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肉  與  骨 髓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祖師將要圓寂的時候,把四個得意的子找來,
      問他們說“我要離開的時間到了,你們說說各自的悟境吧!”
 
      第一位出來說的是道副,他說:
      「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我們不該執著文字,也不應該捨離文字,要把文字當作求道的工具
             使用。)
 
     達摩說:「汝得吾皮。」
 
     接著,總持尼師出來說:
     「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我所了解的是,就像慶喜看到阿閦佛的清淨國土,一見到就沒有
             相的執著了。)
 
     達摩說:「汝得吾肉。」
 
     再接著,是道育出來說: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地水火風四大本來是空性,,眼耳鼻舌身意五蘊也不是實有的,
            依我的見解,這世界沒有一法可得。)
 
     達摩說:「汝得吾骨。」
 
     最後出來的是慧可,他走出來後卻一句話也不說,
只是向達摩頂禮,
然後依位而站立,默然不語。
 
     但達摩卻應許他說:「汝得吾髓。」

 
     這是在《景德傳燈錄》裡的故事,因為這樣,
達摩後來把衣缽傳給慧可,稱為禪宗二祖。

     後代有許多禪師都認為慧可的悟境最高,而道副、尼總持、道育
     都沒有真正了解達摩的心法。這個觀點當然是沒有錯的,
     可是有一個問題很少被思考到,就是在達摩的原意裡,
     並沒有貶抑其它三位弟子的意思,只是說明慧可的悟境最高罷了。

     而我們想一想,如果沒有皮肉和骨髓,
     骨髓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也會無所依附了。
 
     在般若經典裡,把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
     反過來看,道副說的是文字般若,尼總持和道育說的是觀照般若,
     慧可說的則是實相般若,文字與觀照正是邁向實相的過程,
     是不可廢棄的。
 
     禪宗的典籍裡有許多類似的記憶,最為人熟知的是《維摩詰經》
     裡維摩詰居士的一默,把“默然無言”提高到悟境的最高境界
     那是因為道遠離了一切的言說,對一般人或者是不可解,
     而不要說是「道」,即使是人間的大悲大喜,也往往是文字所不能著力,
     何況是真實的「悟」呢?這樣一想,“無言”也並非不可認知的景況。
 
     禪   超越絕對的特質,透過世間智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直趨
     那種超越與絕對,所以才說是“無智無亦得”,這才是究竟
 
    我們現在再來看幾個有名的禪宗故事:
 
       有一次,宰相裴休把自己解釋佛理的文章,拿去向黃檗禪師請教,
       黃檗根本沒有打開來看,放在一邊。

       過了一會兒,才問裴休:「你了解了嗎?」
       裴休說:「我不了解。」他說的是實話。
       黃檗說:「你用我表示的方法去了解,也許可以把握禪的一二,
                       如果用文表達,就完全失去了吾宗的精神。」
 
       有位和尚去請教趙州禪師,問說:
       「什麼是師父最重要的一句格言?」

       趙州說:「我連半句格言也沒有。」
       那人疑惑的說:「你不是在這裡做方丈嗎?」
       趙州說:「是啊!做方丈的是我,並不是格言。」
 
       有位和尚去問百丈禪師:「世上最奇妙的事是什麼?」
       百丈禪師說:「就是我坐在大雄峰上。」

 
    不管黃檗、趙州或百丈禪師都給了我們同樣的教化,不僅文字有其限制,
    就是回答的本身也是一種限制,並無法真切表明禪的要意。

    可是問題又來了,如果沒有文字、語言、問答,那麼公案、語錄
    又要用什麼來表達與記載呢?
 
    這樣我們也就回到達摩祖師對皮、肉、骨、髓開示的現場,
    禪心是骨髓,但是若沒有皮肉的包覆滋養,是難以健全的。

    所以,習禪的人要有一個開濶的人格與心胸,從皮肉到骨髓
    都有深切的認識,那麼才能成就真實的人格,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完成。
 
    為什麼禪師在得了骨髓之後,不失去慈悲的風貌,也有人格的圓融,
    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悟不在皮肉,可是也不捨棄皮肉,
    若無世法與眾生為皮肉,得了骨髓又能如何呢?

    我很喜歡達摩傳衣缽給慧可時說的一段話,
    或者可以作為這種觀點的佐證,他說:

       「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
          
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
          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

 
    那種“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的教化,
    就是不捨皮肉的精神,也展現了禪師最慈悲的面容!


摘錄自「林清玄說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