
第二個方法:
氣息長時,知道是長的氣息;氣息短時,知道是短的氣息。這是第二個方法。
第三個方法:
再次地吸入呼出,將心固定在氣息的接觸點上,清楚地了知氣息的出入,
但是不要跟著氣息進到腹部或是呼出到外面,只是固定在接觸點上,
而清楚了知整個氣息進出的過程。就像鋸子一樣,鋸齒只接觸到木頭上的一點,
但是那個接觸點卻經歷了整支鋸子的長度,因為整支鋸子都經過那一點磨鋸著。
這是第三個方法。
但是不要跟著氣息進到腹部或是呼出到外面,只是固定在接觸點上,
而清楚了知整個氣息進出的過程。就像鋸子一樣,鋸齒只接觸到木頭上的一點,
但是那個接觸點卻經歷了整支鋸子的長度,因為整支鋸子都經過那一點磨鋸著。
這是第三個方法。
☉要注意到:所有這三個方法,禪修者都是專注在氣息的接觸點上,而不在其它地方。
第四個方法:
第四個方法也是如此,吸入呼出,將心固定在氣息的接觸點上,去醒覺氣息的接觸。
不要數息、不必知道氣息的長短,也不用知道氣息的進出。
不要數息、不必知道氣息的長短,也不用知道氣息的進出。
這四個觀呼吸的方法中,前三個是修習禪定的方法,第四個才是內觀的修法。
第一個方法要數息,而數字是一種概念。第二個方法,要去注意氣息長短的形式,而形式是一種形象。
第三個方法,要去注意氣息的進出,這是經由創造進出的觀念而達到的。
概念、形象、觀念都是屬於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事物,因此這些都是屬於「禪定修法」。
只有第四個方法,它只是去醒覺接觸的實相,所以是「內觀修法」。
但是這種修法也可能混雜成禪定的修法。如果禪修者不是直接念住於氣息接觸的醒覺,
而是在心中默念、標記「接觸」的概念,那麼又落入了創造概念、觀念的老毛病,
而變成了在修禪定,不是修內觀了。
心中的默念、標記往往比現象生起的真實過程要慢很多。因此,心無法如實地去觀照這些過程,
而傾向於不斷地介入一些推理的概念,去重新塑造這些已逝去的過程。要跟上這些自然的過程,
禪修者只需要保持念住,這是不難做到的。
先決條件是醒覺;醒覺於接觸或感覺。然後以念住盯牢、看緊這種醒覺。
以念住守護於這種醒覺時,念頭就被鎖在外面而無法闖入。
這樣就沒有機會形成各種概念、想像或觀念。
因此便能直接在這些過程生起的當下,如實地觀照它們,而不受任何雜念的扭曲,
這才是真正內觀的修法。
而傾向於不斷地介入一些推理的概念,去重新塑造這些已逝去的過程。要跟上這些自然的過程,
禪修者只需要保持念住,這是不難做到的。
先決條件是醒覺;醒覺於接觸或感覺。然後以念住盯牢、看緊這種醒覺。
以念住守護於這種醒覺時,念頭就被鎖在外面而無法闖入。
這樣就沒有機會形成各種概念、想像或觀念。
因此便能直接在這些過程生起的當下,如實地觀照它們,而不受任何雜念的扭曲,
這才是真正內觀的修法。
雜念是很容易闖入心中的,種種的觀念和想法正站在門檻上,準備在念住力開始減弱時闖入心中。
想要跟上這些過程、念住於這些過程,唯一的方法就是要非常嚴密地、努力地保持警覺。
想要跟上這些過程、念住於這些過程,唯一的方法就是要非常嚴密地、努力地保持警覺。
禪定 (Samatha)和內觀 (Vipassana)
開發心力的修行方式有兩種,即禪定 (Samatha)和內觀 (Vipassana)。
禪定導致平靜和輕安,而內觀則能啟發對實相直觀的智慧,因此而達到解脫。
禪定與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事物有關,
而內觀卻與事物原本的實相有關。
由於禪定所屬的領域是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事物,
因此能夠達到禪定的修行所緣,也是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事物。
禪定導致平靜和輕安,而內觀則能啟發對實相直觀的智慧,因此而達到解脫。
禪定與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事物有關,
而內觀卻與事物原本的實相有關。
由於禪定所屬的領域是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事物,
因此能夠達到禪定的修行所緣,也是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事物。
即使是在走時想到走,彎腰時想到彎腰,接觸時想到接觸,
這些都是我們為了更容易掌握到各種姿勢的實際現象,而在心中創造出來的概念。
任何我們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事物,都可以作為修習禪定的所緣。
任何我們所塑造出來的現象任何的想法、觀念、思惟和概念,都能導向禪定。
禪定本身並沒有什麼錯,禪定的修習是正當的。甚至有很多理由,使它值得加以推薦。
但是禪定是不同於內觀的。因此想得到禪定成果的人,可以修習禪定;
想要獲得內觀成果的人,就必須修習內觀了。
不管是先修禪定,再轉入內觀;或者是直接修內觀,內觀是遲早都要修的。
到底禪修者想先修禪定,然後再轉為內觀,還是立即修內觀,這是他自己的抉擇。
我身為一個內觀的禪修者,並不應該太過熱心地要他立即做選擇。
這些都是我們為了更容易掌握到各種姿勢的實際現象,而在心中創造出來的概念。
任何我們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事物,都可以作為修習禪定的所緣。
任何我們所塑造出來的現象任何的想法、觀念、思惟和概念,都能導向禪定。
禪定本身並沒有什麼錯,禪定的修習是正當的。甚至有很多理由,使它值得加以推薦。
但是禪定是不同於內觀的。因此想得到禪定成果的人,可以修習禪定;
想要獲得內觀成果的人,就必須修習內觀了。
不管是先修禪定,再轉入內觀;或者是直接修內觀,內觀是遲早都要修的。
到底禪修者想先修禪定,然後再轉為內觀,還是立即修內觀,這是他自己的抉擇。
我身為一個內觀的禪修者,並不應該太過熱心地要他立即做選擇。
孫倫禪師曾說:每個人應該做他想做的事。
做他想做的,就不致於會給他帶來困擾。
問題是:如果我們通常就製造行走、彎腰、接觸的概念來幫助我們更容易了解身體的各種姿勢;
如果我們的心總是傾向於創造想像和觀念,我們可能如實地觀照實相的種種過程嗎?
是否可以不必套上種種的觀念來瞭解這些過程呢?答案是:
如果一定要借助觀念和思想來瞭解這些過程的話,
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直接地掌握這些過程,
那也就永遠無法獲得解脫智慧而達到解脫了。
但是,要直接地、如實地掌握實相的過程是有可能的。
那就是內觀獲得直觀的解脫智慧。
如果我們的心總是傾向於創造想像和觀念,我們可能如實地觀照實相的種種過程嗎?
是否可以不必套上種種的觀念來瞭解這些過程呢?答案是:
如果一定要借助觀念和思想來瞭解這些過程的話,
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直接地掌握這些過程,
那也就永遠無法獲得解脫智慧而達到解脫了。
但是,要直接地、如實地掌握實相的過程是有可能的。
那就是內觀獲得直觀的解脫智慧。
【孫倫禪師】
孫倫禪師,大家之所以這樣稱呼他是因為他來自中緬甸靠近敏建縣孫倫村的洞窟寺院。
他生於一八七八年本名毛喬定(MaungKyawDin,註:由於在緬甸,男眾皆冠稱「烏」,因此以下皆稱呼烏喬定)。
他曾到迥寺院的學校上過學。
他生於一八七八年本名毛喬定(MaungKyawDin,註:由於在緬甸,男眾皆冠稱「烏」,因此以下皆稱呼烏喬定)。
他曾到迥寺院的學校上過學。
但是,他連學校所教的,最初級的大吉祥經(MahaMmglaSutta)的渴頌都沒有學會。
十五歲時,他在敏建縣府的辦公室擔任工友。他和同村的馬雪宜(MaShweYi)小姐結婚。
三十歲時辭職,回到家鄉當農夫。他發現當別人收成不好時,他的收成卻特別好。
十五歲時,他在敏建縣府的辦公室擔任工友。他和同村的馬雪宜(MaShweYi)小姐結婚。
三十歲時辭職,回到家鄉當農夫。他發現當別人收成不好時,他的收成卻特別好。
一九一九年,當地發生傳染病,但是他的農作物卻依舊豐收。緬甸的鄉下人有一種迷信的觀念:
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的財富突然快速增加的話,那麼他很快就會死亡。因此,他很焦慮,便去找人算命,
算命先生告訴他:有一個兩隻腳的眾生,即將離開他家了。
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的財富突然快速增加的話,那麼他很快就會死亡。因此,他很焦慮,便去找人算命,
算命先生告訴他:有一個兩隻腳的眾生,即將離開他家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快死了。在感到非常恐懼之下,烏喬定決定做一次大布施。他在他家門前搭起了大棚子,
一連三天邀請大家來他家用餐。第三天,有位磨坊職員,名叫烏巴山(UBaSam),不請自來地參與這個盛會。
他談到有關內觀的修行。烏喬定聽了這些話之後,內心大為所動,那天晚上徹夜輾轉難眠。
他很想進行內觀的修習,但是由於知道自己缺乏對於經典的認識,因此而不敢啟齒。隔天,他問烏巴山,
如果一個人對經典一竅不通的話,可以修內觀嗎?烏巴山告訴他,修習內觀並不需要教理的知識,
只需要深厚的興趣和勤奮的精進。他教烏喬定修習觀呼吸。從那天開始,只要一有空閒,他就注意自己的呼吸。
有一天,他遇到另一位朋友烏雪婁 (UshweLoke)告訴他,只是注意呼吸是不夠的,還要注意氣息與鼻端的接觸。
一連三天邀請大家來他家用餐。第三天,有位磨坊職員,名叫烏巴山(UBaSam),不請自來地參與這個盛會。
他談到有關內觀的修行。烏喬定聽了這些話之後,內心大為所動,那天晚上徹夜輾轉難眠。
他很想進行內觀的修習,但是由於知道自己缺乏對於經典的認識,因此而不敢啟齒。隔天,他問烏巴山,
如果一個人對經典一竅不通的話,可以修內觀嗎?烏巴山告訴他,修習內觀並不需要教理的知識,
只需要深厚的興趣和勤奮的精進。他教烏喬定修習觀呼吸。從那天開始,只要一有空閒,他就注意自己的呼吸。
有一天,他遇到另一位朋友烏雪婁 (UshweLoke)告訴他,只是注意呼吸是不夠的,還要注意氣息與鼻端的接觸。
烏喬定就這樣開始修習,覺知氣息的接觸。隨著他的修習愈來愈密集時,他不僅覺知氣息的接觸;
割玉米穗梗時,也覺知手與手柄的接觸;汲水時,覺知手與繩子的接觸;走路時,覺知雙腳與地面接觸。
做每一件事時,他都試著對接觸保持醒覺。放牛時,他就坐在樹下練習觀呼吸。
在修習當中,他開始看到有顏色的光和幾何圖形。雖然他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是他覺得這是他修行的成果。
這項成就大大地鼓舞他,使他更精進修習,修行更加精進,苦受也就更加強烈,但這卻嚇阻不了他。
他相信,這都是他修行的成果。如果想要有進一步的成果,就要克服苦受並超越它。
所以,他更加努力,發展出更嚴密的念住,直到他克服了苦受,而進入更高層次的修行境界。
割玉米穗梗時,也覺知手與手柄的接觸;汲水時,覺知手與繩子的接觸;走路時,覺知雙腳與地面接觸。
做每一件事時,他都試著對接觸保持醒覺。放牛時,他就坐在樹下練習觀呼吸。
在修習當中,他開始看到有顏色的光和幾何圖形。雖然他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是他覺得這是他修行的成果。
這項成就大大地鼓舞他,使他更精進修習,修行更加精進,苦受也就更加強烈,但這卻嚇阻不了他。
他相信,這都是他修行的成果。如果想要有進一步的成果,就要克服苦受並超越它。
所以,他更加努力,發展出更嚴密的念住,直到他克服了苦受,而進入更高層次的修行境界。
經過這樣一番精進的修習之後,在一九二0年的年中,他證得了初果。第二個月證得二果。第三個月證得三果。
這時,他要求妻子讓他出家。經過多次的反對之後,他太太終於同意了。雖然如此,但仍然要求他,出家之前要幫
這時,他要求妻子讓他出家。經過多次的反對之後,他太太終於同意了。雖然如此,但仍然要求他,出家之前要幫
她種最後一次的碗豆。然而,當烏喬定在農田播種時,卻生起了強烈的心願,想要捨離這世間的一切。
於是他把牛放走,將牛軛掛在樹上。
然後,他到村子的寺院,請求那裡的和尚,讓他剃度當沙彌。受戒之後,也就到附近的山洞中精進地修行。
直到一九二0年十月,他證得了最究竟的阿羅漢果。他的成就很快地便在出家眾當中傳揚開來,很多比丘都來考問他。
雖然他幾乎不識字,但是,他的回答卻令最有學間的比丘也信服。
縱使他們不同意他的回答,但是將他的回答與經典比對時,卻發主見經與上很多文字的敘述都支持他的論點。
因此,世界各地,很多有學問的比丘都來跟他學習,在他的指導之下修習念住。
於是他把牛放走,將牛軛掛在樹上。
然後,他到村子的寺院,請求那裡的和尚,讓他剃度當沙彌。受戒之後,也就到附近的山洞中精進地修行。
直到一九二0年十月,他證得了最究竟的阿羅漢果。他的成就很快地便在出家眾當中傳揚開來,很多比丘都來考問他。
雖然他幾乎不識字,但是,他的回答卻令最有學間的比丘也信服。
縱使他們不同意他的回答,但是將他的回答與經典比對時,卻發主見經與上很多文字的敘述都支持他的論點。
因此,世界各地,很多有學問的比丘都來跟他學習,在他的指導之下修習念住。
其中包括一位非常飽學多聞的比丘,那翁禪師(Nyaung Sayadaw)在密集的修行後,也證得了阿羅漢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