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宗 ─ 涵蓋乾坤
《人天眼目》卷2載圓悟釋“函蓋乾坤”句:
“本真本空,一色一味,非無妙體,
不在躊躕,洞然明白,則函蓋乾坤也。”
在雲門宗看來,現象界的乾坤萬象,上至“天堂”,下至“地獄”,
都是真如的顯現,由本體界變現而來,因此,事事物物,
無一不是真如的“妙體”,猶如所有的星辰都朝向北斗一樣,
道無所不在,匝地普天,山河大地即是真如。
這是汲取了華嚴宗 ─ 理事互徹、事事無礙的精髓。
理在事中,事體現著理,而又各具個性,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本真本空,一色一味,非無妙體,
不在躊躕,洞然明白,則函蓋乾坤也。”
在雲門宗看來,現象界的乾坤萬象,上至“天堂”,下至“地獄”,
都是真如的顯現,由本體界變現而來,因此,事事物物,
無一不是真如的“妙體”,猶如所有的星辰都朝向北斗一樣,
道無所不在,匝地普天,山河大地即是真如。
這是汲取了華嚴宗 ─ 理事互徹、事事無礙的精髓。
理在事中,事體現著理,而又各具個性,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1.山水真如
雲門宗以“山河大地”為“西來意”,
以“青青翠竹,鬱鬱黃花”為“隨色摩尼珠”,
“芭蕉葉上三更雨”為“雲門一曲”,
山河大地、翠竹黃花、蕉葉雨吟都是自性的顯現,
山山水水悉是真如,“月白風恬,山青水綠。
法法現前,頭頭具足”。
只要以一顆純明無染的素心去對應,
便會沐浴在自然物象,那靜謐而明潔的光輝中,
從而在風月山水中感受到永恆絕對的自性,
並獲得“秋雲秋水,看山滿目。
雲門宗指出,對山水真如的感悟,
不僅要有一雙慧眼,還要有一雙慧耳:
以“青青翠竹,鬱鬱黃花”為“隨色摩尼珠”,
“芭蕉葉上三更雨”為“雲門一曲”,
山河大地、翠竹黃花、蕉葉雨吟都是自性的顯現,
山山水水悉是真如,“月白風恬,山青水綠。
法法現前,頭頭具足”。
只要以一顆純明無染的素心去對應,
便會沐浴在自然物象,那靜謐而明潔的光輝中,
從而在風月山水中感受到永恆絕對的自性,
並獲得“秋雲秋水,看山滿目。
雲門宗指出,對山水真如的感悟,
不僅要有一雙慧眼,還要有一雙慧耳:
蜀魄連宵叫,砉刁終夜啼。
圓通門大啟,何事隔雲泥?
圓通門大啟,何事隔雲泥?
“ 圓通 ”是遍滿一切、融通無礙,指聖者妙智所證的實相之理。
由般若智所體證的真如,圓滿周遍,作用自在,且周行於一切,
稱為圓通。《楞嚴經》卷5載二十五位菩薩各具圓通,
以觀世音之耳根圓通為最上。
日夜啼叫的杜鵑、莎雞,都在開啟著遍佈一切的悟入門徑,
為什麼還觸目不會道,與了悟有雲泥之隔?
雲門宗對見桃花悟道的靈雲甚為推崇:
由般若智所體證的真如,圓滿周遍,作用自在,且周行於一切,
稱為圓通。《楞嚴經》卷5載二十五位菩薩各具圓通,
以觀世音之耳根圓通為最上。
日夜啼叫的杜鵑、莎雞,都在開啟著遍佈一切的悟入門徑,
為什麼還觸目不會道,與了悟有雲泥之隔?
雲門宗對見桃花悟道的靈雲甚為推崇:
春山青,春水綠,一覺南柯夢初足。
攜筇縱步出松門,是處桃英香馥鬱。
因思昔日靈雲老,三十年來無處討。
如今競愛摘楊花,紅香滿地無人掃。
攜筇縱步出松門,是處桃英香馥鬱。
因思昔日靈雲老,三十年來無處討。
如今競愛摘楊花,紅香滿地無人掃。
雖然山青水綠,桃紅似錦,但像靈雲那樣穎慧超悟的人太少,
因為眾人都沉溺于“摘楊花”的玄想沼澤中去了。
為了糾正這一偏頗,雲門宗禪詩尤其注重對自然物象,
作即物即真的感悟:“夜聽水流庵後竹,晝看雲起面前山”
“秋風聲颯颯,澗水響潺潺”同上《普照》,
“雪霽長空,迥野飛鴻。段雲片片,向西向東”。
物象飄逸空靈,心境淡泊悠閒。
因為眾人都沉溺于“摘楊花”的玄想沼澤中去了。
為了糾正這一偏頗,雲門宗禪詩尤其注重對自然物象,
作即物即真的感悟:“夜聽水流庵後竹,晝看雲起面前山”
“秋風聲颯颯,澗水響潺潺”同上《普照》,
“雪霽長空,迥野飛鴻。段雲片片,向西向東”。
物象飄逸空靈,心境淡泊悠閒。
在雲門宗看來,純淨明潔之物顯現著真如,
穢濁不潔之物也同樣顯現著真如,
“清淨法身”就是“花藥欄”,它“滿眼是埃塵”,
“本來人”也是“風吹滿面塵”同上《竟脫》。
不論潔物穢物,同樣是自性的顯現。
穢濁不潔之物也同樣顯現著真如,
“清淨法身”就是“花藥欄”,它“滿眼是埃塵”,
“本來人”也是“風吹滿面塵”同上《竟脫》。
不論潔物穢物,同樣是自性的顯現。
雲門宗指出,大道觸目現前,參禪者卻捨此他求,
殊不知“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真如佛性如同滿月,
乾坤六合都沐浴著它的光芒,條條大路都通達了悟之境。
殊不知“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真如佛性如同滿月,
乾坤六合都沐浴著它的光芒,條條大路都通達了悟之境。
雲門還舉雪峰“盡大地是爾”、洛浦“一塵才起,大地全收,
一毛頭師子全身總是”示眾,要學人反復思量,日久月深,
自然有悟入的門徑。
雲門宗的總體思想,是“建立在華嚴宗關於道的遍在性上:
理在事事,事事具理”。它實質上也是強調了一種普遍性,
一粒塵埃中包含了整個大地,因此一粒塵埃也完滿具足,
合天蓋地,毫無欠缺。
在這個意義上,雲門宗指出,“滿目是青山”即是 “一塵”。
基於一塵含容大地的理念,雲門宗在生活中,
時時提持一多相即的禪機。
雲門在眾人搬柴時,拈出一片拋下說:
“一大藏教,只說這個。”
他還詢問飯頭僧米籮裏有多少只“達摩眼睛”同上,
問刈茅僧“刈得幾個祖師”,問摘茶僧“摘得幾個達摩”,
時時刻刻提撕佛法遍在、一多相即的至理。
一毛頭師子全身總是”示眾,要學人反復思量,日久月深,
自然有悟入的門徑。
雲門宗的總體思想,是“建立在華嚴宗關於道的遍在性上:
理在事事,事事具理”。它實質上也是強調了一種普遍性,
一粒塵埃中包含了整個大地,因此一粒塵埃也完滿具足,
合天蓋地,毫無欠缺。
在這個意義上,雲門宗指出,“滿目是青山”即是 “一塵”。
基於一塵含容大地的理念,雲門宗在生活中,
時時提持一多相即的禪機。
雲門在眾人搬柴時,拈出一片拋下說:
“一大藏教,只說這個。”
他還詢問飯頭僧米籮裏有多少只“達摩眼睛”同上,
問刈茅僧“刈得幾個祖師”,問摘茶僧“摘得幾個達摩”,
時時刻刻提撕佛法遍在、一多相即的至理。
2.日用是道
山河大地皆是真如,無所不在的道,
不但存在於山河大地,也存在於禪者的日用之中。
學人問節誠禪師“捲簾當白晝,移榻對青山”兩句杜詩的涵義,
禪師讓他把淨瓶拿過來,說這就是“捲簾當白晝”,
之後又讓他把淨瓶放到原來的地方,說這就是“移榻對青山”。
杜詩原意是用捲簾移榻,表示對山水自然的愛好,
禪師對它作了日用是道的禪意闡釋。
雲門還徵引《法華經》“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之語開示學人。經文意旨是一切為生活所做的事都是佛事,
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並不一定要脫離人世,超塵絕俗,
到深山古廟裏苦修,才是佛法。
各種生活方式,都與實相不相違背,同形而上的大道,並沒有抵牾。
這是《法華經》的要點。雲門宗汲取大乘經典神髓,
強調在生活中體悟大道,在“缽裏飯,桶裏水”中體證“塵塵三昧”。
“三昧”是一個人的心境完全與某物混然而成為一體時的境界。
透過缽飯桶水這些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可以體證到簡單化到極點、
純一化到極點的禪心。雪竇頌“缽裏飯,桶裏水”說:
不但存在於山河大地,也存在於禪者的日用之中。
學人問節誠禪師“捲簾當白晝,移榻對青山”兩句杜詩的涵義,
禪師讓他把淨瓶拿過來,說這就是“捲簾當白晝”,
之後又讓他把淨瓶放到原來的地方,說這就是“移榻對青山”。
杜詩原意是用捲簾移榻,表示對山水自然的愛好,
禪師對它作了日用是道的禪意闡釋。
雲門還徵引《法華經》“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之語開示學人。經文意旨是一切為生活所做的事都是佛事,
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並不一定要脫離人世,超塵絕俗,
到深山古廟裏苦修,才是佛法。
各種生活方式,都與實相不相違背,同形而上的大道,並沒有抵牾。
這是《法華經》的要點。雲門宗汲取大乘經典神髓,
強調在生活中體悟大道,在“缽裏飯,桶裏水”中體證“塵塵三昧”。
“三昧”是一個人的心境完全與某物混然而成為一體時的境界。
透過缽飯桶水這些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可以體證到簡單化到極點、
純一化到極點的禪心。雪竇頌“缽裏飯,桶裏水”說:
缽裏飯,桶裏水,多口阿師難下嘴。
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
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褌長者子。
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
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褌長者子。
雪竇當頭便頌道“缽裏飯,桶裏水”,
可謂言中有響,句裏呈機,隨後又鎖斷要津,
指出“多口阿師難下嘴”,說如果誰想向這裏求玄妙道理,
反而難以開口。這是先用斷絕思量的“把定”手法
截斷學人的妄念,又慈悲心切,放開一線,
為初機學者明明白白地頌出,好讓他們有個悟入之處:
北斗依舊在北,南斗依舊在南,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如果忽然間“白浪滔天”,平地起波瀾地生出各種議論,
就好像《法華經》中那個不知自家有無價珍寶,
卻外出流浪,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長者子一樣。
可謂言中有響,句裏呈機,隨後又鎖斷要津,
指出“多口阿師難下嘴”,說如果誰想向這裏求玄妙道理,
反而難以開口。這是先用斷絕思量的“把定”手法
截斷學人的妄念,又慈悲心切,放開一線,
為初機學者明明白白地頌出,好讓他們有個悟入之處:
北斗依舊在北,南斗依舊在南,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如果忽然間“白浪滔天”,平地起波瀾地生出各種議論,
就好像《法華經》中那個不知自家有無價珍寶,
卻外出流浪,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長者子一樣。
雲門宗指出,“吃粥吃飯”就是悟入的途徑,
參禪者的修行並沒有什麼特別注重的細目,日常生活,
像穿衣吃飯、屙屎送尿等行住坐臥,乃至任何語默動靜、
造次顛沛之間,無不是修行的時節,沙門的德目。
師問曹山:「如何是沙門行?」山云:「吃常住苗稼者。」
師云:「便與麼去時如何?」山云:「你還畜得麼?」
師云:「學人畜得。」山云:「你作麼生畜?」
師云:「著衣吃飯有什麼難?」
山云:「何不道披毛戴角?」師便禮拜。
真如的活潑顯現,“如花開春谷,應用無邊”,
在日常的生活中,處處顯露著大道:
“白雲斷處見明月,黃葉落時聞擣衣”。
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含蘊著純真的意趣,
是參禪悟道的徑截悟入之處,
“著衣吃飯”、“齋餘更請一甌茶”
是一天十二時中體悟佛法的最佳時機。
佛同凡人並無兩樣,不外“勤耕田”,“早收禾”。
“十字路頭”的人就是“佛”,“三家村裏”人的作為就是“法”,
“除卻著衣吃飯,屙屎送尿”,並沒有別的奇特之事。
如果舍此他求,就是妄想,應堅決予以拂卻同上。
參禪者的修行並沒有什麼特別注重的細目,日常生活,
像穿衣吃飯、屙屎送尿等行住坐臥,乃至任何語默動靜、
造次顛沛之間,無不是修行的時節,沙門的德目。
師問曹山:「如何是沙門行?」山云:「吃常住苗稼者。」
師云:「便與麼去時如何?」山云:「你還畜得麼?」
師云:「學人畜得。」山云:「你作麼生畜?」
師云:「著衣吃飯有什麼難?」
山云:「何不道披毛戴角?」師便禮拜。
真如的活潑顯現,“如花開春谷,應用無邊”,
在日常的生活中,處處顯露著大道:
“白雲斷處見明月,黃葉落時聞擣衣”。
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含蘊著純真的意趣,
是參禪悟道的徑截悟入之處,
“著衣吃飯”、“齋餘更請一甌茶”
是一天十二時中體悟佛法的最佳時機。
佛同凡人並無兩樣,不外“勤耕田”,“早收禾”。
“十字路頭”的人就是“佛”,“三家村裏”人的作為就是“法”,
“除卻著衣吃飯,屙屎送尿”,並沒有別的奇特之事。
如果舍此他求,就是妄想,應堅決予以拂卻同上。
雲門宗特別重視平凡恬淡的平常心,主張將奇特返于自然,
凡聖一如,淨穢不二。雲門宗的俗家弟子趙抃年老致仕,
親舊裏民,遇之如故,趙抃遂作高齋以自適,並題詩見意:
凡聖一如,淨穢不二。雲門宗的俗家弟子趙抃年老致仕,
親舊裏民,遇之如故,趙抃遂作高齋以自適,並題詩見意:
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
世人欲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
世人欲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
詩意謂高齋老不復是往日的顯宦,
而只是普普通通的“趙四郎”,
表現了奇特返于自然、至味歸於平淡的悟心。雲門問僧:
“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又自代云: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古佛”指釋迦牟尼佛,乃至諸佛、歷代祖師等,
“露柱”指現前種種事物,
“機”為機關、機用、機法,禪宗多指心的作用。
諸佛諸祖的奧妙世界,與現前淺易可識的事相,看似截然無關,
一旦親切相契,就渾然一體而無所分別,此時應當以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式的悟心來感應。
從空的立場看,自他不二,平等即差別,差別即平等,
是個物和個物相即相入的“事事無礙法界”,因此,
南山的雲和北山的雨是不二的,
猶如古佛世界和常人生活的不二不異。
雪竇頌為:“南山雲,北山雨,四七二三面相睹。”
謂西天二十八祖與東土六祖,各有各的生存時空,互不相干,
猶如南山與北山的雲雨本無交會互涉的可能,
但從東西互存、南北一體的完整世界來看,
就自然能夠契悟親切相交、一體無別的世界。
既然平凡的世界與了悟的世界無二,深入平凡世界的煩惱之中,
即可證得菩提。因此,雲門宗主張縱身煩惱之流,
“美玉藏頑石,蓮華出淤泥。
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在污濁、痛苦之中,方能獲得生命的靈性昇華。
而只是普普通通的“趙四郎”,
表現了奇特返于自然、至味歸於平淡的悟心。雲門問僧:
“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又自代云: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古佛”指釋迦牟尼佛,乃至諸佛、歷代祖師等,
“露柱”指現前種種事物,
“機”為機關、機用、機法,禪宗多指心的作用。
諸佛諸祖的奧妙世界,與現前淺易可識的事相,看似截然無關,
一旦親切相契,就渾然一體而無所分別,此時應當以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式的悟心來感應。
從空的立場看,自他不二,平等即差別,差別即平等,
是個物和個物相即相入的“事事無礙法界”,因此,
南山的雲和北山的雨是不二的,
猶如古佛世界和常人生活的不二不異。
雪竇頌為:“南山雲,北山雨,四七二三面相睹。”
謂西天二十八祖與東土六祖,各有各的生存時空,互不相干,
猶如南山與北山的雲雨本無交會互涉的可能,
但從東西互存、南北一體的完整世界來看,
就自然能夠契悟親切相交、一體無別的世界。
既然平凡的世界與了悟的世界無二,深入平凡世界的煩惱之中,
即可證得菩提。因此,雲門宗主張縱身煩惱之流,
“美玉藏頑石,蓮華出淤泥。
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在污濁、痛苦之中,方能獲得生命的靈性昇華。
雲門宗將玄妙莫測的佛祖境界,
置放於山山水水、行住坐臥之中,
指向了一切現成、本來無事的詩禪感悟。
世尊初生時,指天指地,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雲門說:“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之所以要打殺佛祖,就是因為人佛無二,不可無事生非,
設置一個外在於自性的佛祖。
雲門宗主張,對聖境、佛祖都不可留戀:
“黃金地上,具眼者未肯安居。
荊棘林中,本分底留伊不得”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
己靈猶不重,佛祖為何人”。
從對聖境、佛祖的迷戀中轉身而出,
回歸於日常的平凡世界,才是了悟。
牛頭未見四祖時是“富貴多賓客”,既見之後則“貧窮絕往還”,
再也不留戀粘滯於聖境。
“鐘聲清,鼓聲響,早晚相聞休妄想”,
一旦了悟,則自己就是佛祖。
置放於山山水水、行住坐臥之中,
指向了一切現成、本來無事的詩禪感悟。
世尊初生時,指天指地,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雲門說:“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之所以要打殺佛祖,就是因為人佛無二,不可無事生非,
設置一個外在於自性的佛祖。
雲門宗主張,對聖境、佛祖都不可留戀:
“黃金地上,具眼者未肯安居。
荊棘林中,本分底留伊不得”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
己靈猶不重,佛祖為何人”。
從對聖境、佛祖的迷戀中轉身而出,
回歸於日常的平凡世界,才是了悟。
牛頭未見四祖時是“富貴多賓客”,既見之後則“貧窮絕往還”,
再也不留戀粘滯於聖境。
“鐘聲清,鼓聲響,早晚相聞休妄想”,
一旦了悟,則自己就是佛祖。
與此同時,雲門宗運用金剛般若,隨說隨掃,進一步指出,
連了悟的意念都不能有,否則又會陷於新的迷執。
雲門指出,“人人自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
自性光明燦爛,但如果把它視為物件,而生起執著,
眼前又會一團漆黑,無從看出它的光明。
連了悟的意念都不能有,否則又會陷於新的迷執。
雲門指出,“人人自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
自性光明燦爛,但如果把它視為物件,而生起執著,
眼前又會一團漆黑,無從看出它的光明。
3.水月相忘
道無所不在,通過種種聲色表現出來,
而世人由於眼耳等感覺器官的粘著性,妨礙了悟道:
“風雨蕭騷,塞汝耳根。落葉交加,塞汝眼根。
香臭叢雜,塞汝鼻根。冷熱甘甜,塞汝舌根。
衣綿溫冷,塞汝身根。顛倒妄想,塞汝意根。”
六根膠著外物,對詩禪感悟形成了障蔽,
“參玄之士,觸境遇緣,不能直下透脫者,蓋為業識深重,
情妄膠固,六門未息,一處不通”。
由於六根等的粘著性,使得它不能收攝法身,
從而產生了法身“六不收”的情形。
“十字街中六不收,本來面目絕蹤由”,
作為真如法性之理體的法身,寬如太虛,縱極三際,橫貫十方,
是絕對的本體,所以六根等相對世界不能將它收攝包含。
如果想究盡“六不收”的本源,
唯有自己開拓不可思量、不可言說的境地。
於是乎,一方面要即聲即色,日用是道,
一方面又要超聲越色,直契本體。
雲門宗主張由聲色悟道,
強調徹悟者無差別的圓融境界:
“聞聲悟道,見色明心。
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胡餅,放下手卻是饅頭。”
香嚴聞擊竹之聲而悟道,靈雲見桃花盛開而悟道,
超聲越色,飲譽禪林。
觀世音菩薩買胡餅,一放手卻是饅頭,
也是對聲色的超越。
胡餅與饅頭原本互不相干,代表人們以思量作用,
所認識的現象界差別相。然而在全然了悟如觀世音菩薩的眼裏,
早已斷除了所有對立的差別見解,而達於一如之境界,
可謂聲色並悟、根塵透脫。
僧問雲門:“樹凋葉落時如何?”
雲門答:“體露金風。”
秋風吹散樹木的枝葉,猶如經過坐禪冥想,
吹散了人類的煩惱、妄想。
樹葉凋零後,樹木呈現出光禿禿的景色,
一如消除了是非善惡憎愛的分別心,
呈現出無心的佛心。
當煩惱生死的枝條全部枯萎,
菩提涅槃的樹葉全都凋落時,
便到達了“身心脫落”的至妙境。
擺脫了六根的粘著性,就能產生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的翻轉。
如此一來,方能對境無心,應物而不累于物,
無心於任何事相,從而成為無心合道的解脫人:
“若是得底人,道火不能燒口,
終日說事,未嘗掛著唇齒,未嘗道著一字。
終日著衣吃飯,未嘗觸著一粒米,掛一縷絲。”
於是,“春來草自青”是“佛法大意”,
“水來河漲”是“佛”,
“風來樹動”是“法”,
“三年逢一閏,九日是重陽”也正是“祖師西來意”。
而世人由於眼耳等感覺器官的粘著性,妨礙了悟道:
“風雨蕭騷,塞汝耳根。落葉交加,塞汝眼根。
香臭叢雜,塞汝鼻根。冷熱甘甜,塞汝舌根。
衣綿溫冷,塞汝身根。顛倒妄想,塞汝意根。”
六根膠著外物,對詩禪感悟形成了障蔽,
“參玄之士,觸境遇緣,不能直下透脫者,蓋為業識深重,
情妄膠固,六門未息,一處不通”。
由於六根等的粘著性,使得它不能收攝法身,
從而產生了法身“六不收”的情形。
“十字街中六不收,本來面目絕蹤由”,
作為真如法性之理體的法身,寬如太虛,縱極三際,橫貫十方,
是絕對的本體,所以六根等相對世界不能將它收攝包含。
如果想究盡“六不收”的本源,
唯有自己開拓不可思量、不可言說的境地。
於是乎,一方面要即聲即色,日用是道,
一方面又要超聲越色,直契本體。
雲門宗主張由聲色悟道,
強調徹悟者無差別的圓融境界:
“聞聲悟道,見色明心。
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胡餅,放下手卻是饅頭。”
香嚴聞擊竹之聲而悟道,靈雲見桃花盛開而悟道,
超聲越色,飲譽禪林。
觀世音菩薩買胡餅,一放手卻是饅頭,
也是對聲色的超越。
胡餅與饅頭原本互不相干,代表人們以思量作用,
所認識的現象界差別相。然而在全然了悟如觀世音菩薩的眼裏,
早已斷除了所有對立的差別見解,而達於一如之境界,
可謂聲色並悟、根塵透脫。
僧問雲門:“樹凋葉落時如何?”
雲門答:“體露金風。”
秋風吹散樹木的枝葉,猶如經過坐禪冥想,
吹散了人類的煩惱、妄想。
樹葉凋零後,樹木呈現出光禿禿的景色,
一如消除了是非善惡憎愛的分別心,
呈現出無心的佛心。
當煩惱生死的枝條全部枯萎,
菩提涅槃的樹葉全都凋落時,
便到達了“身心脫落”的至妙境。
擺脫了六根的粘著性,就能產生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的翻轉。
如此一來,方能對境無心,應物而不累于物,
無心於任何事相,從而成為無心合道的解脫人:
“若是得底人,道火不能燒口,
終日說事,未嘗掛著唇齒,未嘗道著一字。
終日著衣吃飯,未嘗觸著一粒米,掛一縷絲。”
於是,“春來草自青”是“佛法大意”,
“水來河漲”是“佛”,
“風來樹動”是“法”,
“三年逢一閏,九日是重陽”也正是“祖師西來意”。
全站熱搜