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行者開悟的次第
一、開悟與證悟
禪宗講開悟與證悟兩者有什麼不同:
證悟與開悟同時,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夠稱得上,他一開悟等於證悟。
一般人在開悟後,如果沒有在色陰魔相、受陰魔相裡面磨,是沒證得空相,
根本沒解脫知見,更無果位可言。
一般人在開悟後,如果沒有在色陰魔相、受陰魔相裡面磨,是沒證得空相,
根本沒解脫知見,更無果位可言。
修行者若打開心扉而開悟,是「初地菩薩」,心眼開了。
從開悟到心清淨,能如如不動,是為「八地菩薩」,
小乘行者即是「羅漢果」。
修行時,從初發心修行,到成果地「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時間很長久;從初發心開始修到開悟,需要一大阿僧祇劫。
以禪宗來講,悟後開始修心清淨,煩惱、六結使慢慢的突破,
至菩薩對法不執著,得不動地果位,又要另一大阿僧祇劫。
至菩薩對法不執著,得不動地果位,又要另一大阿僧祇劫。
阿羅漢可以得我空,還沒有辦法像八地菩薩那樣,可得法空智果,
此是禪宗講的已到重關。
此是禪宗講的已到重關。
禪宗言「不到重關不閉關」,所謂重關,就是已經心入無礙、
無惱的地步,到這時候才可閉關。
閉關做什麼?就是求諸佛菩薩灌頂,去除善惡業異熟識,超出三界,
永出輪迴。而諸菩薩得入金剛如來地後,還有十位階始能證得果地佛,
如釋迦牟尼佛者。
永出輪迴。而諸菩薩得入金剛如來地後,還有十位階始能證得果地佛,
如釋迦牟尼佛者。
金剛十地,由初地、二地、三地到金剛如來十地,才是真正成果地佛。
所以不要常常講證悟,我們只能說開悟,不能講證悟什麼,
若證得我空智,也只到羅漢境界。
所以不要常常講證悟,我們只能說開悟,不能講證悟什麼,
若證得我空智,也只到羅漢境界。
開悟後起修,能證:
三身 ( 法身、報身、化身 );
四智 ( 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 )。
三身 ( 法身、報身、化身 );
四智 ( 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 )。
若也具足圓滿這些,才能稱為果地佛。
我們對開悟境已難以得到,何況是證悟什麼,故修行要有實證的體驗,
不要迷頭認影,妄自錯認境界,自我肯定,以為成佛作祖,豈不成大妄語?
二、禪宗開悟的次第 ─
不要迷頭認影,妄自錯認境界,自我肯定,以為成佛作祖,豈不成大妄語?
二、禪宗開悟的次第 ─
色身上有變化,心地上也會有變化,行者用功法門不一,
念佛、托缽、出坡都可進入,打坐而悟者亦有,但不多,
八萬四千法門皆可成就,不要輕視那一法門。
末法時代眾生業障重,所以要修心中心法,要用大法成就。
行者能見光仍未悟,只到二禪天境界,未到無色界空處定,還有四層才入空。
無色界沒有身,只看到一個心念。
行者能見光仍未悟,只到二禪天境界,未到無色界空處定,還有四層才入空。
無色界沒有身,只看到一個心念。
雖能看到別人肚子裡面的東西,也未悟,還是用色根見性在觀。
開悟是悟心,故入‘覺’結使位,僅能用心感而不是以見相為主,
開悟是悟心,故入‘覺’結使位,僅能用心感而不是以見相為主,
故境界不同,如用五根在看,那是一禪、二禪、三禪的境界。
二禪仍用眼睛,三禪以上才不用眼看,故若眼見有形有相,
不能算真正的開悟,因沒進入心感的境界次第。
二禪仍用眼睛,三禪以上才不用眼看,故若眼見有形有相,
不能算真正的開悟,因沒進入心感的境界次第。
(一)、前言
開者打開心扉,悟者悟見心性、業識,了然悟知體性及業識習氣,
行者開悟剎那,身、心都將起諸多的變化。
器世界已銷殞,六根對六塵卻有些許的陌生,有如初生嬰兒,
初次面對周遭的環境一般。
初次面對周遭的環境一般。
又藏識種子和盤托出,一切種子如瀑流湧現,行者當發覺以往的
修心養性成果,似毀於一旦,潛在的業識習氣毫無來由地於心中復現,
此時又是一個修行的起點,亦是祖師大德所謂實修的開始。
修心養性成果,似毀於一旦,潛在的業識習氣毫無來由地於心中復現,
此時又是一個修行的起點,亦是祖師大德所謂實修的開始。
我們法身被無明窠臼遮蓋住,現在把它打開來,就可以看到自性本心,
好的(菩提自性)也有,壞的(遷流業識)也有,這兩個東西同一體現,
有的人雖然有那個悟境,但為什麼會搞得神經兮兮的,就是智慧不俱足。
好的(菩提自性)也有,壞的(遷流業識)也有,這兩個東西同一體現,
有的人雖然有那個悟境,但為什麼會搞得神經兮兮的,就是智慧不俱足。
自我修行開悟者,有靈知靈覺的心,智慧也具足;而某些因冤親魔境干擾者,
亦有靈知靈覺心,對心的覺知來講,此兩者其實沒有二樣。
亦有靈知靈覺心,對心的覺知來講,此兩者其實沒有二樣。
被冤親魔境搞得氣旺,因非正修行成就的,故會顯得神經兮兮,
因非自己悟入,故般若智慧不起。
因非自己悟入,故般若智慧不起。
而自我開悟的人,他有般若智慧,對於事情的對不對、該不該都很清楚,
更有諸佛、菩薩護持,故言行都不會有問題,也不會以殊能而去造業。
更有諸佛、菩薩護持,故言行都不會有問題,也不會以殊能而去造業。
為什麼自行悟入者,會有世尊的法身加被,釋迦牟尼佛曾經發願,
哪一個人如果到了入地菩薩的境界,世尊就要護持他,
讓他能真正的成就,不為諸魔所害。
世尊以清淨法身,加上身、語、意三化,就可以教導他走出來,
不必到各個處所尋求個別傳授。
不必到各個處所尋求個別傳授。
佛有身化、意化、語化三化的功夫,如果有必要現身時他才會現身,
若應以菩薩身成就者,佛會現個菩薩來化導,沒有必要不現身。
若應以菩薩身成就者,佛會現個菩薩來化導,沒有必要不現身。
世尊會在虛空之間對我們發語,我們就知道該如何做。
比如說現在你心起煩惱境,剛開悟的人,根本智慧不識,
這個摩尼寶珠還不認識它,不大會用它,
比如說現在你心起煩惱境,剛開悟的人,根本智慧不識,
這個摩尼寶珠還不認識它,不大會用它,
但是它會給我們某種程度的定力,八九不離十,不會差得太遠。
此時,世尊就會以語化來提醒你:放下妄心的執著。
當我們的習氣毛病慢慢轉滅後,我們的根本智慧才會完全現起來,
如此再回過來修習世間一切的差別智慧。
如此再回過來修習世間一切的差別智慧。
所以根本智慧先悟到後,也同時得根本定力,
再學習差別智慧得神通妙用。差別智慧未起時,
對世間一切神通、妙觀察智都起不來,
所以正常開悟一定會有智慧,且受諸佛語化,甚至意化,
所以正常開悟一定會有智慧,且受諸佛語化,甚至意化,
意念會控制得好好地,根本不會去犯戒,干擾眾生,甚至走錯路。
此行者都有正知正見,行為中規中矩的。不管出家人、在家居士者,
其行為都不會走錯路,講出來的話大家都認同,只是層次不同而已,
最起碼十善道:
身業不殺、不盜、不淫;
口業不妄、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意業不貪、不瞋、不痴等。
十都沒有犯,有智慧能善觀因緣,不會隨緣去造業。
(二)、經典對開悟的描述
《楞嚴經》中說:破色陰行者身跟心都將起諸多的變化,器世間將銷殞。
為什麼器世間會銷殞?因行者修到動、靜、根三結使破,故五根六塵滅,
當然世界銷殞。
如果還可以眼見山河大地,天宮之美,那是色界天神的修證。
能看到天上哪一天界美麗莊觀,就是與那一天界的眾生有緣。
而菩薩是要超三界,故世界會殞滅。
而菩薩是要超三界,故世界會殞滅。
修到四禪天時,雖能在禪定中見自性,對境不動、一如,
謂心一境性。但因還有身見,色身俱在,故住色界的境界中。
四禪行者要進一步修入無色界時,色身會破滅,無色界行者把身捨棄,
破了色身,法身活起時,只會見一個心,無有色繫縛。
無色界行者無色身、無世界空間,只有一個心,且心是無形無相,
那世界是銷殞了,世間銷殞看不到有一個天宮或一個世界,只有心意念。
那世界是銷殞了,世間銷殞看不到有一個天宮或一個世界,只有心意念。
證到無色界境界時,如果不走佛教的禪,修解脫知見,即會走體悟空無邊、
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天等四空處定的世間禪的非解脫路。
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天等四空處定的世間禪的非解脫路。
無色界行者有緣修佛禪時,就會在此階段修空觀智。
為什麼要修空觀?
因為動、靜、根此三塵執著的毛病,超越後就能法身活,
因為動、靜、根此三塵執著的毛病,超越後就能法身活,
在這時心眼開了,心開之後,就有覺知歷歷的靈通力,
覺知歷歷不修入空,就不能超出三界,隨時還會隨業流轉。
行者證得空之後,就能滅卻一切境,就能超越了劫濁、見濁、煩惱濁,
只是眾生濁與命濁猶待破解。故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種,
後面三個是在修心,所以覺入空後,始悟得空,證得解脫知見。
只是眾生濁與命濁猶待破解。故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種,
後面三個是在修心,所以覺入空後,始悟得空,證得解脫知見。
世間無色界天神不是這樣,它們在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到非想非非想處,但其壽命非常久遠,奈何定力會衰退,最後定力退盡,
還再入輪迴之流。
到非想非非想處,但其壽命非常久遠,奈何定力會衰退,最後定力退盡,
還再入輪迴之流。
無色界世間禪行者證到的空,是心量空如虛空,虛空有多大,
心就可擴大至無邊大的空,而佛禪者所講的空,是對心法能無相應的空境。
無色界天之空無邊處的天神,都在那裡觀‘我的身體沒有了’,
但我心可以擴大到虛空無量無邊,好大好大地在玩此心量,
心可達三千大千世界。
目前科學家對我們所居住的小銀河系世界都還搞不清楚,
何況宇宙內有三千大千個世界。但無色界天神的心量,
真的可以擴展到那麼大,但是擴得那麼大有什麼用?還是沒有解脫知見。
何況宇宙內有三千大千個世界。但無色界天神的心量,
真的可以擴展到那麼大,但是擴得那麼大有什麼用?還是沒有解脫知見。
佛禪是從心地裡去轉業,業能轉時,即是對境的執著,對我的執著、
法的執著慢慢去空掉。故世間禪定與佛禪定之境界不同處要搞清楚,
為什麼修佛禪可以解脫?
修世間禪同樣可以破色身,為什麼世界同樣銷殞,卻沒有辦法解脫?
法的執著慢慢去空掉。故世間禪定與佛禪定之境界不同處要搞清楚,
為什麼修佛禪可以解脫?
修世間禪同樣可以破色身,為什麼世界同樣銷殞,卻沒有辦法解脫?
心只會觀空、觀心、觀所有、觀非想非非想等處,實沒有真正空掉我、
空掉法的執著,當然就沒有解脫。
空掉法的執著,當然就沒有解脫。
器世界─就像是乘載我們的這個地球,又比如說娑婆世界、
須彌山、六欲天的天宮、色界十八天的天宮,
這些在證到開悟行者心裡都幻滅了,沒有這些相。
所以開悟以後,什麼境都會慢慢沒有了,如此者是登地菩薩,
最後能修入無餘涅槃乘。
最後能修入無餘涅槃乘。
有餘涅槃者是聲聞、緣覺乘這些聖人,此等聖眾身還沒有破,
但心對我的執著已能滅了,無煩惱了。
但心對我的執著已能滅了,無煩惱了。
佛的法身為什麼無所不在?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佛的空性,
而空性與法身體同,所以叫做無所不在。
而空性與法身體同,所以叫做無所不在。
當然佛世尊也是空掉身,沒有身存在,但佛悟得萬法唯心造,
由空性中化起千萬億化身,每一尊佛像都具有佛的法身在內,
所以供養佛、拜佛像時,其實在拜世尊的法身,因其空性是無所不在的。
由空性中化起千萬億化身,每一尊佛像都具有佛的法身在內,
所以供養佛、拜佛像時,其實在拜世尊的法身,因其空性是無所不在的。
世界銷殞以後,這些人看不到天宮,因與天界已無緣。
若未破色身行者能看到天宮,表示此天是跟你有緣,你會升到那一天去的。
若未破色身行者能看到天宮,表示此天是跟你有緣,你會升到那一天去的。
破了色身以後,就看不到一切世界相,已進入無色界,所以什麼都會空。
須菩提尊者悟空最強,出生一剎那,他家裡錢財、櫃子、什麼東西都化空掉。
有相是世間法,悟了才能無相,沒有天上皇宮,沒有天上業緣,
就不會生到那邊去。
六根面對六塵卻有些許陌生 ─ 修行其實要修到連接上一世,
或未出生以前的本來樣子,有的人上一生修世間禪定,
這一世禪定也在打坐修行,回復到上一世的境界連接起來,
與以前所造的善業及修行境界連在一起。
須菩提尊者悟空最強,出生一剎那,他家裡錢財、櫃子、什麼東西都化空掉。
有相是世間法,悟了才能無相,沒有天上皇宮,沒有天上業緣,
就不會生到那邊去。
六根面對六塵卻有些許陌生 ─ 修行其實要修到連接上一世,
或未出生以前的本來樣子,有的人上一生修世間禪定,
這一世禪定也在打坐修行,回復到上一世的境界連接起來,
與以前所造的善業及修行境界連在一起。
有些人氣機很旺盛,此是前世修密法,有大乘根基;
有的人練了好久就是沒有氣,憑什麼接觸到正法法門,
色身馬上就有氣感,那是潛意識裡所具有的,練習時很快三兩天就進去了。
有的人練了一、二十年沒有辦法進去,因為以前沒有那種薰習
有的人練了好久就是沒有氣,憑什麼接觸到正法法門,
色身馬上就有氣感,那是潛意識裡所具有的,練習時很快三兩天就進去了。
有的人練了一、二十年沒有辦法進去,因為以前沒有那種薰習
留下來的影像,只有慢慢一世一世修,是急不來的。
法不是學來的,有的人智慧很高,雖沒有上過學,但講出來的話就是不一樣,
這是前世所熏。六祖也一樣沒有上過學,斗大字不識一個,但問他時,
他都可以解說,甚至於會講經。
這是前世所熏。六祖也一樣沒有上過學,斗大字不識一個,但問他時,
他都可以解說,甚至於會講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要出生為大乘菩薩的話,這一部經一定要讀的。
世間智可以一學即出,但智慧與學歷無關,智慧只是對事情的看法而說話,
此與以前藏識所薰習的有關。
世間智可以一學即出,但智慧與學歷無關,智慧只是對事情的看法而說話,
此與以前藏識所薰習的有關。
To be continued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