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
【五教止觀】─ 華嚴初祖 杜順和尚
然帝釋天珠網者,即號因陀羅網也。
然此帝網皆以寶成,以寶明徹遞相影現涉入重重,
於一珠中,同時頓現,隨一即爾,竟無去來也。
然此帝網皆以寶成,以寶明徹遞相影現涉入重重,
於一珠中,同時頓現,隨一即爾,竟無去來也。
今解釋帝網天珠的譬喻。
帝釋天宮的珠網,又名因陀羅網。
杜順和尚於其所述華嚴一乘十玄門中,
第二門便是因陀羅網境界門。
帝釋天宮的珠網,又名因陀羅網。
杜順和尚於其所述華嚴一乘十玄門中,
第二門便是因陀羅網境界門。
此帝網皆以眾寶珠結成,珠珠相次,珠光相映。
故光光遞相影現,涉入重重。
故光光遞相影現,涉入重重。
一一珠光,於一珠中同時頓現。
一珠如此,隨任何一珠亦復如是。
雖然涉入重重,而珠光竟無來去。
以同時頓現,無前後次第,故無有來去。
若有來去,即非一法界矣。
今且向西南邊。取一顆珠驗之。
即此一珠能頓現一切珠影。此珠既爾。
即此一珠能頓現一切珠影。此珠既爾。
餘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時頓現一切珠既爾。
餘一一亦然。如是重重無有邊際。
有邊即此重重無邊際珠影皆在一珠中。
炳然高現。餘皆不妨此。
餘一一亦然。如是重重無有邊際。
有邊即此重重無邊際珠影皆在一珠中。
炳然高現。餘皆不妨此。
今且向西南邊取一顆珠驗之,是設喻也。
西南邊這一顆珠中,便能一時頓現一切珠影。
西南邊這顆珠既然如此,其餘一一珠亦復如此。
既一一珠一時頓現一切珠既爾,餘一一亦然。
此段文字,似重複紊亂。或為記錄者之筆誤。
如是重重無有邊際。有邊(應無此二字)
即此重重無邊際珠影,皆在一珠中,
即此重重無邊際珠影,皆在一珠中,
炳然高現。餘皆不妨此。
炳然高現,似應為炳然「顯」現。
其餘一一珠,皆互攝互入,不相妨礙也。
其餘一一珠,皆互攝互入,不相妨礙也。
若於一珠中坐時。即坐著十方重重一切珠也。
何以故?一珠中有一切珠故。一切珠中有一珠時。
亦即著一切珠也。一切反此。準以思之。
若於一珠中坐時,即坐著十方重重一切珠也。
故佛法身不動,即普現十方。
何以故?一珠中有一切珠故,一切珠中有一珠時,
亦即(應有一坐字)著一切珠也。
亦即(應有一坐字)著一切珠也。
此是解釋於一珠中坐時,即坐著一切珠的道理。
因為一珠中有一切珠,一切珠中有一珠,
故於一珠中坐,即於一切珠中坐。
因為一珠中有一切珠,一切珠中有一珠,
故於一珠中坐,即於一切珠中坐。
一切反此,準以思之。
一珠中有一切珠,一一珠中亦皆有一切珠,故曰一切反此。
根據這種道理,思之可得也。
根據這種道理,思之可得也。
既於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
於一切珠入一珠,而竟不起此一珠。
此即說明互攝互入重重無盡者,
便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問:既言於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
云何得入一切珠耶。
答:只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切珠。
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切珠也。
何以故。離此珠內無別珠故。
問:若離此珠內無一切珠者。此網即但一珠所成。
如何言結多珠成耶。
答:只由唯獨一珠方始。始結多為網。何以故。
由此一珠獨成網故。若去此珠。全無網故。
云何得入一切珠耶。
答:只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切珠。
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切珠也。
何以故。離此珠內無別珠故。
問:若離此珠內無一切珠者。此網即但一珠所成。
如何言結多珠成耶。
答:只由唯獨一珠方始。始結多為網。何以故。
由此一珠獨成網故。若去此珠。全無網故。
問:既言於一珠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
云何得入一切珠耶?既然此一珠入一切珠,
當然此一珠有出,方能入一切珠。
今不出一珠,怎能入一切珠呢?
云何得入一切珠耶?既然此一珠入一切珠,
當然此一珠有出,方能入一切珠。
今不出一珠,怎能入一切珠呢?
此人執於有法,方生如是之見。
不知一切法互攝互入者,是因為法法無有自性也。
此無自性,彼無自性,故不礙此入彼,彼亦入此。
一切法皆無自性,故各不相礙,乃能互攝互入重重無盡。
不知一切法互攝互入者,是因為法法無有自性也。
此無自性,彼無自性,故不礙此入彼,彼亦入此。
一切法皆無自性,故各不相礙,乃能互攝互入重重無盡。
珠光渾融,各無自性,猶如虛空,故一珠之光入一切珠光,
而一珠之光未出也。例如眼前一點虛空,與十方虛空無有分別,
故眼前虛空,即入十方無量虛空。而眼前虛空,未出未去也。
不得謂眼前虛空,有出有去,方入十方虛空也。
而一珠之光未出也。例如眼前一點虛空,與十方虛空無有分別,
故眼前虛空,即入十方無量虛空。而眼前虛空,未出未去也。
不得謂眼前虛空,有出有去,方入十方虛空也。
答:只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切珠。
此珠無性,一切珠亦無性,法界無界,無界法界,
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不出一珠,能入一切。
如果出此珠,入彼珠,則是此珠有自性,彼珠亦有自性。
彼此既有自性,必是互相質礙,焉能一珠入一切珠呢?
故曰只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切珠。
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不出一珠,能入一切。
如果出此珠,入彼珠,則是此珠有自性,彼珠亦有自性。
彼此既有自性,必是互相質礙,焉能一珠入一切珠呢?
故曰只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切珠。
下文似有脫漏,故有後人補充之文。今依補充文字介紹。
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切珠也。何以故?
離此珠內無別珠故。
問:若離珠內無一切珠者,此網即但一珠所成,
如何言結多珠成耶?
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切珠也。何以故?
離此珠內無別珠故。
問:若離珠內無一切珠者,此網即但一珠所成,
如何言結多珠成耶?
說明此一珠光,融盡一切珠光。
一切珠光,與此一珠之光,一際無分。
所以離此珠光,更無別一切珠光也。
一切珠光,與此一珠之光,一際無分。
所以離此珠光,更無別一切珠光也。
前人不會圓融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於是又問曰: 如果離一珠,即無一切珠者,
此網應是一珠所成,怎可說結多珠成網呢?
於是又問曰: 如果離一珠,即無一切珠者,
此網應是一珠所成,怎可說結多珠成網呢?
答:只由唯獨一珠方始始(多一始字)結多為網。
珠網攝入重重無盡者,非是言有形之珠。
而是言渾融為一,不可分別之光網也。
珠雖是多,然珠光為一無有分別,
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一一珠內各有一切。
所以回答說,由於珠光渾融為一不可分別,
由於光網一即多,多即一,所以一珠光便是結多珠光為網也。
當知因陀羅網者,非是以珠粒為喻,而是以光網為喻也。
而是言渾融為一,不可分別之光網也。
珠雖是多,然珠光為一無有分別,
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一一珠內各有一切。
所以回答說,由於珠光渾融為一不可分別,
由於光網一即多,多即一,所以一珠光便是結多珠光為網也。
當知因陀羅網者,非是以珠粒為喻,而是以光網為喻也。
何以故?由此一珠獨成網故。
若去此珠,全無網故。
若去此珠,全無網故。
因為光融為一,此一珠光,即多珠光,多珠光即一珠光。
一多互攝互入,不可分別,方成就光網。
故曰由此一珠獨成網也。因為集一為多,若無一焉有多?
例如集一為十,若無一焉有十?
所以說若去此珠,全無網故。
一多互攝互入,不可分別,方成就光網。
故曰由此一珠獨成網也。因為集一為多,若無一焉有多?
例如集一為十,若無一焉有十?
所以說若去此珠,全無網故。
問:若唯獨一珠者。云何言結成網耶。
答:結多珠成網者。即唯獨一珠也。何以故。
一是總相具多成故。若無一。一切無故。是故此網一珠成也。
一切入一。準思可知。
問者仍是著事相立說,不知此是據理立言。
所謂網者,是珠「光」網,非珠「粒」網。
其光渾融,一而無分,非珠無分也。
猶如一室千燈,其光為一。非燈無分也。
故珠光融而無分,此無分之光,
是一一珠光所成,若無一一珠光,云何有此光網?
所以答曰:結多珠成網者,即唯獨一珠也。
意謂結多珠成一光網者,其光是一。
雖然其光是一,然係一一珠光所成。何以知之?
以若減掉一部份珠光,則此光網必暗。
故知光網為一是其總相,而此總相,由多珠光所成。
若無其一,則多珠光所成之總相亦無。
雖然其光是一,然係一一珠光所成。何以知之?
以若減掉一部份珠光,則此光網必暗。
故知光網為一是其總相,而此總相,由多珠光所成。
若無其一,則多珠光所成之總相亦無。
是故此總相之光網,由一珠所成也。
例如由一進而為十,若無一則十不成。
是知十者,由一所成也。
例如由一進而為十,若無一則十不成。
是知十者,由一所成也。
所以一切入一, 一者即其總相。
例如一進而為十,復進而為百,復進而為千……。
十百千等為其總相。若無有一,則十百千等總相不成。
準此思之可知。
例如一進而為十,復進而為百,復進而為千……。
十百千等為其總相。若無有一,則十百千等總相不成。
準此思之可知。
問:雖西南邊一珠,總收十方一切珠,盡無餘。
方各各有珠。云何言網唯一珠成耶。
答:十方一切珠者。總是西南方一顆珠也。何以故。
西南邊一珠即十方一切珠故。
問:雖西南邊一珠,總收十方一切珠盡無餘,
方各各有珠,云何言網唯一珠成耶?
此問仍是滯事礙理,不會圓融。
不知光光攝入,珠影重重。
當知十方珠光,必全入一珠光中。
不可能十方珠光,一部份入於一珠之光,
另一部份不入一珠之光。
不知光光攝入,珠影重重。
當知十方珠光,必全入一珠光中。
不可能十方珠光,一部份入於一珠之光,
另一部份不入一珠之光。
此攝入關係,必是全攝全入,不可能有所例外。
取任何一珠之光,均必全攝全入。
取任何一珠之光,均必全攝全入。
故十方一切珠光,總是一珠之光也。
答:十方一切珠(光)者,總是西南方一顆珠(光)也。
何以故?西南邊一珠(光),即十方一切珠(光)故。
何以故?西南邊一珠(光),即十方一切珠(光)故。
故知法界緣起,圓融無礙,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攝入重重,不可思議。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攝入重重,不可思議。
若不信西南邊一珠,即是十方一切珠者。
但以墨點。點西南邊一珠者。一珠著時即十方中皆有墨點。
既十方一切珠上皆有墨點。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也。
但以墨點。點西南邊一珠者。一珠著時即十方中皆有墨點。
既十方一切珠上皆有墨點。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也。
此是言珠珠相次,鏡鏡相照。
譬如二鏡相照,此鏡中有彼鏡之影,
彼鏡中有此鏡之影。
一珠各有一切珠影。
故以墨點西南邊一珠者,則十方一切珠中皆有墨點。
既十方一切珠皆有墨點,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
言十方一切珠不是西南邊一珠者。
豈可是人一時遍點十方一切珠耶。
縱令遍點十方一切珠者。即是一珠也。
豈可是人一時遍點十方一切珠耶。
縱令遍點十方一切珠者。即是一珠也。
如果說十方一切珠,不是西南邊一珠者,
然明明十方一切珠皆有墨點。豈是此
然明明十方一切珠皆有墨點。豈是此
人,遍以墨點十方一切珠?
縱然遍點十方一切珠,即是點西南一珠也。何以故?
因為十方一切珠,皆入一珠故。
縱然遍點十方一切珠,即是點西南一珠也。何以故?
因為十方一切珠,皆入一珠故。
此一為始既爾。餘為初亦然。重重無際點點皆同。
杳杳難原。一成咸畢。如斯妙喻類法思之。
杳杳難原。一成咸畢。如斯妙喻類法思之。
此一為始既爾,餘為初亦然。
始、初,同一意義,有「主」之義。
以此為主,或以餘為主,都是一樣。
以此西南邊一珠為主,則一切珠入此一珠,此一珠攝一切珠。
如果以其餘一一珠為主,則一切珠皆入彼一珠,彼一珠攝一切珠。
此即主伴圓融,重重無盡的道理。
以此為主,或以餘為主,都是一樣。
以此西南邊一珠為主,則一切珠入此一珠,此一珠攝一切珠。
如果以其餘一一珠為主,則一切珠皆入彼一珠,彼一珠攝一切珠。
此即主伴圓融,重重無盡的道理。
重重無際,點點皆同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杳杳難原,一成咸畢。杳杳者,深遠不可測也。
形容重重無盡,不可思議。於一珠著墨點,則一切珠皆有墨點。
一成咸畢者,即所謂一成一切成,一壞一切壞。
進而言之,一有一切有,一無一切無,一亦有亦無,
一切亦有亦無,一非有非無,一切非有非無。何以故?
以一法界故。
杳杳難原,一成咸畢。杳杳者,深遠不可測也。
形容重重無盡,不可思議。於一珠著墨點,則一切珠皆有墨點。
一成咸畢者,即所謂一成一切成,一壞一切壞。
進而言之,一有一切有,一無一切無,一亦有亦無,
一切亦有亦無,一非有非無,一切非有非無。何以故?
以一法界故。
如是帝網天珠之妙喻,應合於法,思之即得也。
法不如然。喻同非喻。一分相似故以為言。何者。
此珠但得影相攝入。其質各殊。法不如然。全體交徹故。
此珠但得影相攝入。其質各殊。法不如然。全體交徹故。
雖然以譬合法,但是「法」與譬喻稍有不同之處。
故曰法不如然,喻同非喻。即因為喻與法,有不同之處也。
所以舉喻者,是因為喻與法,有一分相似,故以為言也。
故曰法不如然,喻同非喻。即因為喻與法,有不同之處也。
所以舉喻者,是因為喻與法,有一分相似,故以為言也。
何者?因為珠喻者,但以其光影互相攝入以為言也。
然詢乎珠體,卻是其質各殊。
論法則不然,法者緣生無性,無性緣成。
緣成是假,故無礙,無性當然亦是無礙。
既然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故能法法全體交徹也。
然詢乎珠體,卻是其質各殊。
論法則不然,法者緣生無性,無性緣成。
緣成是假,故無礙,無性當然亦是無礙。
既然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故能法法全體交徹也。
反白字部分為五教止觀經文,黑字部分為智諭法師譯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